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丨“汤兰兰”案风波已起,如何才能回归理性平息?
前言:因个别媒体盲目追求轰动效应,随意外泄新闻当事人真实户籍信息,引发社会强烈不满,导致网上争论对峙态势不断加剧。“汤兰兰”案在经历连续多日占据舆论风口浪尖后,热点走势、话题讨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演变”迹象,后续舆论形势将更为复杂。
昨日,黑龙江省高院刊发《我院正在对汤继海等人的申诉执法审查处理》表明,该院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对该案的热议反响,正在进一步跟进线下核实,希望能将公众视线逐步带回至“法律途径”解决的理性轨道,对当前负面舆论的矫正起到了一定意义,但仍存在多重复杂难点,需要法院、公安、宣传等多单位协力化解。
现结合个人观察分析,将该案网上分析、后续风险及工作意见建议总结如下,形成此篇专题分析文章,供参考。(因内外原因,以下内容有删节)
一、舆情分析
关于“汤兰兰”案情细节,社会讨论已经十分充分,此文不做另行赘述。该案被澎湃新闻、新京报两大新闻单位的新媒体账号刊发后,招到社会舆论一致谴责,“怒怼”“怒批”声音连续出现,成为该案舆情最值得思考的一大特征。系统梳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随意外泄“不应当公开”的信息,形成舆情争论燃点。梳理回顾该案后认为,澎湃新闻、新京报两家新闻单位的新媒体账号在刊发新闻时,未严格遵守新闻单位在“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中不应当公开的信息”的有关规定,造成当事人真实户籍信息非法外泄,社会影响恶劣,招到网上一致谴责。进一步分析这些“谴责”声音后发现,网民并非谴责媒体不能报道类似题材,而是认为掌握“社会注意力”资源的新闻单位在报道时更应懂得“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形成该案舆情引爆初期造成网上连续争论的基础,值得相关单位及主管部门深入反思。
二是“标题语言”“情景暗示”等一系列舆论手段大量聚焦于受害人“汤兰兰”,存在鼓动社会使用“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嫌疑。1月30日,澎湃新闻刊发《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1月31日,新京报则以《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借势推热。分析两篇报道可以发现,两家媒体除使用“性侵”“入狱”“失联”等极易触发公众小说联想的标题语言激发社会讨论情绪外,还在报道大量使用“真相只有一个,究竟是哪个”“别让汤兰兰‘失联’了”这类情绪语言进行语境渲染,借此创设出类似“寻找汤兰兰”“失联的汤兰兰在哪里”的后续讨论场景,极易诱使公众产生使用“人肉”方式表达新闻关注的行动联想,存在鼓动社会使用“人肉”搜索的严重网络暴力倾向。
三是两家新闻单位新媒体既往的“劣迹斑斑”,反向形成舆论风波“叠加”效应。从“汤兰兰”案网上风波情况看,许多网民的不满、愤怒和谴责不仅仅是因为“汤兰兰”案,而是这两家新闻单位新媒体长期的“劣迹斑斑”。比如@澎湃新闻曾以《军校学生称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为题将“解放军报”《今天,我们怎样上好党史军史课》恶意篡改;@新京报在印度非法越界和“七七事变”前夕高度敏感节点,发微博称,以眼还眼,只能使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瞎子——圣雄甘地 早安。近年来,因这两家新闻单位新媒体账号一再触及公众情感底线,社会反感情绪持续走高,在该案舆情引爆后产生了“反感叠加”和“谴责强化”,直接导致话题热度后续不断延伸,对峙态势不断加强,社会舆论的表现也从前几日涉“汤兰兰”案的讨论逐步转到了对澎湃、新京报两家新闻单位新媒体账号既往恶劣行为的“扒皮”上来,应当引起这两家新闻单位主体及直接管理部门的重视。
四是后续入选权威评选“十佳”,成为舆论后续争论质疑焦点。正遭受社会舆论严厉谴责的澎湃新闻却入选了2017年度“APP影响力十佳”,成为该案后续网上主要争论焦点。舆论普遍认为,类似权威评选的社会效仿影响极为广泛,如果这类频频以“标题党”示人、每每成功误导舆论的媒体都能轻易入选这类全国性的权威“十佳”,势必会对整个社会舆论导向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许多网民在表达惊讶的同时,也积极通过微信群讨论、朋友圈分享、微博发帖等网上互动方式表达了强烈质疑,由此形成了针对该评选的对峙性意见。
二、后续分析研判
综合连续多日的该案跟踪分析,结合黑龙江高院发声后迅速出现“村民联名签名”“乞求案件真相”这类帖文等情况分析,后续网上舆论形势将可能出现多股势力“交错干预”等复杂变化,需警惕借此案攻击我国公检法等司法体系上来。
一是“死磕”律师可能抱团出动、呼应炒作,谋求自身利益。随着黑龙江省高院持续跟进线下核查,社会热点也将持续一段时间,一批长期以制造舆论声势见长的“死磕”律师势必会借此疯狂炒作,甚至达成“利益同盟”,最有可能在核查情况发布前后网上呼应造势。一般来讲,“死磕”律师群体可分三类:一是以此提高自己影响力;希望成为“代理律师”赚得金钱利益;三是借“法律议题”攻击我司法体制,这类大多与境外NGO组织联系密切,需要重点注意。
二是一些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论的法律案子可能再度被人炒作推上舆论热点。分析认为,“汤兰兰”案因其“旧案”“老案”等特点,易引发社会争论同时产生同类联想,NSB案、HG案等此前曾连续引发负面争论的案子可能再被提及,让舆情出现“多案重叠”“话题聚焦”等复杂态势。需高度警惕认证信息、账号说明为“人权民主”“自由公民”这类带有西方话语色彩的灰黑账号。
三是境外可能刊发“专题集纳”“针对性社评”,伺机进行负面引流。从以往情形看,境外媒体对我境内司法问题关注度很高、讨论性极强,且经常以放大细节、篡改事实等歪曲方式制造我国负面舆论,此次“汤兰兰”案成为境内热点近十日,加上黑龙江省高院介入调查,境外媒体势必将此作为又一次攻击我国现有体制的切入点,制造负面舆论事端。分析认为,基本会形成“敌对网站一级造势——西方主流媒体二次传播助推——后续跟进社评访谈——借助边缘地区媒体倒灌”的规律性攻击走势。
三、意见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参考性工作建议:一是建议以黑龙江省高院为主要回应载体,全程跟进线下同时,准确实时进行线上同步回应,争夺舆情处置主动权;二是要重点加大谣言查处打击力度,尤其是利用公众眼球点凭空捏造所谓“汤兰兰”案离奇细节的行为,避免信息失真;三是需警惕关注利益群体、极端势力借机裹挟炒作意图,特别是创设针对我司法体制的议题陷阱,诱导进入正面争吵、逆向传播的炒作语境;四是严肃处理两家新闻媒体涉此案报道中外泄户籍信息等涉嫌违法行为;五是今后类似“影响力十佳”的权威评选除参考传播力以外,还需综合兼顾传播后的网上舆论反馈,避免入选后被广泛质疑而折损评选单位的社会公信力。
“汤兰兰”案舆论风波已起,如何才能回归理性平息,需有充分的舆情智慧。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