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融会贯通的能力?

方文武 简书创作者

2.3562021-04-17 09:16

在讨论融会贯通之前,首先应该先明确一下,我们期望融会贯通可以看到山背后的那道弯了,这是什么状况?

突然有一天,你能够想清楚过去一直困扰你的问题,你能够条分缕析了,有人说这就是通了,你究竟通的是什么?

这种状态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而贯通的就是大脑中的各种知识。

1.知识是什么?

大数据时代,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都开始讨论数据,都开始研究如何让数据成为自己发家致富的工具,让数据成为简化办事流程的重要抓手,让数据成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桥梁,让数据成为支撑企业、政府高效办公的重要基础。

但究竟什么是数据呢?

互联网上关于数据的定义很多,但用句文雅的词来形容,普遍比较学术化,直白一点说,普遍让人看不懂,再说的感性一点,就是普遍不说人话,这可能也是某些学术领域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吧。

其实,无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所有摸得着看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为数据,用句有点文学化的语言,世间万物皆数据——这话当然也不是我说的。

说完了数据,再谈论与数据关联最紧密的信息。

所谓信息,就是那些经过加工处理、有逻辑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只是那些最原始的记录,具体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就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处理,只有处理之后的数据才有意义,才能够为我所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时代似乎有点不合适,仅仅大数据并不能直接给我们提供帮助,关键是数据背后的信息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才是能够提升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效率的关键,所以与其说大数据时代,不如说大信息时代更为妥当。

有了信息是否就可以了呢?

显然还不够,获得信息只是最基本的一步,这些信息是否有价值,还需要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找到那些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并与已知的知识体系结合,只有这样,这些信息才能够转变成知识。

而真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真正让人类从猿人一步步进化成高等动物,并且还在慢慢进化,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积累。

那么,知识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李笑来的定义如下:所谓知识,就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并且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部分:

一是知识来自信息;

二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决策,翻译过来就是有用;

三是长期来看可以带来更好结果,翻译过来就是长期有用。

根据这个定义,也就有了分辨知识的最基本方法:

一是知道这些后,哪些决策会发生改变?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小问题,决策发生改变,如何保证这些改变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化呢?

二是长期来看,这些东西能够为自己带哪些想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呢?

长期来看能够想到的好处,自然是好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寻找知识的目的,但那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又怎么能够提前想到呢?

所以,得到长期来看能够想得到的好处,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能够把握的东西,至于那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就当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惊喜好了。

必定人生处处有惊喜嘛。

2.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质是什么?

根据百科解释,所谓融会贯通,就是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融会贯通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知识迁移,即表面上不完全属于一类甚至根本不相关的知识,由于找到了某种共通性,进而把一个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了所谓一通百通的效果。

按照现代大脑研究成果,所谓的融会贯通,很可能就是那些本来关联度不高甚至完全不相关的知识,在某种机制下建立了所谓的“大脑沟回”,那些豁然开朗、灵光一现、顿悟的状态,很可能就是多个知识点产生连接的结果。

“面对同一件事,别人能看到一点,你能看到五点;别人能看到五点,你能看到这五点之间的联系;别人能看到这五点之间的联系,你还能看到这件事的五点和另外一件事的三点的内在关系……”

我又使用来自《学会写作》的这段话了,其中的那个你,就是典型的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表现。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体会,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些人就是能够拥有更多的启发,就是能够产生更多的想法,就是能够给出更好的意见建议,而大多数人也只能是两眼放光,除了羡慕和嫉妒,还有就是对自己的愤怒和无助。

很多人不得不发出感慨,同样是一个脑袋,为什么别人就能想到,而我想不到呢,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

3.如何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既然融会贯通的本质就是让知识之间产生连接,显然促进融会贯通的方法,就是想办法增加知识之间的连接。

(1)多学习,掌握更多知识

按照常识就知道,大脑中掌握的知识点越多,两点之间产生连接的可能性自然就越多。

所以,促进产生更多连接的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增加知识点。

把这个策略翻译一下,就是越博学的人,产生融会贯通的机会越大。

生活中就是有不少这种人,在讲话过程中,他们能够引经据典,各种典故随手拈来,各种名言警句金句似乎根本不用经过大脑,随用随取。

在赞叹这些人强大记忆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或许正是因为平时大量积累,在有意无意中,这些知识产生了连接贯通,相关的相似的相反的已经产生了联系,所以在调取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搜索去回忆,达到了那种随手拈来的效果。

(2)多链接,让知识产生关联

正常情况下,对于大脑什么时候才能够让那些知识点产生连接,这个我们往往无法控制,至少从目前对大脑的研究来看,可能还会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而对于这种完全依赖大脑自行连接知识点的过程,我称为知识的被动连接。

显然,对于极度渴望成长的人来说,这样的效率太低了。

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尽管快速成功不可能,事物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不可能遵守你的意愿。

但我们也提到,快速入门是非常有可能,而且非常有必要,并且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效果。

尽可能产生更多连接的另外一个更加主动的方式,就是有意识让大脑中的知识建立连接,也就是不在被动等待大脑自行完成连接,而是主动促进各知识点的连接。

这个方法说起来还特别简单,就是遇到任何知识点,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知识还能够用在什么地方?

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主动让大脑中现存知识建立连接的过程,不用担心自己主动建立的连接可能不够准确,大脑形成的这些连接,最终还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积累的财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当年上学的时候,特别是学英语期间,我喜欢玩一个自我联想的游戏,经常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个单词,然后开始联想跟这个单词相关的还有哪些单词,意思相近的,、相反的,外表长的像的,经常一起出现的,等等。

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并且这样处理过的单词似乎记的更牢固,不需要刻意背诵,也很难忘记,现在想来,那其实就是一种主动建立连接的过程。

总之,知识点很重要,没有数量哪来的连接,就跟写作一样,在没有写够百万字之前,根本没有资格大谈特谈写作技巧,积累不够,看起来无比有道理的那些别人总结的经验技巧,你看的再多,也很难成为你的知识,你也很难应用到自己的写作。

拥有了知识点还要主动让其产生连接,成为有用的知识,必定孤零零在那的知识,我们很难调用,它自己也很孤单,人害怕孤单孤独,它也一样,一旦独自待的太久,或者性格蝉声变化,或者干脆一不小心冬眠,或者干脆溜走,那我们不就白费功夫了,你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