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如何筑牢网络思想的“橄榄模型”

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形态出现了向“哑铃型”演变的倾向和苗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极端不良思潮可能已经出现,持有中性、温和观点的声音在不断下降,而走极端化的却在伴随上升,如果不能加以针对性疏导,会在思想层面造成不良影响,并会对现实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教训。

不要觉得离我们很远,事实上我们现在正在面临这样的风险。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生活必需品。一日无网,如隔三秋,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以网络内容为例,微博、微信、抖音、梨视频、一直播、分答、映客、绿洲等互联网内容应用的推陈出新,让公众的思想有了更加多元的表达和碰撞,夹杂着不同价值导向、不同圈层文化、不同伦理爱好等等内在原因,让呈现出的思想形态复杂而交错,很容易在一些人为因素干扰下,走向对抗。

以平台受众差异延伸举例,比如抖音的受众一般为20多岁的年轻人,且以女性居多;而QQ空间的受众一般为15、16岁左右的中学生;而微信用户则大多为30-40岁左右,80后是主力军。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一起热点话题引爆产生,各个年龄圈层间的观点势必会有分歧和差异,如果所有身处于自我圈层的个体都认为自己看到就是社会共识而深信不疑,甚至以正义之名自居,那么势必会对不同观点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争论将不可避免,最终导致无谓的争吵和谩骂。

以文化“入侵”举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上思潮的发展演变,很多都是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前些年韩流男星兴起“化妆”之风,对我广大青少年粉丝造成了不良暗示,导致这几年我高校中持续出现一些男生“涂口红”“化眼影”等女性化行为,对我主流价值文化造成了严重影响。再比如,多年以前,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等一批优秀日本动漫作品深入我青少年内心,但后来几年被人为操作,通过逐步植入反华意识形态,诱导了许多青少年从“认同日本文化”“不认同中国文化”的思想改变。

再有,就是社会形态变化产生的思想风险。社会学上有一句话,就是“当社会形态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从贫穷到富裕,或者从富裕到贫穷,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完成了令世界侧目的历史性成就,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扰乱社会思想的风险因子,一旦这些因子被人为炒作放大,就会造成大麻烦。

因此,我们只有筑牢“橄榄型”的网络思想模型,才能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但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宣传总体太硬,缺乏精准,载体设计较为单一,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加以修正。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供诸位参考,尤其是宣传系统的干部。

一是解决好圈内圈外的问题。客观的讲,无论是何种宣传方式都难以避开“圈层”传播,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在宣传之前,搞清楚受众在哪里,是哪些,有哪些爱好,这样才能结合他们的特点,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进行组织和策划,避免出现“圈内刷屏”“圈外无感”的宣传尴尬。

二是解决好重点人群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三观已经成形,再去教导引导,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虽然我们有《英烈保护法》,但仅仅依靠法律手段把这些精日份子的思想转变过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把宣传引导的重点放到青少年、未成年人上,因为只有把这些人的思想工作做好了,随着这些人逐渐长大成人,才能对已经造成的不良思想进行稀释,进而巩固网络主流思想舆论。

三是解决好载体设计的问题。网络平台日新月异,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更要有时刻“本领恐慌”的警醒意识。以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例,5G是大会上最热的话题之一,当5G来临,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将发生改变,视频传播将会更加主流,如果我们能抓住5G技术的传播快通道,通过网络影视、网络视频、在线直播等方式传播中国美食、乡村旅游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宣传效果将会有质的飞跃。

四是解决好表现形式的问题。总体来讲,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宣传的表现形式太单一,比如XX工作,在很多领导看来,一定要有“XX工作”才算切中主题。其实从宣传效果来看,隐含在里面的宣传才叫真宣传,这点西方的确做得比我们好,大多数好莱坞大片都在有意无意地传递着西方精英价值观。当时,《战狼2》票房引发全球惊叹,虽然曾有不少西方媒体发出要警惕中国影片的崛起,但并没有一些实质性绞杀行动。然而当后两部影片《红海行动》和《流浪地球》,西方舆论的围剿力度可谓空前,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不就是因为《红海行动》宣扬的是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而《流浪地球》里面的“各国人民一起来”,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