五代君王录(二):李唐王朝的回光返照,大齐皇帝黄巢的末日悲歌 2024-06-23 08:51:23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农民起义军领袖,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在长安城含元殿正式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个曾经科举落第的书生,居然把当年的不满诗变成了现实。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黄巢的登基大典因为仓促,所以有点简陋,“画皁缯为衮衣,击战鼓数百以代金石之乐”,没有皇帝专用的衮衣和金石乐器,就用皁缯和战鼓来代替。此处我个人认为是史家抹黑黄巢的,以示黄巢得位不正,但是长安城都打下来了,仓皇逃窜的唐僖宗难道还能带着这些东西逃跑?有人趁乱打劫这些东西也不合理,这皇家礼器又不能拿去卖,被发现还得诛九族。“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新的大齐政权,罢免了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四品以下的官员继续留用,这种简单按官职大小的一刀切,好像有点简单粗暴。底层官员得到留用,很多读书人也被善待,但还留在长安城的李唐宗室就惨了,“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全部杀光!同样倒霉的还有一些世家大族和高官显贵。《新唐书》还为黄巢开脱了一句:“下令军中禁妄杀人,悉输兵于官。然其下本盗贼,皆不从。”黄巢下令不准随便杀人,有事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但是黄巢手下本就是盗贼,所以不听黄巢的话,还是乱杀。 当年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离开长安逃到四川,唐僖宗李儇治国的本事没有,但这件事上却学得有模有样,赶在黄巢杀过来之前,在大太监田令孜的保护下,同样逃往蜀地。唐末诗人罗隐有《帝幸蜀》一诗:“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冤杨妃。(注:“阿蛮”是唐玄宗的小名)”罗隐擅长写讽刺文,这里他也是在表达,明明是朝廷不行,皇帝不行,可别再把锅甩给女人了。黄巢控制了长安和洛阳地区,却也只有这点地盘,名义上天下的绝大部分土地还是李唐的土地,逃到四川的唐僖宗还是法理上的天子。这个被田令孜控制的皇帝也没有忘记发出昭告,让天下各路兵马讨伐黄巢。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们本来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才对黄巢起义军坐视不理,现在黄巢占领了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这可是天大的立功机会。俗话说:功高莫过救驾,能帮皇帝夺回京师,迎回圣驾,这功劳也等同救驾了。 唐僖宗“诏诸道各出全军收复京师”,“加淮南节度使高骈东面都统,加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兼侍中,依前行营招讨使”,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忠武军监军杨复光等地方武装也率众整装待发。黄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攻占邓州,以阻止荆州、襄阳地区的唐军,派尚让攻凤翔(今陕西宝鸡),也可谓是精锐尽出。朱温打得还算顺利,尚让却碰到了硬骨头郑畋,这个文官出身的统帅,让久经沙场的尚让大败而归。比战场失利更让黄巢头疼的是手下统兵将领的背叛,大齐河阳节度使诸葛爽投降唐朝。这里多说两句,说下这个投降专业户诸葛爽。诸葛爽本是唐末起义军首领庞勋的手下,后来投降了唐朝,再后来在与黄巢作战时,被朱温说服投降黄巢,再然后又背叛黄巢再降唐朝。如此反复无常的诸葛爽投降我想连黄巢自己都不会太意外,但是另外一个人的投降,就是直接改变战局了,那就是已经成长为黄巢军王牌的大将朱温。 882年九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对战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这可谓是双方王牌对王牌的较量。朱温在战场上处于下风,写信求援,却被本就和朱温有矛盾的左军使孟楷瞒报,导致黄巢根本不知道朱温前线告急。一方面苦等援军不来,另一方面“又闻巢军势蹙,诸校离心,帝知其必败”,就是朱温判断黄巢成不了气候。于是乎,黄巢的左膀右臂朱温就投降了唐朝,远在四川的唐僖宗听到这消息,真是喜极而泣,说:“是天赐予也!”这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啊!下诏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朱全忠。根据《旧五代史》记载:“自是率所部与河中兵士偕行,所向无不克捷。”朱温率本部和河中军一起行动,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而朱温的攻伐对象,自然就是老东家黄巢。883年,五代史上最让人闻风丧胆的“飞虎子”“独眼龙”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抵达战场,这对本来就日子不好过的黄巢来说,真可谓雪上加霜。883年四月,连战失利的起义军终于顶不住了,李克用攻入长安,黄巢亲率大军苦战,依然不敌,只能撤出长安。根据《新唐书》的记载,黄巢为了成功突围,也是煞费苦心,一边是扬言要去徐州,其实是经过蓝田关进入商山,一边在逃跑路边丢下大量辎重钱财,让官军去抢。“诸军争取之,不复追,故贼得整军去”,各路官军都去抢夺财物,不再追击黄巢,于是黄巢全身而退。 官军不但抢夺了黄巢丢下的财物,还狠狠洗劫了长安城,《资治通鉴》说:“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前面说黄巢军进长安城的时候,劫掠了很多官员和富户,这次李克用等人的所谓官军进城,是富户和老百姓一起打劫。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官军第一次洗劫长安城了,早在两年前,也就是881年的时候,官军在和黄巢对阵的时候一度攻入长安,长安老百姓欢迎“王师”,结果是“诸军亦解甲休,竞掠货财子女,市少年亦冒作綯,肆为剽”,王师居然肆意剽掠。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失去了长安的黄巢并不意味着一泻千里,毕竟起义军人数众多,加上退出长安也不是溃退,甚至可以说是有组织地战略转移,所以战斗力尚在。883年五月,前面给朱温穿小鞋的孟楷率起义军奔袭蔡州,蔡州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拿下蔡州后,孟楷攻打陈州,遭遇顽强抵抗,孟楷战死。六月,黄巢和秦宗权合围陈州,摆出一副不破城不罢休的姿态,唐朝廷派出包括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在内的多路援兵救援,双方陷入苦战。 884年正月,起义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让黄巢军最害怕的魔鬼李克用,又率领他那支吃人的沙陀“鸦儿军”杀过来了。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本就是当时精锐中的精锐,再加上心理优势和体力优势,于是很快击败了黄巢用来围攻陈州的尚让军和黄邺军,“黄巢闻之惧,退军故阳里,陈州围始解”,黄巢害怕,只能后撤。朱温这次倒是没赶尽杀绝,“硃全忠闻黄巢将至,引军还大梁”,《资治通鉴》里的硃全忠,就是朱温。朱温也算放了黄巢一马,但李克用可是穷追不舍,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次后撤的黄巢再也不能像退出长安一样有条不紊了。“五月,癸亥,大雨,平地三尺,黄巢营为水所漂”,天降大雨,黄巢军营都被水淹了,更要命的是,李克用随后就杀到了。黄巢军大败,被杀万余人,其余溃逃。黄巢手下的二号人物尚让向武宁军节度使时溥投降,另外,黄巢军别将临晋李谠、曲周霍存、甄城葛从周、冤句张归霸及从弟张归厚率众向昔日的兄弟朱温投降,黄巢的起义军可谓大势已去。想必是老天要灭了黄巢,黄巢的残兵败将在逃亡过程中,又遇到了大雨,“阴魂不散”的李克用再次杀来,一场大战之后,黄巢身边只有千余人了。当然李克用也是个“倒霉蛋”,明明是自己立下了不世之功,却偏偏在这个时候“人马疲乏,粮尽”,人困马乏还断粮,李克用只好停止追击,把最终消灭黄巢这个天大的功劳拱手相让,捡了这个大便宜的人,就是前面接受了尚让投降的时溥。884年六月,走投无路的黄巢兵败虎狼谷,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黄巢的死因,《新唐书》说黄巢是自杀,他想用自己的脑袋去保住外甥林言的命,而《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则是林言为了自保和富贵,趁乱杀死黄巢。这两种说法哪个更接近真相?这早已不得而知了,当然这也不是重点,重点是黄巢死了,林言也没保住,林言在带着黄巢脑袋去投降的路上被另外一队沙陀兵(不是李克用的军队)杀死了,黄巢的脑袋和林言的脑袋一起被送给时溥,这个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干的武宁军节度使,因为收降了黄巢军的二号人物尚让,又接收了黄巢的脑袋,成为平定黄巢起义第一功臣,“功居第一,诏授检校太尉、中书令、钜鹿郡王”。 伴随着黄巢的死,唐末黄巢起义也宣告失败,剩下的小股余部更掀不起什么风浪。今天,我们就从现代人视角,来小聊下黄巢失败的原因:一、自身实力不足。黄巢军队前期席卷了小半个中国,却并不是因为自身实力有多强,而是唐王朝的无能。唐朝末年各路节度使拥兵自重,正是这些节度使的观望态度,给了黄巢机会。二、没有乘胜追击。节度使们给了黄巢机会,于是黄巢抓住机会,一举攻破洛阳和长安,唐僖宗逃跑。但此时黄巢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就是没有追击唐僖宗。唐僖宗是唯一的全国公认的法理上的皇帝,黄巢将唐僖宗消灭,才算真正灭了唐,失去统一号令的唐各路节度使才会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可惜黄巢没有这么做。三、陈州战略失误。起义军擅长的是游击战,这方面黄巢玩得得心应手,包括退出长安也是保存实力的合理操作。本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但是在陈州,黄巢却好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黄巢军围攻陈州数百天而不克,大军一直在陈州附近,这可给了唐军足够的布局和合围时间,给了收复长安的李克用足够的战斗准备时间。四、组织内部问题。从利己的角度,乱世投降也无可厚非,唐军也有不少将领向黄巢投降的。但是黄巢手下王牌朱温的投降,这本是一件可以避免的事,因为两位大将的不和,导致内部分裂。甚至可以说,朱温的变节,是黄巢起义从全盛到衰败的转折点。 五、没有稳固根据地。黄巢军在占领洛阳长安之前,一直处于流窜状态,但这事我觉得不能怪黄巢,因为实力不允许,李唐军正愁找不到黄巢,有个现成的据点,肯定会成为目标。占领洛阳长安后,黄巢其实已经开始了稳固根据地方案,只是可惜唐军没有再给他机会,而没有稳定的后方,也导致退出长安后的黄巢只能继续流窜,直到被消灭。六、李克用的沙陀军太能打了。黄巢军在对阵包括朱温在内的唐军时,除了刚开始被镇海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按着打,其余再差也能杀个有来有回,但是面对李克用的沙陀军,起义军是真没办法。据说沙陀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喜欢在战场上吃人,一梯队上去打,二梯队在边上吃人,吃饱了换一梯队下来,这场面让敌人看了真是毛骨悚然。好了,黄巢没了,大唐也差不多了,农民起义结束了,真正的五代史要开始了!下集该把时间给朱温了。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相关链接五代君王录(一):喜欢菊花的私盐贩子,唐帝国的掘墓人,大齐皇帝黄巢 赞 (0) 相关推荐 能屈能伸,纵横驰骋,请看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是怎么炼成的 古迹故事2021-05-28 16:21:51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这首诗的名字称作<自画像>,是黄巢仅有的三首诗之一,当然,另外两首诗的名 ...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有着怎样的霸气人生(射手座) 欢迎阅读刘焕解读星座名人,通过十二星座来解读名人. 白羊座:刘裕.宋太祖.岳飞 金牛座:诸葛亮.萧衍.骆宾王.杜牧.康熙(其中诸葛亮.骆宾王和杜牧为转载)(已完结) 双子座:宋仁宗.辛弃疾.成吉思汗. ... 五代君王录(一):喜欢菊花的私盐贩子,唐帝国的掘墓人,大齐皇帝黄巢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正式称帝,定国号唐.唐军迅速平定各方割据势力,成为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很多人心里 ... 【朝鲜古代君王谱】高丽王朝(二):兴衰2 Ad 高丽汉诗文学史论 作者:刘强 著 当当 高丽王朝(二):兴衰2 5.贵族政治的瓦解与武臣当政 高丽仁宗即位之初,高丽外戚当道.自文宗中书令李子渊三女嫁文宗为妃后,李氏家族7代历80余年权倾高丽朝 ... 【朝鲜古代君王谱】高丽王朝(二十一):高丽元宗2|耽罗|元朝|忽必烈|元宗 高丽王朝(二十一):高丽元宗2 (5)转危为安 林衍废元宗时,世子王谌刚从蒙古回来,走在鸭绿江时听到消息,马上折返蒙古求救.八月,忽必烈派斡朵思不花.李愕来高丽干预此事,林衍依旧声明元宗是因病退位,并 ... 【朝鲜古代君王谱】朝鲜王朝(二十三):朝鲜高宗4 朝鲜王朝(二十三):朝鲜高宗4 伊藤博文早就想废掉高宗,海牙密使事件正好给了他机会,于是他开始追究高宗违反保护条约的责任.光武十一年(1907)7月3日,伊藤进宫声色俱厉地对高宗说: "陛下 ... 【朝鲜古代君王谱】朝鲜王朝(二十二):朝鲜高宗3 朝鲜王朝(二十二):朝鲜高宗3 (6)称帝建制 乙未事变的真相暴露以后,引起了朝鲜人民的无比愤慨,反日情绪陡然升级.特别是金弘集亲日内阁宣布实行太阳历,并建年号为"建阳",同时还宣 ... 【朝鲜古代君王谱】朝鲜王朝(二十):朝鲜高宗1 朝鲜王朝(二十):朝鲜高宗1 34.朝鲜高宗 朝鲜高宗(朝鲜语:조선 고종/朝鮮高宗 Joseon Gojong:1852年9月8日-1919年1月21日[2])是朝鲜王朝的第26代君主,1897年朝 ... 【朝鲜古代君王谱】朝鲜王朝(十二):朝鲜光海君1 朝鲜王朝(十二):朝鲜光海君1 23.朝鲜光海君 光海君(朝鲜语:광해군/光海君 Gwanghaegun:1575年-1641年),名李珲(朝鲜语:이혼/李琿 Yi Hon),朝鲜王朝的第15代君主, ... 【朝鲜古代君王谱】朝鲜王朝(二):逐渐兴盛 朝鲜王朝(二):逐渐兴盛 3.逐渐兴盛 (1)朝鲜世宗 永乐十六年(1418)八月, 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两个月登基.永乐十七年(1419)五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议和指导下己亥东征清除对马岛的倭寇.九月 ... 【朝鲜古代君王谱】高丽王朝(二十九):高丽恭愍王 高丽王朝(二十九):高丽恭愍王 (3)内忧外患 就在恭愍王努力推行改革时,高丽的内忧外患逐渐达到顶峰.至正十八年(1358年),高丽因大旱发生饥荒,漕运不通,恭愍王宣布减膳.撤乐.禁酒.倭寇问题也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