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闲思4】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三者都很重要。排序的话,我认为:
第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第二是社会教育,第三才是学校教育。
于人的发展而言,学校教育的确有作用,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有重大作用。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在一生中过得幸福,学校教育却不一定是必须的。
看看那些只有小学文化的大老板,甚至处于人们眼里的“社会最底层”的“穷苦老百姓”吧,他们不是有的也见解非常高深、活得非常幸福吗?
芬兰教育部不是也提出“高中教育并没有什么课程是必修的”吗?!这话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作为一名在学校里工作的教师,我说这样的话,似有逃避责任之嫌疑,但我说的是心里话。
搞学校教育的人大都有这么一种认识,“明明在学校里整天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却偏偏要说学校教育是'德育为首’,这不自欺欺人吗?”
我认为,“德育为首”没错,错的是学校把德育看得太轻,没有实施真正的德育,而导致了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扭曲。“害得”他们终生难以得到幸福的感觉。
说学校“害得”学生终生不得幸福,多少是有些冤枉学校的。
真正害得孩子终生不得幸福的,往往是家庭,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尽管做父母的人听到我的这句话,可能会说自己是冤枉的。但这的确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这是因为,
幸福不是吃好喝好玩好,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内心的充实、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安贫乐道之士了。
能够使孩子树立这些初步的认识和观念的人,不是学校里的教师,而恰恰是我们做父母的。
因为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评价大多是在学龄前形成的。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嘛。而这时,不正是我们当父母的在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吗?。
虽然从广义上讲学校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我们这里所言社会教育,是指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以外的空间里所接受到的影响。
去美国、日本的学校里参观,感受较深的一点是,孩子们脸上始终挂着自然的微笑,无论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而在一个戾气十足的社会里、戾气十足的时代下,是很难要求全体国民都具有这种温和的个性的。
购物插队、机动车跟行人抢道、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都是有其根源的。那就是社会资源的不足。每个人心里都急躁不安,都莫名其妙地害怕着什么不可预见的未来,于是……
还有一个跟孩子教育相关的重要话题,那就是“规则社会”与“人情社会”的问题。
人人都知道规则社会比较理想,人人都向往规则社会。
但是,有的人却常常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为由,解释一些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便也不得不认可了这样的说法。
“办事要托人”演变着、演变着就成为了“规则无用论”、“规则是可以突破的”。于是,在有的家庭里,孩子打小就形成了跟大人一样的漠视规则的习惯。
想到这里,不由得进入另一个话题。关于各类考试中作弊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谈的、但都在内心深处为之担忧的问题。
作弊行为,是心灵扭曲的标志。
学生时期的作弊是人生中一切作弊行为的开始。社会上的制假、售假,行贿、受贿,贪污腐化这些作弊行为,与学校里学生们的作弊现象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毋庸讳言的。
学生时期的作弊除了能满足自己一时(只是一时,因为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了他的这一行为习惯,也就无意义了)的虚荣心之外,别没有任何好处。
这样的“弊”他都肯做,将来到了社会上,面对有一定诱惑力的物质利益时,他能够不动心吗?
然而,从近期一些贪官反思录中,我们知道,这些人在每一次作弊时,往往内心里都要发生一定的思想斗争,至少都有一些顾虑,极少有堂堂亮亮的去作弊的。
有的贪官并不敢把自己贪污或受贿的钱拿出来大把大把的花,而是在表面上仍装得跟穷苦老百姓一样。
这正反映了他们的不正常心态,说明他们并没有因为得到金钱而得到幸福,倒是徒增了不少的烦恼。
作弊是一种不良的道德行为。既是行为,就是逐渐养成的。
没有第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若第一次作弊没有得到奖赏,而是受到了惩罚(尤其是在儿童时代),作弊者就可能引以为戒。
相反的,若是第一次作弊得到的是奖赏,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让我们睁开眼睛,看一看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的家庭吧!我们在对待孩子的作弊行为方面,采取了一些怎样的态度?!
多年前在农村学校工作时,听说有的学校、有的老师能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好的业绩评价,竟然在考试前教给自己的学生作弊,甚至安排成绩好的同学负责在考场上“关照”周围几个较差的。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居然会直接参与孩子在升学考试中的作弊事件。
更有甚者,在某些地区,高考作弊这样的行为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默许,有的人公开以此为业,出租、出售用于考试作弊的工具!
难怪一次在听一位专家报告时说,“即使目前大陆的沿海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还距离香港地区差得远。”当时还觉得他说得有些过分,怎么好如此小看我们大陆的发展水平!
经过深入思考才明白,原来“吃的”、“穿的”和“用的”并不能完全代表生活质量。
人家说得不无道理。
家教家教,本意是家庭教养。后来慢慢演变成“家庭教师”的意思。
所以,我们就顺便谈谈关于请家庭教师的问题。
在我国,受传统思想的极大影响,人们渴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从精神上向往文化人。
特别是当前的这一代学生家长,大家都迫切期望能在孩子身上延续、光大自己的梦想 —— 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以便占有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站在高的台阶上不断发展自己。
这种思维导致了一个极为右倾的举动。从孩子尚未出生,就为他作好了规划,一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实乃教育之本)也不要他做,只要学习。
这实际上是打小就放弃了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
学龄前阶段,学钢琴、学绘画,几乎把个孩子从大自然、也同时从人类社会中隔离出来。
不愿意学不行,用尽各种办法诱导、逼迫孩子学习这些东西,但也同步酿造了一出一出的童年悲剧。
上小学了,文化课成为首当其冲的,钢琴、书画可以先放一放,先学好数理化再说。甚至把学校里的课程分为三六九等,“重三门(语数外)、轻三门(理化生史地政等)、扔三门(体音美)”。
近年来开始的中考、高考选考模式,本来是让学生自己结合自己兴趣与特长去选的。算是一个好的、进步的政策。
结果选什么、考什么成了很多家长的“研究”热门,尽管他们研究来研究去,脑袋都大了,却也研究不出什么成果。
结果是,把本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外界环境以及学校课程体系搞得支离破碎,严重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家长强力介入孩子的学校教育,使得孩子变得被动无助。于是他们上课开小差,走神,听不懂,理解不了,跟不上进度,直至厌学。
这时,家长急了,就去花钱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
还有的家长干脆将孩子的寒暑假也尽皆占用,“补”完了,再提前向下学习一些新的内容,以免下学期再产生被人落下的情况。恶性循环的头终于开了起来。
我是一向极不提倡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的。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其一,现在学校的课程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紧和难,不需要外力为孩子补课。
只要他本人觉悟了,即使落下的一点课程,他自己经过努力是可以补齐的。
有时,一些孩子看上去“学业落后”,往往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倒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过于聪明,思维总是在教师的前面,对教师所强调的内容有所忽视,而人家考的恰恰是他没有听到的部分,他当然得不到高的分数。被错误地认为是学业落后了。
其二,很多孩子需要补的不是课程内容本身,而是学习的动力。
二十几年前,我曾应邀为一个初中四年级(不是写错了,孩子也非复读生,因为那时我们那里实行“五四”学制,初中是四年)的孩子补课。
看朋友的面子上,我非常尽力。孩子的基础很差,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化学基本知识分了类为其讲解,指导他做有关的练习。
结果怎样?我在这边滔滔不绝的讲,他却在那边打起瞌睡来,好不令我生气!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他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几乎从没有过经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幸福的体验,更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带来幸福的欢愉经历。
你想,他怎么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其三,即使孩子本身有学习的动力,往往需要补的也不是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
还是上边这个孩子的例子,我叫他动手写化学方程式,他拒绝写,说是他自己学校老师说的可以不写,只要能理解了就可以了。
我反复给他讲写的道理和好处,好不容易才使他接受下来。
一段时间后,他主动告诉我说,幸亏听了我的话,在学校化学科考试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做得很顺利,从而得到了较好的成绩。
我们知道,各种知识的性质是不同的,有的只需要理解,而有的则不但需要理解,而且需要记忆;化学方程式属于化学用语的范畴,在知识的分类上属于半动作技能性的知识,而动作技能领域的知识不经动手训练,单纯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要做到不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补课,又想让孩子考上较好的大学,如果从一开始做得不够正确,往往也是很难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