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过后,思即来
今天,区小学语文优质课展评活动在区八小举行,我有幸忝列为评委行列。八点十分,活动拉开了序幕,既然是评委,我就得乖乖地坐在前排,静静地听课,一边观课,一边记录。全天听了九节课,记了二十页,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环节,错过了任何一次精彩。
听课,我是虔诚的;记录,我是认真的;思考,我是主动的。
九节课,都是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语文课,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围绕主题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九节课,教师在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方面,各有千秋,但都能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教学,亮点纷呈,语文味浓。每堂课,教师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重心,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句段出发,通过朗读、感知、感悟、书写等等形式,营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九节课,九位老师有个共同点:课堂上,老师不只顾教书,而是注重教学生读书,这是可贵的教学精神。特别是高段教学,教学生读书方法,胜过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文本是没有生命和温度的,但文字是有生命和温度,当老师教给学生方法,从文字出发,体悟文字背后隐藏的密码,唤醒沉醒的文字,那么,经由师生的朗读,文字就是跳跃的生命符号,老师在引导学生品析文字的过程,就是触摸文本的厚度,探究文章的章法,感知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感,进而走进文本主题。
九节课,课例有别,学段不同,课堂呈现的形式不同,但是,终归落实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四十分钟,教师能做什么?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到新知,如何以文载道,推动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情感有波澜。这是课堂教学应试正视的教学话题。
听课结束,我回到家,感觉很累,静坐在沙发上,美美地回忆每一堂课,随即,我的思考来了,因为,我对语文和语文课教法的思考从来没有停下来——
1、无论什么形式的课,真实一点更好,虚假的课,学生的思绪飘浮不定,永远沉不下去,也就无法真正走进文本。
2、教师站上讲台前,一定要自问:这节课,我打算教学生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到底能走多远?
3、课堂中,教师眼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心中要装着学生学习结果,不能只顾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忽略了有些学生掉队了。
4、一堂课,师生对答如流,过于流畅,学生思维没有起伏,脑中没有质疑,这样的课,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设问太简单,二是教学层次过于低。
5、课中,如果学生没有走进文本,还停留在文字表面,那么,仅靠教师一味地煸情,或者用情地朗读(朗诵),未必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6、诚然,掌声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但是,课堂中的掌声真实吗?掌声是如何响起来的呢?老师少用“给他掌声”“还不鼓掌”之类的话。
7、教师设问时,根据学情和文本而定,应该有层级之分。如果设疑在同一层级,问来问去,学生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又何愁学生不去思考呢?
8、四十分钟,教师走完了教学流程,学生质疑了多少?解决了多少质疑?课后,教师心中应该有个数。
9、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真朗读了吗?技法指导了吗?时间够吗?同时,训练学生过程中,是真写?是假写?写得好?写得不好?这都需要老师思考。
10、一堂看似行云流水的课,实则有虚假的成分。真实的课,需要等待,需要起伏,需要质疑,需要分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思考和自主生成。可惜的是,小学生可能畏惧老师,只能遵守课堂秩序,只能按老师设定的路线走,做一个乖娃娃。不敢“叛逆”,不敢“另类”,不敢“乱说”,于是,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美得心痛。
我在思考,并不代表我会上语文课,但是,我们都应该为语文和语文课而不断地思考。
2021.5.13日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