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朴堂篆刻,大家风范

吴朴堂,海派篆刻名家。
17岁拜入王福庵门下,既有天赋,又极用功,是王福庵最得意的弟子,
享年仅45,就已然成为近代篆刻的中坚力量,惜英年早逝,未得大成。
如果苍天能再给他40年,或许近代篆刻会再出一位集古出新的大家,浙派印风更是会在他手下生出另一种面貌!
宗法秦汉,路子正!
近代印人的学习,往往采用师徒相授的方式,即徒弟认真学师父,却不再追溯秦汉!而我们所熟知的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王福庵,独竖一面的大家,无一不从秦汉中来!
所以说印宗秦汉是印人可以有所成就的坚实基础!吴朴堂虽师出王福庵,却是实实在在做到了印宗秦汉。24岁的他,便辑成了一部《小玺汇存》,可以说是他“深入传统”的最佳注解,300多方战国小玺,每一方都是精心摹刻,一丝不苟。
司馬參 侯弟備
这本印集更是得到了王福庵的极高赞誉:
摹仿之精,惟妙惟肖,神采奕奕,几欲乱真,功力之深,自能过人。窃叹吾道不孤,欣喜无似。
其小玺创作也是深得其要,几可乱真:
墨癡
啓恒
吴朴堂对古玺印有如此深入的学习,对秦汉印也下过不少苦功,
如“猪皮”一印就深得汉玉印精髓,从汉玉印“皮聚”中化出:
吴朴堂 猪皮
汉玉印    皮聚
“衡叔写记”印则拟汉满白文私印,浑厚古朴,得其神髓。
衡叔写记
吴朴堂,真正把宗古学古,走到了极致,而并非只学其师。他的篆刻格局是大大滴,基础是纯正扎实滴,而他的师父王福庵也是有远见卓识的高人!
博学广收,有灵气!
当然,既然吴朴堂师出王福庵,对浙派的学习也是非常深入!
他幼承家学,私淑远房叔父吴隐(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浙派篆刻技法用得可以说是66的,结字、刀法信手拈来。后来又向“西泠前四家”探索,追本溯源,“亦字西溟”“二徐后人”就是师法浙派创始人丁敬,拙拙的感觉,出来了吧?!
亦字西溟
二徐后人
下面这两方“乘酣漫兴”呢,一个学蒋仁,苍劲有古意,妥妥的蒋仁!
乘酣漫兴
一个是学陈曼生,则又不一样,真是学谁像谁,单单一个浙派,就学出诸般样貌来。
乘酣漫兴
不仅如此,他还旁及皖派,更学赵之谦,在创作中都有出色地体现。
佑華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胡塗
所以这么看,除了秦玺汉印,明清流派诸家,吴朴堂也是摸了个遍!
尤其,他的学习,不是效仿皮毛,而是真正领略到了各种风格的神髓,为之后的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愚公移山,有傻气!
吴朴堂这个人吧,很有些傻气,将天蝎座的吃苦耐劳发挥到了极致!
不管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摹刻古玺印,还是我们现在要说到的学习王福庵的浙派和元朱文上,都是下了些傻功夫的。
据说他在杭州的一段时间,每天勤奋刻印二十几方,
1949年,26岁的吴朴堂更是响拓了王福庵2000多方印稿,2000多方啊~
吴朴堂响拓墨稿
跟王福庵的印稿放在一起,也一点不带怕的!
生来情性不宜官
皞民
然而,这份珍贵的资料,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存了7页……
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通过这7页,已足能见出吴朴堂临摹之功!
跳出藩篱,自出新意
入古而不得出,则落下陈。
吴朴堂去世时年仅45岁,古玺、元朱文等各种风格的印作,就已然能够跳出藩篱,自成面目,可以说是极为难得了。
先说古玺。
基于对古玺的深入描摹,吴朴堂不仅牢牢把握了古玺的古意,更能自出新意,如“人怕的不是死·而是枷锁”将金文和古玺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人怕的不是死·而是枷锁
再说浙派篆刻。
结字工整中透出灵秀,线条挺拔中得见浑厚,少了浙派中机械小切刀带来的刻意,多了汉铸印的凝练厚实,实在难得。
鹤庐
文字飲金石癖翰墨緣
元朱文印。
吴朴堂不仅在学习王福庵的浙派元朱文上有着很深的造诣,更是将浙派元朱文与元明印风相结合,形成了一路与陈巨来略有相似之处,而又具有不同面貌的一路元朱文:
數青草堂供養
百二古甎之室
千笏居
松竹草堂
细朱文。
吴朴堂的细朱文印,则在深受吴让之、赵之谦的影响的基础上,又让上紧下松的结构表现得更加匀美,让人无法再嫌弃“让头舒足是为怪”!
海昌錢鏡塘藏札之印
最遥远的道路(附另面未刻完印面“都从近处开始”)
上面这方印面:都从近处开始,吴朴堂并没有刻完,在这方未成稿中,录斋看了半天,也只看到了用刀的爽利干脆,小碎刀?没看见~
满白文。
满白文是浙派的典型风格,吴朴堂结合汉印的结字,整体显得大方典雅,笔画饱满圆润、结字停匀稳妥,颇有气局!
上海朱棠字芾甘號勤蓀章
此外,简体楷书入印,竹简文字运用入边款,不仅毫不违和,还能够古意盎然则更为难得。
無倦苦齋
张絅伯
虽说吴朴堂英年早逝,没有海派很多名家来得影响深远,却已经对篆刻艺术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求新。
来源 |图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