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初旅:转学第一天(作者 周建义)

九岁那年,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家也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好,只一天,新家就安排停当。
翌日,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早早的吃了早饭,我们兄妹随父亲来到公社的中心小学校,父亲把我们的转学手续交给校领导并简单交待几句后,便匆匆下队去了。
中心小学位于公社东北一条小河西岸,校门口有一条跨河向东的乡间公路,跨河是一座集蓄水、发电和交通的公路桥。发电站只有一台水轮皮带发电机,发电量仅够公社机关单位简单照明,而且一年不发半年电,小小电灯泡比马灯亮不多少,所以,晚上偶有大型活动,都会挂起煤油气灯。
气灯的灯泡是一只石碤棉线结成的网袋,长约十五公分不到,一次性使用。点灯人给气灯装满煤油后,把石碤网袋系在灯头上,之后,将喷油开关稍稍开点,使煤油浸透石碤网袋,点燃网袋,烧到一定的时候,网袋会慢慢收缩,然后逐渐加大喷油,网袋从白烧黑,从黑烧白,最后收缩如小鸡蛋般大小,蚕茧般雪白的灯泡。点气灯控制喷油最关键,开始时要让网袋充分湿透煤油,而又不能让煤油滴出来;网袋烧黑后开始喷油,喷油量从小到大,太小灯泡会烧成长的,太大会把灯泡吹破。烧点的好,又省油又亮,十间屋的会堂两盞气灯即可白亮如昼!灯泡烧好后,挂起来之前要打足气,一般打一次气可以维持三四十分钟,当气灯的呲呲声逐渐变弱,灯光逐渐变暗的时候,需及时充气。一灯油大约可以点2个小时左右,这在没有电的年代,那可是农村基层最主要的集体照明工具啊!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慢慢知道的。
中心小学校是利用一座古老的寺庙建成的。传说很久以前,东面小河发大水,洪水滚滚,波浪涛涛,顺流漂下来一尊铁佛和一尊铜佛,那铁佛在此地转了三圈,便停靠在岸边不肯离去,而那尊铜佛却乘水继续向下游漂去。之后,人们在这铁佛停下的地方筹款建了这座寺庙,此地也因此而得名且名闻甚远。寺庙烟火最盛的时候,和尚上百人,房屋上百间,土地上百顷。后因战乱,寺庙逐渐落败,至解放前夕,寺庙只有三两个老和尚看守。解放后,大部分房产土地都土改给了穷苦的老百姓,铁佛像也被五八年炼了铁,唯这片膳房改建了小学。一个大殿是我们转去学校的前两年才拆完,连同原来夷为平地的整个寺庙成为学校操场和生产队的打麦场,只有学校教室的青砖黛瓦和操场上偶尔裸露的琉璃瓦铄,会时常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和苦难!据说,文革前果然有一铜佛寺地方委人前来续亲,当地大队干部也因接待来人而在文革中又添了一大罪状,这是后话。
小学生转学接收手续和过程都很简单。一个领导模样的老师拿着父亲交给他的转学介绍信,分别问了一下我们的姓名,并逐个打量了一眼后,就把我们带到各个要去的班级主任办公桌前,就算分好了班。
一个小学一下转入五个新生还是比较稀罕的,为此也引来了好多小朋友的围观,办公室外的玻璃窗上挤满了小脑袋,他們一边贴着玻璃睁大眼睛的看着,一边指指点点的议论着,偶有老师出来,他們迅速做鸟兽散。在班主任向我问话提要求的时候,窗外隐约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声音:“这个大眼我见过。”因之前我家驻地一帮弹棉花的大姐姐都曾唤我“大眼”,所以,我不由自主的怔了一下,待老师问话结束,我转身去寻,窗前已空空如也,透过窗户玻璃,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中心小学校是完小,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上课前,班主任老师把我带到所在班四(1)班,座位安排在第一排。我们教室前后两门,前面无窗,后墙有两个窗口,窗无框无扇,只有五根不太直的鸽子蛋般粗细的槐柳木立棍。冬天保暖封闭用的白塑料布已高高卷起系在上方,以备防夏秋季雨水溞入教室。课桌是土坯砌的,前四排六十公分高,后面略高,凳子都是学生自带,因没有准备,老师让班长给我找了旷课同学的一只木爬凳,以保证我第一天的学习。
新学校的第一天上课,感觉每节课都那么慢长而课间休息又是那边么短暂。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课就像云里雾里一样,昏昏欲睡,一但下课铃敲响,就精神抖擞,不待老师迈出教室我便迫不及待的向外面冲去。
我们四(1)班和三(2)班教室紧挨着,我们班前门和他們的后门靠的很近,下课时冲出来的两班同学时常发生碰撞,虽然是我们高他們一年级,但我们前门出来的都是小同学,他們后门出来的都是大同学,所以,碰撞吃亏的往往是我们班的同学。好在大部分同学都急着上厕所,碰撞了也很少发生争执。但也有例外。第二节下课我刚出教室就和三年级一个戴二道扛的同学撞个满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被那同学抓住胳膊推搡着厉声训了起来:“没长眼!瞎撞什么!”看他凶神恶煞的样子,我怯生生的回了他一句:“我又不是有意撞你的。”但他仍然不依不饶,本来胆小的我看他个子比我高,又是个学生干部,心里真有点害怕。好在我们班长及时赶到,把我拉到身后瞪了他一眼:“算了算了,又没碰怎么样!”看着高他半头又粗又壮的班长,他不情愿地“哼”了声,便讪讪的离去。虽然争执时间很短,但还是引来了一些同学的围观。事情平息后,同学们都各自上厕所的上厕所,玩游戏的玩游戏,逐渐散开去了。
从厕所回来,我正准备进教室,三(1)班教室前门口传来两个女生的对话,“杏儿,愣什么呢,进去啦——”“好的,就进去。”我寻声转头看去,一个高高扎着两个牛角小辫,穿着粉红夹袄,淡绿长裤的小女孩一边转头看着我,一边蹦蹦跳跳地走向教室。“是她,她叫杏儿!”我懵怔在教室门口,从她眯眯细眼里和天真笑脸上,我看出,她那是对我刚才与人发生争执的安慰!
为这,转学来到新学校第一天的经历,给我童年的心灵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0)

相关推荐

  • 那些事儿丨郭炳飞:永不熄灭的煤油灯

    上小学的时候,虽然都已经通了电,可总是三天两头的停电,蜡烛属于奢侈品,煤油灯就像学习工具一样,放在每个人的书桌里,成了必备的学习用品. 我的煤油灯是父亲做的,用废弃的电池剥离出的铝纸,把蜷曲的铝箔被压 ...

  • 缑氏往事(二十)

    缑氏往事之二十:灯 如果时光退回到1999年,生活在内地乡下的我,对灯具概念的理解,还相当狭隘,仅仅局限在灯泡电棒之类.曾经以为,干干净净照个明,灯具就达到了用途.毕竟,我们心驰神往的,就那八个字:楼 ...

  • 煤油说

    煤油说 <青海那点事>之十七 感谢台湾那个曹科长先生,因了他说"大陆用煤油炸油条",才想起就煤油有关的事铺陈一篇小文.先得对曹先生讲一句:你很有必要去看医生了耶,精神病 ...

  • 难忘教室煤油香

    凡是上班时间,早晨特别紧张,我和爱人喜欢在单位餐厅就餐. 六点半多,我们骑着自行车路过村里,忽然一股久违的.熟悉的气味沁入鼻孔.使劲儿一吸一闻,对,是它!我儿时喜欢的味道--煤油味儿,原来是村民在使用 ...

  • 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

    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 闫翠花  假期中替儿子整理书本,无意中读到一篇关于煤油灯的文章,一瞬间,在如荧的煤油灯下读书的岁月如铁马冰河般地闯入我的记忆,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的远逝的故乡也渐次清晰起 ...

  • 我的高中班主任蒋於欣:罩子灯

    [往期回读] 我也是一位国文老师 丁中秘史:短暂的"非农户口" 你吃鸡蛋,不吃黄儿? 毕业前后--写在宜中建校60周年 带母亲治病 丁中记忆之体育篇 我的老师凌露 罩 子 灯 蒋於 ...

  • 人生初旅:登杆记(作者 周葆亮)

    铁富供电所大门南侧竖立着三棵12米加重水泥电杆.这三棵电杆,是我在农电队伍中改变滥竽充数形象的见证,证实了我----一个爬格子的痴情汉,拥有迎难而上的骨气,更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quo ...

  • 人生初旅:难忘在戴西小学工作的日子(作者 戴伊平)

    我工作的第一站是戴庄镇戴西小学,在戴西的那段日子,那份祥和宁静,清贫苦涩,是这一辈子没有过的,也永远不会忘记. 戴西小学的前身是戴西中学,全邳州最西北的一所中学.因学校合并撤消了,作为一个办学点使用. ...

  • 人生初旅:1994年,我拥有了一台486(作者 徐景洲)

    1994年夏天,我买了一台486电脑,是小城中最早的个人拥有者,其喜洋洋者难以言喻.可是好景不长,电脑就出了毛病,不是死机,就是干脆开不了机.看着五六千元请到家的电器极品整日里半死不活,真是寝食不安, ...

  • 人生初旅:我的伴郎经历(作者 孟欢)

    我的伴郎经历 孟   欢 "等我来徐州结婚时,你要给我当伴郎."表哥在电话里说.新郎和新娘虽然都是徐州人,但都是在外地工作,朋友也都是结婚当天才从外地专门赶来,而在亲戚当中的同辈人 ...

  • 人生初旅:初为警察(作者 武文)

    初为警察,心情与想象中的总不一样,总是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想给周围的空气去分享,但是生命中一种新的约束也就此出现了. 儿时母亲曾给我买过一顶大沿帽,那时我只记得是一种威武的炫耀与心情的愉悦,但随着年 ...

  • 文学原创•《领路人生》(外二首)作者 周垚利

    领略人生(外二首) 作者 周垚利 走,不一样的路, 看,不一样的风景, 开阔,不一样的视野, 领略,不同的人生! 昨日,寒风刺骨, 今日,风和日丽,暖阳如春 我们无法预料未知的意外, 但是我们可以创建 ...

  • 【人生初旅】初为人师 | 散文 红豆三

    初 为 人 师 红豆三 我走出师范的大门那年岁.带着一脸的稚气,走进另一个世界-----小学教育.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九月,因为我毕业了.不须面对着我的老师:不须面对着虽然不多但很头痛的作业:也不须面对期 ...

  • 【人生初旅】我的第一本课外书 | 散文 张相义

    常想写点文字却无从下笔,因之自悔读太少.宋代苏大学士有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理学家朱熹有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醒世恒言:生为中国人就会承受一辈子的苦吗(作者 周建义)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我不想断章取义,接下来还有一句:"其中一个,就是唐诗.&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