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抗滑桩结构“事故”的处治
抗滑桩是中、大型滑坡治理,以及条件适合的高边坡治理中的重型武器。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抗滑桩与岩土体的受力计算偏差导致的抗滑桩倾斜,甚至倾倒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由于桩身结构计算出现偏差,或抗滑桩施工工艺出现偏差导致的抗滑桩结构病害相对较少。但事无绝对,笔者最近接连遇到几起抗滑桩结构“事故”,下面对其处治方案进行说明。1、由于抗滑桩截面尺寸偏小或桩身抗剪箍筋配置不足,导致桩身结构的抗剪力不能满足后部土压力或下滑力的作用。某工点采用截面为1.2×2m截面的抗滑桩支挡后部填土,桩间采用桩后挂板。桩体悬臂长约9m,后部填土高约8m,坡率为1:1.5。
由于桩身截面过小,造成桩侧(平行于滑坡主滑方向的长边)出现多条斜向裂缝,并伴有桩身靠山侧的长边部位的混凝土表层挤压“爆皮”的现象发生。且桩身结构破损的部位多位于桩体悬臂段与锚固段接触线附近,而桩体的倾斜位移相对并不明显,这是桩身结构抗剪力不足所致。即位于悬臂段底部(锚固段顶部)的桩身剪应力最大所致。
图2 抗滑桩悬臂段底部附近左右两侧出现斜向剪切裂缝
图3 抗滑桩身靠山侧的长边出现爆皮
此类病害的处治宜优先选择用在桩间挂板上设置竖向锚索纵梁进行处治,从而利用锚索预应力的主动受力特点减小作用于桩身的土压力或下滑力,也就减小了作用于桩身的剪应力。病害处治时不宜在桩身悬臂段下部的桩身上设置预应力锚索,避免钻孔进一步破坏桩身结构完整性。也不宜在桩身悬臂段下部设置腰梁后施加预应力锚索,从而避免锚索在桩身与挂板之间的额外处治带来的不必要麻烦。2、某直径1.5m的圆桩在桩体施工完毕后进行桩前土体开挖,并在桩间采用挂网喷砼进行处治。由于某种原因,在开挖至桩身第三孔锚索孔(深约8m)所在的部位出现断裂,且锚索张拉后仍需向下开挖6m。
此类病害的处治首先要核查桩体的结构抗力是否满足土压力或下滑力需求。在此基础上,要防止断裂桩发生破坏时将所要承担的抗力分担给相邻桩体,而导致相邻桩出现抗力不足的病害。因此,病害处治时应暂停桩前土体开挖,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局部反压。在此外基础上,取消病桩的设计桩体抗力,而依据需要弥补的抗力需求在病桩与相邻桩上增设多条腰梁后采用锚索进行桩后土压力或下滑力的平衡。从而在适当提高相邻桩体抗力和弥补病桩抗力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工程处治。抗滑桩由于需要强大的抗弯、抗剪能力,故浇注时需尽量采用一次浇注成型。但由于各种原因在浇注过程中出现浇注暂停,甚至放置多日的情况出现。有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可能会由于此类缺陷而发出废桩的要求,其实这是不可取的。一般情况下确实由于不可抗力需要暂停浇注桩的体情况也时有发生,故在暂停浇注时,应及时在桩身砼中插入钢筋和将断面进行凸凹处理,从而有效弥补由于暂停或长时间停止浇注造成的桩身抗弯和抗剪能力的不足。由此可见,对于身体微恙的病人是不可以放弃或宣判死刑的,是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进行医治的,甚至谈不上挽救就可以医好的,轻言放弃不是一个优秀医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