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介词”详解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和“乎”的用法!

介词“以”的用法

“以”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介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译为“在”“从”“用”“把”“拿”“凭借”“按照”“依据”等多个义项。需要的注意的是:

一、“以”可译为“在”“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相当于“于”。

  1.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3.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二、“以”作连词和介词都可译作“因为”“由于”,两者应该区分开来。作介词时,“以”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短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或作补语强调谓语动词的发生的时间、处所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苏洵《六国论》)

“以赂者”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丧”,所以“以”是介词。

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修饰谓语动词“欺”,“以”同样是介词。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句中两个“以”连接的“夷”“近”和“险”“远”,均是两个形容词,所以“以”是连词。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以”后接句子,所以“以”是连词。

“以”后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以”就是连词。当然,连词和介词都是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及功用而言,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如果对语法知识理解欠缺,感觉难度大的话,建议只要明白“以”可译为“因为”“由于”即可,不必太执着于词性分析。

三、介词“以”可以省略。

1.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

“取之百金”应是“取之(以)百金”。

2.赐之彘肩。(《鸿门宴》)

“赐之彘肩”应是“赐之(以)彘肩”。

3.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捕鱼为业”应是“(以)捕鱼为业”。

4.“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乃丹书帛曰”应是“乃(以)丹书帛曰”。

四、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构成宾语前置句。另外,“以”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短语,常后置于谓语动词后,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前置,这就是状语后置句了。因为牵涉到特殊句式,我们讲到句式时再说。

1.一以贯之 正确句序是: 以一贯之

2.夜以继日 正确句序是:以夜继日

五、“以为”连用,当“认为”讲,和现在的意思一样。但是文言文中它常是“以……为……”的浓缩结构,意思是“把……作为(变为)……”。如:

1.秋以为期。(《诗经·氓》即:以秋为期。

译文:把秋天作为婚期。

2.全石以为底。(柳宗元《小石潭记》)

即:以全石为底。

3.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此句正确语序加上省略的成分:以(之,指销毁兵器后的金属溶液)铸为金人十二。把金属溶液铸造成为十二个铜人。

介词“乎”的用法

“乎”是语气词,可表疑问、反问、商量、感叹等语气。要注意的是:

一、在文言文中乎等于“于”,介词用法可与“于”划等号。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句中“乎”是“比”的意思。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句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乎”,第一、第三个“乎”都是“在”的意思。第二、第四个乎都是“比”的意思。

二、用作助词,不译。

  1. 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2. 知不可乎骤得。(苏轼《赤壁赋》)
  3.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
  4.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5. 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6.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三、乎”可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尾,译为“……的样子”。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本文摘自我的原创书《中学语文文言翻译学》)

(0)

相关推荐

  •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下)

    芦苇语文读书 VOL ❤ 所有资源全部免费分享 分享资源我们是认真的 13.因   1.介词: 可根据语境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通过,经由:因为,由于".[因 名词/ ...

  • ​442.文言虚词“而”详解

    442.文言虚词"而"详解 文◉杜若东 温馨提醒: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关注下载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22 ...

  • 198.文言虚词“之”详解

    198.文言虚词"之"详解 作者:gkgushiwen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成语] 持之以恒 操之过急 白沙在涅, ...

  • 174.文言虚词“焉”详解

    174.文言虚词"焉"详解 作者:gkgushiwen 一 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 终焉之志 ...

  • 238.文言实词“将”详解

    238.文言实词"将"详解 文∣杜若东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说: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观大散关图有感>).作为一名大将,就应该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将,小篆作 &qu ...

  • 218.文言实词“属”详解

    218.文言实词"属"详解 文|杜若东 在国人的谈话中,论及对方年龄时,常问对方是属啥的.即十二属相的哪一相.十二属相的次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分别对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 ...

  • 217.文言实词“靡”详解

    217.文言实词"靡"详解 文|杜若东 <韩非子·十过>中指出了君主易犯的十种错误.其中第五种是: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意思是: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 ...

  • 216.文言实词“间”详解

    216.文言实词"间"详解 文|杜若东 历史上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除了国力强大之外,与采用远交近攻步步蚕食的谋略分不开关系.就拿离间计来说吧,可以说是屡屡得手,极大的损耗对方了对 ...

  • 215.文言实词“作”详解

    215.文言实词"作"详解 文|杜若东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子,以其高超的书法造诣,与其父并称"二王".王献之可谓得到了父亲的真传,这当然也离不开他自己的勤 ...

  • 214.文言实词“顾”详解

    214.文言实词"顾"详解 文|杜若东 郭泰是东汉党锢之祸事件中的著名人物,他在太学生中首倡清议,品评朝臣,直指宦官集团.鉴于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他拒不仕进.由于具有崇高的社会威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