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国援助给越南的火车,现在还好吗?

很多人不知道安园(Yên Viên)(嘉林,河内)——下龙(广宁)铁路线。这条铁路线历史十分悠久,据这里的维修员阿忠先生(ông Trung)透露。

这些火车车厢是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援助给越南的,火车轨距为国际通用的1435mm。而越南轨距为1000mm的火车轨道占全国轨道的83%,而轨距为1435mm的火车轨道只占6.8%。这一区别导致了越南火车的速度受限制,并影响越南运输效益。

这条象征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情义的老火车怎么样了呢?它现在过得还好吗?

从上世纪的70、80年代至今,沿线省份的百姓们常依赖这条铁路线谋生。现在货运即使有了更好的选择,比如公路运输,但是当地百姓仍然要求保留这条熟悉的跨省火车线路,因为它如同一条纽带牵系着多年以来的生活习惯。

很多日子里,这一趟起始于河内安园,途径北宁、北江、广宁等省火车会停靠15个站点。这条线路经常一个乘客都没有,可谓门可罗雀,只有几名工作人员。

独一无二的火车

每天早上4点55分,安园站的火车照旧准时出发,不管是否有乘客。这一天,火车只有两节混合车厢,有一节车厢前一天拆卸保养。但是尽管只有两节车厢,但是并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这趟火车的乘客通常非常稀少。

每天火车主要负责运输北宁省、北江省和广宁省的农产品。火车司机表示,火车上常常没有乘客而只有工作人员而已。

“民生”火车、“混合”火车或者“集市”火车都是这趟火车的昵称。很多人认为,这是越南火车里边最独特的铁路线之一。

安园-下龙线的火车刚开始运营时,包括2节载客车厢和4节载货车厢,最近减至2节车厢,载客车厢偶尔拆卸下来“维修保养”。

缺少车厢的时候,工作人员备上椅子,或者打扫干净后铺上席子提供给乘客们休憩。工作人员的休息间会对有婴幼儿同行的家庭开放。

车上的阿幸大姐说到,她带家里的两个小孩子去下龙市亲戚家。她已经习惯乘坐这趟火车,因为它很安全,空气比坐车要清新。她习惯坐在长凳上。

车上有一家人带着小孩去下龙游玩。他们选择火车甚于汽车,因为小孩子在火车上可以睡得很香。

终点站下龙站也是最具特色的火车站之一。在火车站前的小广场上,人们可以自由进行买卖。这里被认为是越南北部地区基础设施最齐全的火车站。火车站紧挨着18号国道,于2014年10月份投入使用。

集市火车

1985年,范氏轩女士(Phạm Thị Hiên)跟随同村人从汪秘(Uông Bí)到下龙卖菜。每天早上10点半出现在火车站,火车到了之后将蔬菜运过去卖,下午16点就可以返回家里。

今年她66岁了,这30年来都靠这条铁路线谋生,并未考虑过做其他事情。她说:“汽车票和火车票的价钱一样。虽说汽车要快一些,但是火车更加舒适,凉快,还可以装载许多货物,更加方便。什么时候火车不开了,她就休息了。”

载货的车厢基本都是装满的,主要是农产品。可是商人们常常说:“还没有装满呢,还没到季节,所以还有许多空位置。在菠萝、柚子、荔枝成熟的季节,果蔬会摆满了过道,就像是一间移动的果园。”

妇女们在车厢里吃着果子话家常,她们说,有时候待在火车上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都多……

越南北江省陆南县(huyện Lục Nam)的兰亩(Lan Mẫu)火车站,集中了许多做小买卖的商贩。陆南县是一个农产品丰富的地方。尤其是7月份瓜果成熟的季节,许多农产品通过这条线路运往其他地方。

每个商贩在火车上相对固定自己囤货的位置。

大约10点的时候,火车到达广宁省的帽溪火车站(ga Mạo Khê)。商贩们在这里吃午餐。这里有且仅有一家小饭馆,那就是霞大姐的饭馆。从1986年起,火车成为了当地人出行的主要方式,也是霞大姐开饭馆做生意的时候。

霞大姐一边做饭一边说道:“以前人很多,很多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请人来帮忙。现在坐火车的人少了,饭馆有时候一次卖15份”。

也正是因为有霞大姐的饭馆,火车才总是会在这一站停下来,让商贩们下车吃午餐。

11时45分,火车到达终点站——广宁省的下龙站(ga Hạ Long,Quảng Ninh)。这里的集市就开在铁轨附近,因为就在这里卸货。火车站前的广场很热闹。火车车厢变成了十分便利的仓库,直到下午14点火车才掉头返回河内。

返回河内的路途是商贩们休息的时间,他们在车厢内相谈甚欢。火车工作人员一边售票一边和大家一同谈论,嘱咐他们什么时候鸡卖不出去降价的话就卖给他们。

这里的商贩在这里做买卖多则有三四十年、少则也有十几、二十年了。每一天的生活都遵循着同样的轨迹。入夜了这里的商贩回家后,火车站也渐渐冷清了下来。

火车上的工作人员

这一天,火车长陶春练(Đào Xuân Luyện)值班。今天的火车共两节车厢。阿练和其他工作人员坐在车厢里的椅子上。天还没亮,还不见有客人到来。

他们在这里工作也有几十年了。这里的火车没有工作人员休息的地方。他们常常坐在一起喝茶。

工作人员和商贩天天见面,所以也很熟悉了。每次到达最热闹的兰亩火车站,工作人员就会下车帮助商贩一同卸货。阿练开玩笑说道:“今天买出去这么多,很快要发家致富咯”。几个妇女商贩说道:“什么时候发家了,我就给你付卸货钱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除了工作的时候,他们日常在火车上共同生活,常常一起坐下来和商贩聊天。

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每个组每个月工作10天,轮流上班。阿容和她丈夫都在火车站工作。他们相互错班,好照顾家里的小孩。

小编:这里与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越南各大城市大为不同,但似乎火车工作人员和商贩们对这条铁路线依然充满了依赖和眷恋。它记载了这一方水土的平静的生活,也记载了彼此之间的情义。

你觉得是吗?

(0)

相关推荐

  • 越南河内到中国南宁的国际列车:路程近500公里,运行需8小时

    本文为历史领域文章,描述的是越南河内到中国南宁的国际列车:铁轨有3条,火车票有4种语言的历史往事. 越南河内到中国南宁的国际列车 本文对越南河内到中国南宁的国际列车:铁轨有3条,火车票有4种语言,作出 ...

  • 【记忆碎片】乘火车的片段(5 - 6)

    [山菊按]: 看见有'春运'的消息,想起这篇十来年前泡论坛时码的随笔,翻出来晒晒~~~现代人不耐烦读长文章,分几次刊发吧:) 5 苏州,某次开往火车站的公共汽车上,几个女生挥手喊着,站牌下没挤上车的两 ...

  • 火车车厢想“先回家过年”?缅甸火车发生脱轨,相关部门紧急抢修

    缅甸实皆省消息,1月8日凌晨6点左右,茵多镇辖区么萨铁道桥上,旧城-密支那上行货运火车一节车厢,发生了脱轨事故. 事件发生的经过为,1月8日凌晨5点30分,火车驾驶员吴钦茂索及火车管理员吴索林驾驶的9 ...

  • 绿皮火车忆往

    无论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一定不会忘记曾经在绿皮火车上度过的岁月和时光. 谈及绿皮火车,很多人记忆中的印象应该是和拥挤.混乱.肮脏.浊气联系在一起的,耳边还会回响起车上售货员那一段经典的叫卖声:香烟 ...

  • 这是俄罗斯最慢的列车……

    你印象中的俄罗斯火车是什么样的呢?是吱吱呀呀老式复古火车慢慢摇,还是现代快速舒适的高铁呢? 的确,当下俄罗斯的铁路发展迅速,"游隼号"(Сапсан)."燕子号" ...

  • 开往东盟的国际列车——越南三日行(一)

    近期在翻相册的时候翻到去年暑假的一次非常非常非常短的旅游,觉得也挺有意思的特地回忆了下就记录下来了.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这次越南三日行的目的地只有一个:越南的首都河内(Ha Noi). 我记得当时是 ...

  • 邹蓝|铁路标准轨距与宽轨窄轨6

    本专题是铁路系列的第六篇. 前面几天的铁道专题,有如下专题简单介绍: 铁路工程宿营车,货运列车,旅客列车,深圳老火车,深圳清水河铁路公园 有兴趣者可以翻到前面去. 接下来还有: 全国铁路管理局和铁路工 ...

  • 老照片|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

    链接:60.70年代的韶山

  • 曾被清政府挖祖坟荡平,重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洪秀全故居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及其领导人洪秀全的评价,史学界历来褒贬不一,其实洪秀全如同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者一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善于鼓动人心,精于政治斗争,但凶残暴虐,目光短浅,一旦夺权后往往变本加厉,出尔反 ...

  • 花木春秋88:细叶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纪60年代后才细分

    最早见到细叶益母草是1999年,是在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时,在蝴蝶馆中看到的.2013年去蓟县旅游时,又在盘山见到. 2018年去张北旅游时,在野狐岭和草原天路第三次见到.野狐岭见到的花开得非常好. ...

  • 上世纪60年代,农民挖到一座汉墓,却毁掉最珍贵文物,专家真心疼

    上世纪60年代,农民挖到一座汉墓,却毁掉最珍贵文物,专家真心疼 文 | 韦爵爷 在中国考古界,对于盗墓贼是最为咬牙切齿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举动给考古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价值,而这样的损失和价值是无 ...

  • 上世纪60年代末,韩国街头

    首尔 首尔南大门路 首尔钟路区 首尔火车站 釜山 釜山 釜山 釜山 庆州 庆州市 一幅老照片 当初,这老照片也是新的,只是,时间湮没了它.一天,新照片也会变成老照片,老照片越来越多.你觉得它们是什么? ...

  • 上世纪60年代,黑龙江“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

    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记黑龙江省"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劳洲公社(1969年) 黑龙江省肇东县劳洲公社由一个长期落后的单位一跃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粮食平均亩产超过四百 ...

  • 上世纪60年代,一朵盛开在淮北平原的大寨之花

    上世纪60年代,在安徽淮北平原,有一个大寨式的先进生产大队--萧县坡里公社郭庄大队. 五年前,郭庄大队还是一个穷地方,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最好的年景,粮食亩产只有一百二十多斤,棉花亩产不超过三十斤. ...

  • 上世纪60年代,云南佤族世仇部落冲破隔阂,第一对新人通婚

    一条从云南内陆通往边疆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公路正在修建.成千的佤族青年男女参加了这项改变边疆面貌的伟大建设工程,贺南部落的青年民兵李俄块便是其中的一个. 俄块在工地干了半年之后,班上来了个佤族姑娘.栗色的 ...

  • 【老照片】上世纪60年代的人,是这样结婚的!

    结婚,每一个年代都有专属的记忆.回首20世纪60年代人的婚姻,简单而美好. 60年代初期 结婚就是早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当时,婚姻大事听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单位证明和领导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