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画中饮一杯明朝的茶 | 明代文人的茶事

什么时候喝茶感觉好呢?著有《茶疏》的明朝茶人许次纾列举了如下一些场景:

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 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 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

果然很有闲情逸趣,但要我说,最好的时刻就是当下,既然你来了,我们就一起去古画中喝一杯明朝的茶吧!

唐寅《事茗图》一杯隐士的茶

明 唐寅 《事茗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来到唐寅的这幅《事茗图》,唐寅,字伯虎,是明代著名画家,他有多爱茶可以从他留下的茶画中看出来,《慧山竹炉图》、《斗茶图》、《卢仝煎茶图》、《煎茶图》、《烹茗图》、《品茶图》、《事茗图》等等,都与茶有关。

其中最被赞誉的就是这幅《事茗图》,虽说主题是事茗,但一眼望去却并没有看到茶的影子,只见远处的高山流水和近处的巨石苍松层次分明,隐于松竹之间的草堂中,主人正揣着手端坐,面前摊开着一本书,手边有一大茶壶和小茶杯。

草堂的右侧是水流潺潺,有一文士正携童子缓缓过桥而来,童子抱着一张古琴,他们自然是来赴约饮茶的,那么茶在何处呢?

在茅屋的最左边,被山石半遮的这一间屋子里,可以隐约看到有一小童正在炉前烧水,想必只等客人到来,就会殷勤地奉上一碗好茶。

好一幅清幽静谧的世外桃源,画的左侧,唐伯虎题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无事闲坐南窗,就着清风,饮一碗好茶,是人生快乐的事,画意闲适,诗也自在,让人看来心情放松。这幅《事茗图》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事茗”二字本来是弄茶的意思,但其实这幅画是唐伯虎送给一位叫陈事茗的友人的,以“事茗”图赠事茗,是雅事一件。

这幅画,虽说是事茗图,但表现出的却是明代文人对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因此这杯茶,是一杯隐士的茶。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一场热闹的茶会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喝过了唐伯虎世外桃源中那一碗清淡闲适的隐士之茶,再来拜访明代的另一位大画家,唐伯虎的至交好友文徵明,文徵明也画过很多茶画,《烹茶图》、《品茶图》、《松下品茶图》、《试茶图》、《惠山茶会图》等等。

最享盛名的是上面这幅《惠山茶会图》,这里可就热闹多了,不同于唐伯虎事茗图的清淡,这幅画一眼看来就热闹亲切,它描绘的是一次真实发生的场景。

明朝的一个清明时节,文徵明与好友一起游访无锡惠山,诸好友有人在左边的矮桌旁查看童子烧水弄茶,草亭下正是此次泡茶用的泉水,亭后一条小径通向幽静的密林深处,曲径深处还有两位好友相谈甚欢。

说起惠山泉,来头可不小,因为水质优异,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封它为天下第二泉,认为惠山泉水极适合泡茶,此后众多文人名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过流连忘返的足迹,宋朝大文豪苏轼曾两次携茶来访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甚至有富豪从千里之外差人来汲泉水回去泡茶的,是古代爱茶之人一生必去的打卡地。

文徵明也早就听闻惠山泉的大名,这次能在此以茶会友,他还作了一首《咏惠山泉》,诗中说他自己:“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 说他自己生平不爱饮酒,但只要有茶,也能酒不醉人茶自醉,可见他日常生活中有多爱茶。

看完了唐伯虎和文徵明最具代表的两幅茶画,会发现明朝的文人喜欢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茶事活动,而且在画面中并不重点突出煮茶的过程,而是把茶事活动融于山水园林之中,让人们沉浸在山水林泉间的同时,领略茶的滋味,或许因为茶与山水皆是能让他们暂离世俗生活的的另一方天地。

明 文徵明 《品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人怎么喝茶?

看过了画家笔下的茶事,那么明朝人到底是怎么喝茶呢?唐朝人喜欢煎茶喝,将茶与盐、生姜等一起煎煮,宋朝人点茶喝,将茶叶碾成粉末,用开水冲点而成,明朝人呢?

相比较于唐宋时代,明代的饮茶变得自然简洁起来,这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宁王朱权。

明朝茶事代表人物及著作——朱权《茶谱》

明代是继唐宋之后,中国茶道发生重要变革的第三个阶段,为去奢靡之风、减轻百姓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茶制改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随之趋于简化,而真正开清饮之风的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

朱权从小聪颖过人,14岁就封为宁王,朱棣登基后他转而韬光养晦,寄情于文化之上,在音乐、戏曲、茶道都有建树,他重视茶自然天性的呈现,大胆改革传统饮茶的繁琐程序,颇有几份现今流行的“断舍离”风范,著有《茶谱》一书,他在书中说:

“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性,各遂其性,与其做那些繁琐的加工,不如直接烹饮,倒是能从这茶叶中体验自然,他的这种观点为明代以后的饮茶文化,奠定了简洁自然的基调。

明 唐寅 《琴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茶与古琴更配哦

明朝主流饮茶法——撮泡法

明朝中后期,撮泡法已经被逐渐接受,越来越接近我们今天的泡茶方法,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

“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

这里所说的“旋瀹旋啜”就是即使冲泡品饮之意,相比于唐朝煎茶要煎三次,宋朝点茶要多道工序配合,明朝的泡茶法是中国茶道的一次重要变革,我们今天的泡茶法就是明朝茶事的延续。

饮茶方法的改变,也引起了茶具的转型,无论是唐朝流行的青瓷还是宋朝流行的建盏,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饮茶法应运而生的。

而到了明朝,为了更好鉴赏泡茶法的茶汤,茶具推崇以白色为上品,明人许次纾《茶疏》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意思是品茶用具以纯白最为衬托茶汤,器型讲究小,所以明朝的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

所以,无论是茶画还是茶谱,从中都可以看出,饮茶,这一件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承载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和美学观念。

参考资料:

《中国茶文化学》陈文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