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卖身”让人意外!阿里腾讯只是备胎?

撰文/ 卢致珍

微信排版 / 小花花

麦德龙花落谁家还是个谜,但它的“一颦一笑”,都是对资本的试探。

“我们一定会留在中国”,今日供应商大会上,对于出售传闻,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Claude Sarrailh)斩钉截铁。

不过,谈起要如何留下来,康德玩起了神秘:“未来不排除有更深入的合作,比如股权方面……因为有保密协议,不能说我们接触了谁……合作方可能来自零售业、数字技术公司,甚至可能是金融领域公司。”

“一退一进”、“一强一弱”的背后,是一位全球连锁超市大佬在中国市场的无奈。

1995年开始,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零售企业大肆进军中国,麦德龙于1996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

晃眼二十年,曾经站在中国零售业顶端的它们都示弱了,家乐福、沃尔玛们迅速调整了步伐,傍上IT巨头大腿“自救”。而麦德龙却是个例外,它还在继续颠沛中,等着中意的买家出现。

“麦德龙之于中国,是个难以消化的舶来品;而中国之于它,是一个难以适应的异国他乡。”此中尴尬,或是欲辨已忘言。

01

24年95家门店,麦德龙为何这么慢?

麦德龙,德国第一大超市,昔日全球第三大连锁超市。在金融危机席卷欧美的2008年,集团实现历史最高营收655.29亿欧元。这一年,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有38家门店,销售额10.52亿欧元,同比增长15%。

自此之后,危机渐临。十年时间,麦德龙业绩增速严重放缓并开始下滑,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速则在2014年开始放缓,2017年回升至10.5%,2018年为11.4%。

“麦德龙一定会继续留在中国市场,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增长,且市场潜力非常大。”对于业绩回暖,康德显得很自信,但未来真的乐观吗?

麦德龙目前仅有95家门店,同期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品牌已有几百家。入华24年,平均每年拓店不到5家,麦德龙慢得有些尴尬。

来源|公开资料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麦德龙中国城市扩张路径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据商业地产头条统计,95家门店分布在中国59个城市,二线城市是目前的主要市场,门店占比超过一半,一线城市反而最少。

麦德龙中国扩张路径,是由上海向周边江浙闵区域,完成各个城市层级市场布局。其于2005年开始进入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直至2006年才完成布局。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制图|商业地产头条

值得一提的是,麦德龙入华至今的扩张高潮是在2012-2013年。当时,电商发展迅猛,中国零售业市场份额受严重挤压,一时间,外资零售纷纷放缓脚步。

麦德龙的扩张节奏如今看来十分反常,不仅没能抓住外资超市在华圈地的“黄金时期”,还差点错失重点发力电商渠道的时机。

过去10年,中国零售业风云变幻,总体趋势是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如今逐步回归线下。对许多外资零售商来说,跟不上这种变化,哪怕慢了一点,都很可能被淘汰。

麦德龙的反应不算慢,它在2011年开始布局电商,但是发展并不顺利。以天猫“麦德龙官方海外旗舰店”为例,上线三年多,粉丝数仅有70万,在这个巨大流量平台上,存在感实在算不上很强。

“电商目前在营收里占比还是很小的,还是实体销售的补充”,康德表示。

如今的麦德龙,遭遇业绩与渠道的双重压力。而压力源,或许在入华之初就已埋下。

02

成败“会员制”,破局的解药在哪儿?

与家乐福、沃尔玛不同的是,麦德龙定位仓储会员制超市,以现购自运的模式,客群瞄准黏性高、订单量大的企业用户,包括酒店、餐厅、食堂、机关团体等。

相比传统零售批发商,麦德龙商品种类多达4万种,现购自运能让商家立即获取商品,性价比较高,且不受时间限制,一时大受好评。

入华后的前几年,麦德龙全国市场利润逐年上涨,并在1999年开始排名世界零售百强第三位。

在那个物资尚不丰富、个人消费能力有限的时代,不难理解,麦德龙长期占据B端优势地位。然而,这种优势在中国难以持续。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C端逐渐成为国内超市的主力消费人群。“没有会员卡不能入内”、“严格控制会员数量,对公不对私”的麦德龙,再想受到C端消费者认可,并不容易。

麦德龙曾经也在“严格会员制战略”上犹豫过,2009年推出过临时会员卡,不过很快就取消了,2013年开放个人会员注册,吸引高端消费者。

来源:麦德龙中国官网

但是,麦德龙门店规模小、位置偏,与新一代消费者对便利性、消费场景的要求相悖,最终还是没有走近大众消费市场。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会员制卖场或许从一开始就不适合中国国情。会员店源自欧美,这些国家居住结构郊区化、饮食不依赖生鲜,会员制模式适逢所需,中国却恰恰相反。

并且,会员制的最大优势在于客户忠诚度高,可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带来的客源及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

这种“不合时宜”,在麦德龙后来的业务扩张上也有所体现。

  • 2010年,麦德龙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将集团旗下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连锁卖场“万得城”(Media Market)引入中国。当时,苏宁和国美发展正猛,万得城生存空间极小,最终在2013年止步。

  • 2014年,麦德龙对中国零售行业作出了一个全新的判断——更加注重小型业态,于是开始在上海试水“合麦家”便利店。彼时,上海便利店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全家、罗森等外资品牌领衔,美宜佳、联华、农工商等本土品牌混战。要规模没规模、要特色没特色的合麦家,最终折戟于2017年。

结果不尽人意,但不能否认,麦德龙一直在努力求变。

2014年,麦德龙正式确定全渠道零售、食品配送、福利礼品三大业务板块,以此重新铺开渠道与客群大网。为此,麦德龙一直以来做出了许多改变:

  • 在实体门店渠道上,麦德龙摒弃“买地自建”,转而采取“租赁与买地并重”的灵活方式。近几年,麦德龙布局门店的“灵活”操作愈加明显——营业面积基本减半(早期为10000平米左右),选址策略从“企业用户聚集的城市非核心区”,变得越来越接近大众消费者。

来源:赢在选址

据赢商大数据分析,麦德龙近三年新开门店较多入驻购物中心或者靠近社区,周边居住人口较多,住宅小区远远多于写字楼,比如麦德龙紧凑型门店“优品汇”——上海虹口江湾店、成都锦江商场等。

未来,这种趋势或将更加明显。康德今日在谈及关于与中国企业股权合作时表示,“更多可能是在项目上合作,一起开拓市场。”

  • 在电商布局上,麦德龙于2011年以“直优通”之名入驻天猫(2011年底启用麦德龙品牌,2013年撤出),目的是与2012年5月上线的B2B网上商城区分。然而,这种区别其实不利于品牌形象在普通消费人群中的统一传播。

截至目前,麦德龙线上渠道已涵盖网上商城、天猫国际、官方APP、美团、饿了么等。

  • 在会员体系上,麦德龙于2013年推出“麦德龙之友”会员卡,开始拓展个人会员。康德指出,在会员数量上,目前是个人消费者占比更大,但从销售额来看,40%来源专业B2B,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

这意味着,B端业务仍然是麦德龙未来的重点。2018年,麦德龙推出了新的“三年战略”,升级全渠道零售之外,便是加速专业客户业务发展。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零售势力也在试水会员制,美国Costco马上也要进驻中国,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于麦德龙来说,必须兼顾B端和C端,继续争取更多个人消费者,福利礼品业务就是一个将B端消费者引流至C端的方向。

不过,这远远不够。业内人士认为,只有更加精准匹配会员更细致的消费需求,才能保持会员制商店足够的黏性和成长空间。

而这恰恰是麦德龙不擅长的。由于B端战略养成的服务和运营习惯,麦德龙的采购标准通常更关注宏观的品牌和商品属性,容易忽略微观方面的等级和质量。

目前,麦德龙主要的竞争对手就是同期进入中国的山姆会员商店。

背靠沃尔玛的山姆,虽然目前门店规模不及麦德龙,但是在业务探索和精细化运营上却走在前面,前置仓、会籍分级制就是体现。

留给麦德龙的时间不多了,那个迟迟没有官宣的“中国伙伴”,想必此刻正在伤脑筋吧。(完)

推荐阅读

新物种面对面 | 绿地:不学盒马,狂追永辉

商业很美        无去来处

原创报道,转载授权,找头条君

(微信号:fuqingrong0825,添加请备注“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