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空管成为民航发展的短板
芳言:7.75%和8.4%,这两个数字分别是民航空管系统去年保障总架次和航班正常率的同比增长数字,直观地说明了民航空管系统在发展中实现了“量质齐飞”。
在客观条件变化不大、保障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民航空管系统是如何实现航班正常率的日益提高的?
本文刊登于3月22日《中国民航报》头版
民航局空管局副局长马兵表示,成绩的取得源于民航空管系统始终坚持真情服务理念,以航班正常为重点,努力补齐发展短板,充分挖掘潜力,提升保障能力。民航局空管局将始终以民航局“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作为空管发展的根本遵循,满足国民经济和民航业发展需求,决不让空管成为民航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明难点 立重点 找痛点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民航空管系统保障的航班量超过去年暑运的保障总量,这意味着今年民航空管系统的保障压力将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2017年,民航空管系统面临着“运行容量平台期、矛盾问题凸显期、设备技术换代期和基本建设高峰期”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
在多种挑战面前,民航空管系统首先清晰地明确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旺盛的发展需求与客观保障条件不足的矛盾,并将航班正常工作确定为年度重点工作,提升到仅次于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
自去年开始,民航局空管局会在上半年专门召开民航空管系统的航班正常性工作专题会议,民航局空管局、7个地区空管局和37个分局站的主要领导、分管运行的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在会上,民航局空管局总结上一年航班正常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暑运保障和航班正常工作进行部署。
以2016年为例,民航空管系统在航班正常工作会上确定了以“三种能力,两个机制”(“管制员资质能力、现场和流量管理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和“定期评估分析机制、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为抓手,明确了航班正常性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并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
全系统专题会议的召开,在系统内行之有效地提升了航班正常工作的地位,并形成了系统合力促正常的氛围。
在明确了航班正常工作的重要性后,民航局空管局还健全航班正常定期评估和大面积航班延误事后分析评估机制。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评估,查找航班正常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痛点”。根据事后分析评估机制,在去年的运行中,民航局空管局对于运行品质下降较大的单位和地区进行了及时督导检查,并将对地区空管局航班正常率考核指标权重由15%上调至25%。
此外,民航局空管局还分阶段、分层次地对系统重点单位和地区开展航班正常督导工作。民航局空管局局长车进军带队前往上海、杭州、天津、大连等重点地区进行航班正常性督导。
从上到下,从制度到行动,民航空管系统切切实实地重视航班正常工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时至当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提升航班正常,已经成为了每名空管人心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深融合 多协调 重交流
为做好航班正常工作,民航空管系统着力创造更优的外部环境。在民航局的领导下,民航局空管局主动持续推进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持续优化空域环境。
2016年,民航局空管局在军方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新疆地区空域优化方案和厦门地区空域优化方案,为航班量的增长拓展了空间。此外,民航局空管局还与军方联合启动了中南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从双方内部深挖潜力,对航班进行精细化调配,满足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需求。
业内专家表示,雷雨季节恰逢暑运高峰,一旦出现雷雨天气,就可能造成航路通行能力下降,给本就十分拥挤的天路带来更大保障压力。为解决此类“困局”,民航局空管局积极协调军方有关单位,在去年夏季试点了军民航MDRS(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响应机制),在京沪两地三场之间开展军民航协调空域开放措施。
“军民航MDRS机制运行后,一旦出现雷雨天气,民航管制运行单位就能根据MDRS等级向军方部门申请开放绕飞空域,缓解京沪航路在雷雨季节中的运行压力。”民航局空管局空管部部长詹建明表示。此举通过扩大空域供给,有效缓解了雷雨天气后的航班空中拥堵情况,减少了航班延误时间。
航班正常工作涉及航空公司、机场等多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都高效协同,才能提高整个航班保障流程的效率。为此,民航空管系统还多渠道加强与管理部门、机场和航空公司协同,瞄准早晚高峰的关键点,采取为始发航班靠近起飞跑道安排停机位、就近起飞降落等措施,提高早出港高峰、晚进港高峰运行效率和恶劣天气、重大活动后大面积航班延误的恢复质量。
此外,民航空管系统还持续推进与航空公司、机场的航班协同放行力度。目前,民航局空管局已与国际航协就加入航班协同运行工作达成协议,并继续推进MDRS机制,及时将延误预警和流量限制信息发送给航空公司和机场,以便相关单位及时做出决策,并向公众发布。
据介绍,自去年首次召开民航局空管局与航空公司航班运行及空域使用交流会后,民航空管系统和各航空公司将每年举办一次战略层面的交流和两次战术层面的交流活动,以着力促进航班正常,服务民航发展,并在设计新航路时邀请航空公司代表参与,主动为航空公司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新技术 新模式 新理念
在提高航班正常的工作中,民航空管系统除了向管理要空间、向协同要效率外,还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要发展。“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推广实施,民航空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得到了提高,航班正常也就随之有所提升。”马兵说。
截至2016年底,民航空管系统在全国所有航路上实施了PBN运行,通过运用当前民航新航行技术应用的主流方向和重要手段,实现了航路扩容增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空域运行不畅地现象,提高了航班正常。
航班量越来越大,对民航空管系统的流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科学规范的流量管理来确保安全、力促顺畅,成为了空管系统着力解决的问题
为此,民航空管系统实施了多项流量管理新举措,以提高运行效率。自今年3月起,民航空管系统启用跨区总量管理,让流量管理更有弹性。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马辉表示,跨区总量管理是我国民航空管系统在进场流量管理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据介绍,跨区总量管理能避免航空器为满足刚性尾随间隔所进行的机动飞行、盘旋等待等情况,减少管制单位协调量和工作负荷,提高运行效率。此外,该方式还可以通过改变运行方式来提高空域利用率,使得十分紧张的时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提升管制运行保障能力和品质,提高我国航班正常性,为空管运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空管运行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民航局空管局自去年起在系统内推广空中等待程序,通过该程序的使用,尽量避免了频繁发布流量控制指令,提高机场和空域的使用效率,在减轻管制员负荷的同时,精确控制等待时间,提高空域和时间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返航、备降,从而提高大面积航班延误后的恢复效率。
此外,为从根本上提高民航空管系统的保障能力,力促航班正常,民航局空管局开展了管制员资质能力建设工作,先后完成塔台管制员、进近管制员和区域管制员的资质能力排查,切实提高了人员资质能力;开展了全系统、多层次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关键岗位人员资质能力;建立管制教员和教材体系,针对航班正常工作中发现的不足开展培训;组织两期流量管理高级培训班,提高流量管理人员岗位能力;组织两期终端区运行新技术培训班,继续推广空中交通管制运行优化措施,提高多跑道运行保障能力;召开进场管理和空中等待程序视频会,提高空管系统运行品质和效率。
航班正常永无止境。在持续狠抓航班正常的工作中,民航局空管局经分析发现,复杂天气频繁仍然是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空管、公司和机场协同配合不畅仍然是制约科学决策和有效配合的突出问题;制度、工具和程序不完善依然是制约快速处置的重要环节。为此,马兵表示,将在民航局的领导下,完善相关运行标准,加大人员培训交流力度,推进空管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民航空管系统保障能力。同时,将通过与机场、公司等相关运行单位的合作,提高航班运行保障链条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实现航班正常率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