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情缘大理

宾川县与云南睿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拍摄一部以徐霞客与静闻和尚结伴朝觐鸡足山的感人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朝山·朝山》,希望以微电影、微视频的形式进一步挖掘、弘扬徐霞客文化,讲好大理故事。

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十一月,徐霞客出生在现在的江苏省江阴县马镇镇南岐村,离我们已经整整431年了。自古以来,徐霞客被人们称作“千古奇人”,他写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作“千古奇书”。

在明代江苏江阴,徐霞客祖上曾经是“江南巨富”,也是“文献巨室”。徐家世代“辟田千顷”,“积书数千卷”,每代都不乏达官贵人。然而,到了徐霞客的祖父这一代,徐家开始出现衰微迹象。

徐霞客从小聪慧敏捷,读书“目空万卷”,在师塾里,“矢口即成诵,管即成章”,也就是说他从小就读书破万卷,随口吟诗,下笔如神。他的一位朋友说他“嗜书如命,特好奇书”。路上遇见当官的,他总是远远地避开;对所崇敬的人,他不嫌路远,脚蹬草鞋就去拜访。他虽然酷爱读书,却对科举功名极为淡漠。

当时能够充分理解他的人大都是当时最明智的人士。比如江南名人董其昌、钱谦益、陈继儒等,尤其是他的父亲和母亲,不光理解他,而且是精心培养他,深刻地影响他。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常对徐霞客说:志在四方,这是男子汉的正经事。人们说,中国有九州,徐霞客的足迹占其八,这应当归功于他的母亲。

徐霞客是个说一不二的大孝子。虽然,从22岁开始,他就有“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的志向,但在母亲和远游之间,他宁可割爱远游而选择了遵孝道。直至母亲在80岁上离世,他终于能够开始了他游历考察的生涯,实现了“生平无他嗜,日遑遑游天下名山”的理想。“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他先后进行了4次长途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

徐霞客游踪所至,每日必记。一日行程终了,他总是要把当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余里,晚上就在危垣破壁之下,点起豆大的油灯,进行写作;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候,燃着木片照明,坚持记录。因此,他的日记写景状物详细而逼真。

中国古代有一本《禹贡》说“岷山导江”,即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徐霞客不相信这种观点,一到云南终于得出长江的真正源头是金沙江。这种求实精神,曾经受到毛泽东的赞扬,他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到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徐霞客在云南的行程中在大理逗留的时间最久,内容也最丰富。他在云南境内踯躅了三个年头,22个月,将近700 天。从现存的《徐霞客游记》看,自戊寅(公元1638年)十二月十五日,徐霞客从姚安进入大理的祥云,一直到庚辰(公元1640年)三月病笃离大理东归,他在大理停留的时间就有500多天,而在鸡足山大致有半年。他走遍了除云龙县以外的大理州所辖各县,不久他因病东归,到家后去世。

《徐霞客游记》全书60万字中,“滇游日记”的文字大约占五分之二,而大理日记占滇游日记的二分之一还多。更为珍贵的是,他为后人还留下了一份完整的《鸡足山志》纲目,这可以称作是徐霞客人生的绝唱,大理的鸡足山是徐霞客旅行人生的归宿。

徐霞客对鸡足山格外地神往,这还得从鸡足山在明代佛教中的地位说起。鸡足山的兴盛时代起于明代,大多寺宇是明代兴建的。在明代,鸡足山已经名扬海内。著名白族学者李元阳曾写道:“鸡足山在天下之西南,与蜀之峨眉、浙之普陀、山西之五台、楚之太和、两河之王屋并峙宇内,为方士高衲、骚人墨客之所快睹。”爱山成癖,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因此徐霞客与僧徒有了不解之缘。与静闻和尚的生死情成了他一生挥之难去、刻骨铭心的情结。

鸡足山在云南省宾川县西,其山势雄伟,气势磅礴,方圆百余里,与永胜,鹤庆,洱源,大理连壤,左濒金沙江,右临洱海,与点苍山遥遥对峙。因山势背西而面向东南,前伸三 “距”,后拖一 “趾”,状似鸡足故名鸡足山。徐霞 客两上鸡足山,第一次整整住了一个月,天天出游 ,还未游遍全山。第二次在鸡足山悉檀寺修《鸡足山志》,又借机览未竞之胜。徐霞客一上鸡足山,《游记》称 “遍游鸡山,并登绝顶”。鸡足山绝顶在天柱峰,峰高 3240余米,上有罗城和愣严塔,登山有 “四观”;东观日 (观日出)、西观海 (观洱海)、南观云 (观彩云)、北观雪 (观玉龙雪山)。

《游记》云:“度除夕于万山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 ,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孥,皆朝山者彻夜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 ”游人忘归团聚,热闹非凡。除夕尚且如此,更何况平时。《游记》称碧云寺 “香火杂沓”,真武阁 “参叩男女满 阁”。今华首门西边有 “朝山石”,这是由数以万计的核桃板栗大小的小石子垒成,石子的形状及颜色不一而足,它们是部分朝山者从千百里外携来投置于此,石头虽小,却来自四面八方,足证朝山者之多!

徐霞客在鸡足山出入梵宇名刹、精舍静室,与僧侣参禅叩佛、谈禅论道。他在弘辨、安仁诸师协助下,按静闻和尚生前要求将其遗骨入窆龙潭东穴后,二十六日起便从悉檀寺北上探山,一连10余天,从未停息。以登高探险为乐。攀揉“一削万仞”的华首门、“丛木森霄”的九重崖在徐霞客一贯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之下,又凭其常年锤炼形成的攀援技巧及机智、刚毅品性,所有险阻、艰难,都被他一一征服了。

徐霞客游历云南期间,“矢志鸡山”,是徐霞客此次滇游 “问奇于名山大川I”的主要目标;而穷究山经水脉,追踪长江,则是徐霞客此次丽江之行的最终目的。仅管徐霞客在鸡足山上最后因突发足疾而致瘫痪,但他在山上写下的《游记》,《鸡山志略·一二》,《鸡山十景》,《丽江纪略》,《法王缘起》,以及很可能最后在山上完稿的重要地理学著作《溯江纪源》等诗文,把霞公毕生从事科学考察之成果推向顶峰,乃至“直补桑《经》、郦《注》所未及”的高度。徐霞客在鸡足山、丽江、云南所结的丰硕之果,将永载史册,万世流芳!

参考资料:

1平建友. 徐霞客与鸡足山文化[J]. 云南史志, 2001(1):56-60.

2田柳. 禅心与理性——徐霞客在鸡足山[C]// 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 2004.

3施立卓. 徐霞客为何特别钟情于大理[J]. 大理文化, 2010(1):104-110.

供稿:戴洪涛整理

值班编辑:戴洪涛(上关)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联系方式:   13887255113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

  • 段建昆:徐霞客与明代云南

    崇祯十一年(1638年),地理学家徐霞客长途跋涉,历尽艰险来到云南.由此,明代云南的社会政治.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便在他的笔下尽呈异彩,得到了生动清晰又形象可感的真实记录. 徐霞客曾先后游历 ...

  • 徐霞客在大理找到了精神家园

    徐霞客一生有重友谊的高尚品德.他不仅醉心于山水,而且广交四方名流.他的朋友黄道周说他"游满天下,所交多一时贤豪长者".母亲王孺人从小就教导他:"男子生而射四方,远游得异书 ...

  • 徐霞客、孙髯翁、杨慎三人“五一”云南游,行踪泄露~

    图源:云南发布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 有着很多让人向往的旖旎风景 也有许多可供给人们选择的旅游方式 文艺小资的丽江大理 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 田园风光的罗平与喀斯特地貌的保山 ...... 你瞧,西南边陲的 ...

  • 郭武:从《徐霞客游记》看明代云南的道教

    有关云南道教的研究,向以史料缺乏而难治.明清时期修撰的云南志书虽载有一些道教在各地活动的资料,然其中多有后人添加附会的成份而颇显舛谬.徐霞客所撰<徐霞客游记>,中有<滇游日记> ...

  • 徐霞客与大理(十七)

    徐霞客游鸡足山珠帘翠壁 (图文/诗画大理) 水自崖外飞悬,垂空洒壁,历乱纵横,皆如明珠贯索. 明崇祯十二年(1639)一月三日,徐霞客游览了鸡足山珠帘翠壁.鸡足山旃檀林附近,明末有僧人兰宗静室.静室旁 ...

  • 徐霞客的逆袭,印证一句名言的重要性,可他的成功之路却不能复制

    中国有两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一句是真理--将书读懂,可以通过科考,走上仕途.行万里路能成名吗?大名鼎鼎的徐霞客,便印证了"行万里路"也能成功.现代 ...

  • 5月19中国旅游日读徐霞客游记之滇游趣事

    ********引子******** 癸(gui,第三声)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这是徐霞客 <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日期是明万历四十一年," ...

  • 秋游 | 跟着《徐霞客游记》游云南,寻觅宝藏美景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了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里面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云南之行,他 ...

  • 《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及其对现代史学的启示

    徐霞客首先是以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载入史册,著称于世的.徐霞客对于地理学的记述和研究,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前,我国地学的水平,具有里程碑性质.这是我们对徐霞客一生论述的贡献中,首先应该肯定的. ...

  • 【杨陆】云南的一张名片——拜谒省垣“徐霞客纪念馆”

    在昆明西山碧鸡关之麓."碧鸡秋色"石牌坊下的高峣,有座"一门两贤"--将明代两位对云南怀有深厚感情.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合祀于此的"昆明杨升庵.徐霞客纪 ...

  • 徐霞客与静闻和尚

    徐霞客与静闻和尚 文/诗画大理 海角天涯不辞远,志同道合朝鸡山. 路遇盗匪遭横祸,痛失好友影孤单. 背负骨灰行万里,入土圣地心始安. 信守承诺重情义,千古佳话美名传. 静闻为江苏江阴迎福寺僧人,明崇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