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十二诸侯之“孔圣人的故乡”
在西周分封的诸侯中,有一个是宗室至亲,也是周王室最有力的拥护者,它的名字叫:鲁,它的始封君是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
图片来自百度
周文王和武王最信任的两大功臣,一个是太公望,一个就是周公旦。
周公旦辅佐武王消灭商纣,武王死后,又辅佐武王儿子成王。用了七年时间将天下治理好,然后还政给成王,正式确立了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他的七年之治也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因此,周公旦受封于奄,其子伯禽代为就国,建立鲁国。
鲁国作为周朝在东方的屏藩,目的就是要维护周王室在东方的统治,和姜太公的齐一样。但鲁是周的近亲,所以在众诸侯眼中,鲁才是姬姓“宗邦”。周王室也赐予鲁可以“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鲁也最大程度的传承了周文化,所以,“周之最亲者莫如鲁,而鲁所翼戴者莫如周”。加之鲁所统治的殷商之民本来文化水平也较高,所以后来鲁文化之星光璀璨也实源于此。
鲁国的发展和其他中原诸侯国类似,忽强忽弱,互相制约,但旁边有大齐,所以一直出不了头。
图片来自百度
有人会问,齐为什么一直不灭鲁(鲁最后是被楚灭的)?
因为在当时,轻易灭国是很不道义的,会招来其他诸侯国的谴责,导致政治上的被动。比如:齐国灭宋,导致“五国伐齐”,齐国差点灭国。更何况鲁国是周王室的宗邦,灭鲁更容易在道义上拉仇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齐国不会干。
作为中原文化的中心,鲁国出过很多著名的名人。
曹刿,鲁国著名军事家。在齐鲁的长勺之战中,大败强齐,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原理。此战是“春秋五霸”之齐桓公一生少有的败绩。
柳下惠,著名思想家﹑文化创始人,被孟子称为“合圣”,“坐怀不乱”典故之原型也。
曾子,名参,孔子的四大弟子“四配”之一,儒学大师,被称为“宗圣”。
左丘明,姜姓﹑丘氏,姜太公的后代,因其先祖曾在楚国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鲁国著名史学家﹑儒学大师,和孔子同时代,著有《左传》﹑《国语》。
鲁班,姬姓,公输氏,原名公输班,鲁国人,故称鲁班。大家都知道,他是“工匠的鼻祖”,伟大的发明家。
最伟大的一个,当然是——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商人的后裔,宋国人,因其先祖在宋遭到迫害,举家迁徙到鲁国,所以孔子出生在鲁国。儒家学派创始人,被称为“至圣”。他的著作《春秋》就是一部鲁国的国史。他还整理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一起并称为“六经”。孔子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讲了,几乎人尽皆知。
和宋国一样,文化的灿烂并不代表军事的强大,鲁国也一直在大国的夹缝中苦苦支撑,最后在楚考烈王时期,被楚国“春申君”黄歇所灭,此事见笔侠《战国四公子》黄歇传。
但周公的后代没有绝嗣,一直延续到汉朝都还有记载。
孔子的儒学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直到现在,成为“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