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中秘传治咳经验秘方
咳嗽一症,虽非大病,治不得法,亦缠绵难愈,是历代方书,论之甚详。古方良法妙药虽多,然用者难精反而莫知适从。仅将数十年治咳经验介绍如下,或许于临证者有所裨益。
咳嗽名目尽管繁多,有热咳、寒咳、火咳、燥咳、五脏咳、六腑咳等等,但主要仍然在肺,所谓“咳证虽多,无非肺病”。立论过繁,反令学者不得其要。其实,私心度之,但以外感内伤二证括之,则可尽握咳嗽枢要。
- 外感咳嗽必由皮毛而入,因肺主皮毛,最易感受外邪,以从其合。
- 内伤咳嗽,多属脏气相互影响,如脾虚不能升清益肺,肝火上灼伤肺等等。
治疗大法:
- 外感者,邪自外而入,治当辛温,邪得温而自散;
- 内伤者,阴气先伤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宁。
大凡外感咳嗽,经月不痊而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者,切忌敛镇而强制其咳,否则兜涩其痰,必致久咳不愈。余自制一方名止咳汤,以宣通肺气为主,肺气一宣,其咳可止。药用白前、前胡、杏仁、甘草、荆芥、防风、连翘、贝母、桔梗、芦根。此方四季可以通用,恶寒甚加苏叶,发热甚加麻黄、石膏。加苏叶取其辛温发汗,加麻黄、石膏意在达汗透表,因为无论寒热,肺不宣通,故终咳嗽,一得汗出,皮毛通而肺气通,其咳即止。此方是从桑菊饮变化而来,故依证也可酌加桑叶、菊花等味。
对于干咳痰粘不爽之证,与燥咳稍异,也属难治。凡咳而痰不出者,肺燥胜而痰涩,燥则润,涩则疏,润肺利气是制方之本。若不知燥痰润肺,反用宣法,越宣越燥,势必干咳不止;若不知痰涩当疏,则痰粘难愈。为此,自拟一方定名润肺汤,药用沙参、兜铃、山药、牛蒡子、桔梗、枳壳,亦可随证加入橘红、杏仁、贝母、瓜蒌等味。
- 此方用沙参润肺益气,马兜铃开豁结痰,是一开一阖;
- 用山药滋脾补虚,牛蒡子宣散结气,是一补一泻;
- 用桔梗引气排气排痰,枳壳下气降逆,是一升一降,
六药合用,虽相反实相成。咳而喉痒加橘红;痰多咳甚加杏仁、贝母;喘者加瓜蒌仁,但必新炒,定喘之力故大,陈久者不良。本方既能滋阴润肺,又能疏瀹壅塞。润肺则咳止,气展则痰豁,对于咯痰不爽,干咳频繁之症,一般连服7剂,即有确效。
除了自制方外,我喜用《局方》苏子降气汤和《医学心悟》止嗽散。苏子降气汤偏重于喘,用时加入枳壳,取其利肺下气。使用要点是方中需用干姜,不用生姜。凡咳嗽嘴辣,乃肺之本气虚,干姜味辛,守而不走,肺主辛,以辛补辛,其力甚大。若用生姜,偏于表散,其效反致不显,止嗽散方治外感咳嗽有殊效,是启门逐寇法,过去我院将其配制糖浆,广施于病人,疗效甚好。
内伤咳嗽,分在脾在肾,昔贤云新咳在肺,久咳在肾,痰咳在脾,可称要言不烦。在脾者用六君子汤加枳壳、苏子,或异功散加贝母、白前。在肾者可用河车大造丸,长期久服,自有效验。
又有一种虚劳咳嗽,自拟参蛤三七散以治。昔年《冯氏锦囊》,见冯楚瞻在天一散方中用人参加止咳补虚药,用治虚劳咳嗽,启发甚大。对虚嗽主张用补,是他独到的见解。于是仿其意制参蛤三七散方,药用人参一两,蛤蚧四对,三七一两,研为细末。每日服二次,每次二至三分,感冒停服,服时忌绿豆及大凉之品,恐补泻相消故也,一料可吃二月,以冬季服用为好。
- 方中蛤蚧,治喘力大,能补肾纳气而兴阳;
- 人参大补元气;
- 三七动药,能活血又能破血,用之开通防滞,与人参、蛤蚧,一补一泻,动静结合,使补而不滞。
本方适于老年及体虚之人,青壮年必真虚者故可用之。若瘀血甚者,酌加郁金;若肾虚久咳,可加入紫河车一具,炒炙研粉,增强补肾之力。
肺肾为母子之脏,金水有相生之义。此方之妙既可治虚嗽久咳,又可治肾虚阳痿。曾在印尼治一国际友人,耽于内宠而患阳痿,多方医治无效,经用参蛤三七散方,加入鹿茸一两,为粉剂,每晚临睡服三分,调理百日而愈,后又用此法治愈老年阳痿多人。由上观之,治肺可以治肾,治肾也可以治肺,不过掌握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进退消息而已。临床上常见老年咳喘病人,肺肾皆虚,用肾家药治其阳痿,久之其喘亦平。据此认识,曾治一少女彭某某,10余年咳喘宿疾,径投河车大造丸而愈,是以体虚久咳以治肾为上。
对于顽固性慢性支气管炎,经年不愈,痼疾难除者,余曾创制固本丸治疗。药用黄芪、党参、白术、防风、云苓、炙草、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车等。方取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肾药而成。因此类病人,体质多虚,治其易于外感,用玉屏风补肺气实腠理;治其痰多咳嗽,用六君子健脾化痰;治其虚喘,用补骨脂、紫河车补肾纳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也为生痰之本,此方肺脾肾三脏同治,名为固本,洵不虚也。我院已制为成药,历年运用,疗效颇佳。
使用本方以秋冬之交、冬春之交服用为好,因此时季节转换,气候一冷一热,易于发病,亟需治疗,用之体力骤增,功效显著。另外本方药力偏温,有不知者,辄加入一二清凉之药,意图监制,则药效顿减,盖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义。服用本方,忌食绿豆,恐凉消温补之力。疗程一般应在3个月以上,丸以济缓,常服才见功效。
医案一:
匡某某,男性,42岁,夙患慢性气管炎,每逢秋凉发作,于1969年9月20日初次就诊。诊其寸脉弦其舌润而胖,有齿痕。
症状:痰涎壅盛,肺气不利,咳喘频频。
投以苏子降气汤原方:苏子7.5克,炙甘草6克,半夏7.5克,当归4.5克,肉桂4.5克,化橘红4.5克,前胡3克,川厚朴3克,生姜3片。水煎服。
4剂咳喘见轻。复诊仍原方照服4剂,咳止喘平,嘱日后若遇风凉再复发时,可按方服之。
医案二:
王某某,男性,年43岁,有肺气肿宿疾,于1970年5月22日就诊。
切其脉右关浮大,咳嗽咯痰,呼吸不利,短气不足以息。患者自诉胸部满闷,周身无力,腰腿酸楚,午后两胫部浮肿,并有肝下垂症。因其脉兼肝下垂,投以柴芍六君子汤。用以补气化痰兼顾其肝。
服4剂。27日复诊,腿肿见好,咳稍减,痰仍多,脉浮大如故,前方加苏子、桑白皮,再服4剂。
6月3日3诊,咳稍轻而痰仍未减,乃改投苏子降气汤,咳与痰虽俱减,而胸满腰酸便数等症,未见消除。因考虑苏子降气汤原方是治疗喘的,喘是矛盾的普遍性,此外尚有胸满腰酸等症,由于原方中未加入针对性药物解决。于是加入人参以补气,加入沉香以纳气归肾,同肉桂治上盛下虚,更入冬虫夏草以化痰益气。服10余剂,诸症基本痊愈。
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主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本方是九味药所组成,一方加沉香。
本方以苏子为主,其主要作用有三:
- 一为除寒温中;
- 一为降逆定喘;
- 一为消痰润肠。
- 苏子得前胡能降气祛痰,驱风散积;
- 得厚朴、陈皮、生姜能内疏痰饮,外解风寒;
- 得当归能止咳和血,润肠通便;
- 得肉桂能温中散寒。
- 加沉香纳气入肾,同肉桂相伍,治上盛下虚更为有力。
此方有行有补,有润有燥,治上不遗下,标本兼顾,为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之方剂。
苏子降气汤治疗上盛下虚发生的梅核气病亦颇理想。由于此病气郁痰凝,阻塞咽嗌,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虽无致命之虞,但堵塞日久,甚为痛苦。通常用小半夏汤、四七汤等,开郁理痰,便可获效。如果属于上实下虚的痰气凝结,反而无功。如在本方基础上,肉桂减量(用上肉桂3克),另加桂枝4.5克,常能药到病除。因本方不但降气,化痰,还能纳气归元,复假桂枝通阳宣痹,下气利咽之功,故取效更捷。
苏子降气汤能治疗胸痹疼痛,根据临床观察,胸痹疼痛,多为胸阳不振,痰饮内阻,或心肺气血不利,不通则痛。根据本方降气宽膈、豁痰宣肺的特点,诊其为胸阳不振,阴霾作病的,则加桂枝、薤白、菖蒲;痰垢交阻的,则加栝楼、尖贝、枇杷叶(减去肉桂);心肺气血瘀滞,则加木香、郁金、枳壳。随证加减可以奏效。
另外苏子降气汤治疗痰气噎膈,亦很理想。此证多因忧思郁结,肝郁气滞,痰涎交阻而食物难下,胃津不布,便秘不通。这样会出现痰气愈结愈甚,津液亦必日渐减少的局面。治疗方法必须开豁痰气的郁结,以敷布津液。同时应有一定润燥通幽的作用才好。考虑到苏子降气汤堪当其任,具备了这个条件,如果再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镇痰气,白蔻仁、炙杷叶开利胸脘,桃杏仁泥以滋血燥,往往取得满意疗效。
使用本方时,以下情况不应随便应用:
1.肺肾双虚的喘咳,不见痰气湿盛的症状;
2.肺肾水湿瘀结,痰喘特甚,形气俱实;
3.表证不解的痰喘咳嗽;
4.热盛灼肺,或阴虚火旺的喘咳;
5.大便溏泄,气少食衰的体质;
6.有蛔虫史经常腹痛的。
汪昂《医方集解》谓本方有散外寒的作用,所以在治疗风寒引起之慢性气管炎发作初期,加入苏叶为治。
延年半夏汤,《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日本医家对此方颇有研究,《汉法医典》中即收录本方,其临床应用指征:
一、凡见胃部时有剧烈之疼痛者,且疼痛往往波及于左侧胸部及肩胛部;
二、凡见患者喜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
三、疼痛时发时止者;
四、多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均可投用本方。
药用:半夏12克,槟榔6克,桔梗3克,枳实3克,前胡6克,鳖甲9克,人参3克,吴茱萸3克,生姜3克。水煎温服,可获速效。
本方主要治心胃痛。然得力处,尤在治胃中着力于治肝。
大凡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多归于肝。胃痉挛疼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大多兼有胁痛。发时其疼难止,除病在胃外,与肝相关。
本方组成,除用半夏、生姜、吴萸和胃降逆而外,另有大量和肝镇肝之品。方中鳖甲镇肝,槟榔破气舒肝,枳实与桔梗相伍,一升一降,令肝胃气机得调,配以人参和肝之力更强,故而肝胃不和之胃痉挛疼痛,用之特效。
运用本方,病人脉象多为弦细脉,盖弦脉主肝,弦细属虚,所以药除两和肝胃外,更用人参培植元气,斡旋其间,是以寥寥数味,切合病机,无怪获效于顷刻之间。
回忆早年曾治40岁一男性胃脘痛患者,每一发作,遍地翻滚,呕吐不止,疼痛难忍,脉弦细而紧,遇怒更甚,多方医治无效,经用本方,数剂而愈。
除此以外,延年半夏汤所治范围尚广。方中半夏、生姜、吴萸等味又为治水饮要药,因而移治支气管喘息兼有疼痛者,亦无不效。解放前曾在唐山治一妇女,阵咳而喘,胸胁心口疼痛不止,倚伏枕上,呻吟痛楚,几不欲生。急出延年半夏汤全方,二剂后霍然而愈,自此以后又治多人支气管喘息皆效。根据个人经验,大凡突发性阵咳作喘,痰带白沫,舌苔白腻,症属偏寒者,投之辄效。
由于本方所治以神经性痉挛为主,故而用于两胁肋疼痛经久不治者亦效,取其能和肝镇肝也。于此可见,古方运用得好,常可治疗一些大病难症。昔越人尝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我国中医药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们勤于采掘,不忽略古之成方,所得又何止延年半夏汤一方而已。
1980年秋,恩师岳美中教授身患重病,在北京西苑医院病榻上,令其小女沛芬示余验方一册,嘱余抄录,以作学习研究之用。该验方乃1952年1月岳师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时所搜集到的该市名老中医经验方,其中并有岳师本人的经验医方7首。建伟不敢自秘,特将岳师经验医方加以按语披露于下,但愿效方不致湮没,造福于民,是为至盼。
1.治停饮胁痛方
清半夏9克,毛橘红4.5克,云苓片9克,炙草4.5克,川枳壳3克,玉桔梗3克,水煎服。
若表面有肿痛者,可加白芥子3克。
按:方中半夏、橘红、茯苓、炙草即二陈汤,主治痰饮为患。枳壳、桔梗一升一降,斡旋气机,使气化则痰饮亦化,朱丹溪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不能达”,加入白芥子,则能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最宜于胁肋表面肿痛者,据岳师经验,病重者,可重用白芥子至12克,疗效迅捷。全方貌似用药平淡,实具和缓之风,于平淡中出奇制胜,善治停饮胁痛(即湿性肋膜炎)之证。
2.便血方
主治男妇老幼大便下血,日久不愈,无腹痛者。
木耳炭30克,柿饼炭30克,内金炭30克,陈皮炭l5克。
共为细末,每服3克,白开水送下,早晚各服1次。服过1料有效时,再继续配服。
按:大便下血,无腹痛,多由肠燥阴络受伤,故用木耳炭(黑木耳炒炭存性)、柿饼炭润燥宁络,凉血止血。“络乃聚血之所,久病血必瘀闭”(《叶案存真》),故又配合鸡内金炭、陈皮炭化瘀理气,使血气调畅,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3.治胃痛方
主治胃神经痉挛作痛,因忿怒易发者。
甘松60克,香附90克。
共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按:方中甘松甘温,理气止痛,《开宝本草》谓其“主恶气,卒心腹痛满,下气”。配合香附理气解郁,辛散宣通。作散剂服,则温香行散,力专效速。然辛香伐气,虚痛者忌之。
4.治伤寒感冒方
粉甘草6克,冰片3克。
共为末,在6日内以少许点目内眦角,6日外点两眦角(男左女右)。
此方系罗兆琚所传,屡试颇效。
按:伤寒感冒则经脉壅闭,血气不通,方中重用粉甘草“通经脉,利血气”(《别录》),少量冰片辛主发散,通利诸气。点目眦,以目眦属心,直人心经,便经脉通利,血气调畅,寒邪自解,盖心为阳中之太阳故也。岳师此方来自罗氏所传。
5.治发际疮方(俗名气不分)
川羌活9克,防风9克,自芷9克,菊花9克,连翘9克,银花9克,川芎6克,花粉9克,蜈蚣l条,红花6克,赤芍9克,甘草6克。水煎服。重者用蜈蚣3条,再加全蝎1.5克,乳香15克。
按:发际疮生于项后发际,形如黍豆,顶白肉赤坚硬,痛痒难忍,破溃则流脓水,此由内郁湿热与外感风邪相搏而成。方中羌活、防风、白芷疏风胜湿,银花、连翘、菊花疏风清热,赤芍、川芎、红花活血通络。花粉清热消肿,蜈蚣祛风解毒,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病重者除重用蜈蚣外,再加全蝎祛风逐邪,以解疮毒;乳香消散疮毒,活血定痛。若疮已破溃及脓血过多者,不可再投本方,恐其复开走泄之路,重伤津液。
6.治妇人乳痈方
黄芩6克,黄柏6克,干姜6克.甘草6克,椿白皮l克
共为细末,用黄米醋调好,箍于患处。再用乌青布绷之,隔一二日肿消痛止,且无后遗症,若7口后疮溃出头,仍肿硬,则以人乳汁调箍之,须留溃孔处,使出脓,亦可令肿痛处早好。
禁忌:乳癌结核、乳疽,不肿硬者不可用。
按:妇人乳痈多属阳热实证,故用黄芩、黄柏、椿自皮苦寒清其阳热,甘草清热泻火,疏通经脉,反佐以干姜温通宣络,用黄米醋调敷患处,功能消散痈肿。若疮溃出头,则改用人乳汁凋敷,具有生肌之效。至若乳癌、乳疽,病势深重,则非本方所能奏效了。
7.治暴发火眼方
主治:眼受外邪,赤肿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
酒军9克,芒硝9克,柴胡6克,酒归尾9克,生地9克,黄芩9克,荆芥6克,防风6克,赤芍9克,栀子9克,菊花9克,连翘9克。水煎服。忌食鱼腥。
附:外用熏洗方:荆芥、防风、蝉衣、僵蚕各等份,水煎熏洗之。
按:暴发火眼,源由风热上攻于目。故本方以剂、防、菊、翘疏散风热,芩、栀苦寒直折,硝、黄以下为清。目为肝之窍,目得血而能视,又用生地、归、芍凉血活血.柴胡引经.且能发散火郁。至于外用熏洗之方,亦不外乎疏风散热,盖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困也。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