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成立50年的电影节开启免费线上放映

因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众多国际电影节纷纷宣布停办或延期,而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Visions du Réel率先决定将今年影展的主体放映计划转移到网络进行。

在全球的各大纪录片节展中有一类是冠以「Réel」一词的,该词起源为法语,中文意为“真实”,其中又以法国巴黎真实电影节Cinéma du Réel和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Visions du Réel两者尤为重要。今天「导筒」将介绍瑞士尼翁的真实电影节Visions du Réel,及本届电影节入围的华语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Reel Expressi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eel The Ree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One Reel Film Festival等一系列海外真实电影节展,在此不一一赘述。

Nyon是位于日内瓦市中心东北约25公里处的一座小镇,截至2018年12月的常住人口为两万余人。因是欧洲欧洲足球协会联盟协会和欧洲俱乐部协会的总部而闻名于世。尼翁的名字来源于罗马人对这个城镇的称呼,Noviodunum 或者 noioddunum。在汉语翻译上可译为尼翁、尼永或者尼庸等多个不同的名称,本文及之后的文章将均使用尼翁为统一翻译。

瑞士的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Nyo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成立于1969年,由莫里兹·德 · 哈德伦Moritz de Hadeln 和他的妻子艾丽卡 · 德 · 哈德伦Erika de Hadeln 二人共同创办。

莫里兹·德 · 哈德伦Moritz de Hadeln是一位瑞士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 后来在洛迦诺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新蒙特利尔电影节都曾经任总监等不同职位。

莫里兹·德 · 哈德伦Moritz de Hadeln 和妻子艾丽卡 · 德 · 哈德伦Erika de Hadeln

创办时的原文纪录为——“我们当时的动机完全是政治性的。我们相信纪录片,我们都认为纪录片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在还不是电视控制一切的时候。”

所以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一开始就旨在推广了瑞士电影和一些平时无法接触到的电影,也就是那些在“铁幕”后的东欧国家创作的电影。从创立到1979年,莫里茨 · 德 · 哈德恩一直担任尼翁纪录片电影节的总监,1980年到1993年,由艾丽卡 · 德 · 哈德伦Erika de Hadeln担任总监,莫里茨对她进行协助。

在该电影节的早期,艾丽卡 · 德 · 哈德伦Erika de Hadeln 曾与东欧和俄罗斯的电影局进行谈判,并与多位纪录片制作人合作,包括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 罗曼 · 卡门Roman Karmen, 乔治·鲁基耶Georges Rouquier, 巴斯·怀特Basil Wright和亨利.斯多克Henri Storck等一众重要的纪录片创作者。这一事件成为随后举行的电影节的样板,包括在阿姆斯特丹和慕尼黑举行的纪录片节。

直到1995年,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迎来了它重要的转折点,新任总监吉恩·佩雷特Jean Perret的出现即将改变这个节展今后25年的走向。

吉恩·佩雷特 Jean Perret,出生于法国巴黎,现居瑞士日内瓦,大学时期学习的是当代历史和语言学。他对影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在瑞士罗曼德电台担任的记者和影评人,并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创立了「影评人周」。

在1995年到2010年这15年间,他负责瑞士尼翁国际电影节的整个运作,力排众议让这个电影节的方向和名字被重新设计为Visions du Réel,即“真实的多重视野”,这样打破了人们刻意区分剧情片、纪录片的一种惯性思维,这个影展的新名称也应为尼翁真实电影节。吉恩·佩雷特总会说:“不,我们不是纪录片影展,在我们的影展名称中没有纪录片这三个字,我们是真实电影的影展。“

秉承这样的独特理念,加上独树一帜的审美与选片风格 ,让尼翁真实电影节的整个风格都在前卫与实验的方向上突飞猛进,从日常的生活影像到家庭电影,无论是调查报告式还是碎片化的实验影像,都能兼收并蓄。与此同时,为独立而战、为女性解放而斗争也成为这个电影节从今往后的主要方向。

Emilie Bujès 艾米莉 · 布伊从2012年开始开始担任尼翁真实电影节的策展工作,2017年正式接手艺术总监一职。她也是戛纳导演双周活动的项目顾问,瑞士基金Swiss fund visions sud est.的专家,2014~2016年之前为La Roche-sur-Y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担任艺术总监及法国国家视觉艺术中心(CNAP)影像 / 运动委员会委员。

在平时不明说的“资源”与“排面”争夺上,尼翁真实电影节是瑞士为一个将大部分电影的首映作为世界首映或国际首映的电影节。在世界首映的数量上,尼翁真实电影节可以说是丝毫不输各大影展。同时,影展除了会给新人们提供巡回展映、大师班、导演对谈以及欧洲电影奖学金以外,在电影市场与版权交易上为来自欧洲与全世界的买家们提供非常好的平台。

尼翁真实电影节与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节CPH:DOX in Copenhagen、里斯本国际纪录片节Doclisboa、Docs Against Gravity FF(反地心引力电影节)、莱比锡国际纪录片节DOK Leipzig;、马赛纪录片电影节Marseille Festival of Documentary Film; 吉赫拉瓦国际纪录片电影节Jihlav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等其他六个欧洲纪录片电影节共属Doc Alliance这样一个 纪录片联盟。该联盟总部设在布拉格,成立于2008年,旨在推广纪录片类型。它由欧盟的创意欧洲计划European Union's Creative Europe programme、捷克电影基金会和捷克文化部提供资金支持。它的口号是"the New Deal for Feature Documentaries"(暂译“非虚构影像新政”)。

从去年的数据统计上来看,9天的电影节日程中有来自58个不同国家的169部电影(90部世界首映、11部国际首映、1部欧洲首映、23部瑞士首映)亮相,其中包含72名女性电影制作人和89名男性电影制作人 ,女性导演占比达到 44% ,相比欧洲其他的电影节展高出一大截。

2018年该影展设立数个新单元,例如BURNING LIGHTS COMPETITION,强调跨界及新的书写方式,中长片及长片可报名。亦有为第一部短片及学生作品特别开设的非竞赛单元OPENING SCENES,积极介绍新锐创作者或学生导演与市场从业人员认识。

而今年的2020尼翁真实电影节原本将于4月24日至5月2日举行,但是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的肆虐,瑞士当局发文禁止超过100人的公共和私人活动,并且所有的电影院都已经关闭。因此节展大部分的活动包括展映在内都已经转移到线上进行。

这可能是第一个欧洲的一流电影节,能够第一时间根据疫情率先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其反应速度非常迅捷,线上的开幕时间提前到了4月17日,在电影节给参展影片的文件中写道:

「为期2周,每部电影的观看次数有限,全球范围内有500次。 鉴于每部电影的虚拟座位数量有限,并且作为电影节的一部分进行放映,此在线发行应被视为Visions duRéel的首映,因此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任何计划首映。在网上重新制作电影节首映的条件。我们与其他节日的同事保持着联系,他们对此有共同的看法。当然,平台可以安全地保护和限制电影的播放。

除Tnk以外,我们还将在Festival Scope上放映一些竞赛影片,并在Doc Alliance流媒体平台「 dafilms」上放映其他影片。分开在不同平台上的不同部分的想法,首先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可以逻辑地托管有限数量的电影,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产生协同作用,扩展我们的促销工具,从而希望给予支持的方式。每部电影的可见度更高。

同时,电影节产业(获得1300名专业人士的认可)将在网上进行,同时还将为专业人士提供媒体库服务,使他们可以从远程位置观看您的电影。它是工作,与电影节,潜在的广播公司,买家,发行商等分享电影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服务,能够在当前环境下工作。当然,它也可以跟踪谁看了电影。」

今年的特别致敬单元Maître du Réel Claire Denis,向重要的、激进的、富有冒险精神的电影制作人——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致敬,她是当代电影创作界的杰出人物,曾导演了30多部长片,包括6部纪录片。 今年会有选择性的回顾她的作品,克莱尔·德尼也会在线上提供一个大师班活动(确切日期将很快得到确认)。

尼翁真实电影节历来也是华语片的福地,今年又有众多华语或华人题材佳作入选,本次入围2020尼翁真实电影节的华语作品共有:

1

陈东楠《旷野歌声》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中国, 2020, 90分钟

全球首映,国际长片竞赛单元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Competition单元

《旷野歌声》聚焦一座大山顶端的一个小村寨合唱团,作者跟随合唱团两位灵魂人物的精神世界去探寻,所展现的人物信仰、身份在外来喧嚣中的权衡与冲突,并未仅仅止步于浅显的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对峙,而是借以主人公反向主动寻求精神根源的契机,呈现出了精巧而有深度的思考,形式和内容上的探索都值得关注。

陈东楠《旷野歌声》剧照

陈东楠,来自陕西西安,现在纽约从事纪录片工作。她的作品曾在HotDocs等电影节,以及美国公共电视、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纽约电视台和美国中文电视等媒体播放。其2012年联合导演的8分钟作品《声音的颜色》 Sound of Vision描述一位盲人对纽约的体验探索,曾获2012国际纪录片挑战赛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受观众欢迎影片、最佳实验片;同时入选2012 HotDocs、2013亚特兰大电影节、2013美国公共电视网网络电影节。之后的36分钟作品《偷》讲述三个流浪街头的新疆小伙的故事,获纽约亚美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在世界多地展映。

注:《旷野歌声》曾获得山下纪录片实验室(三期)30万专项奖金。在FIRST青年电影展几日前媒体对陈东楠的采访中,她表示为本片所做的所有付出与心血都是为了在大屏幕上与观众见面而付出的,同时也担心盗版录制的原因,现已退出本次竞赛。

2

王晓振《情诗》Love Poem

香港,2020, 124'

全球首映,Burning Ligh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单元

在中国,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离开城市去乡下探望他们生病的祖父。在令人感到窒息的汽车里,丈夫(导演本人)把他们夫妻的关系变成了一个电影场景,他们的关系也变得支离破碎。爱情和电影制作在这里交织在一起,为观看者提供了一个“回声”的故事。

王晓振《田园将芜》Around That Winter (2013)

王晓振,1989年生,山东临朐上林人。东北师范大学编导专业,硕士学位。曾入围崔永元主持的“新锐导演计划”。从事书法、写作、绘画及独立电影。2012年拍摄作品《秋天来了吃什么》。

王晓振 2013年的作品《田园将芜》讲述在冬季,周青随王晓振来到翟家庄村见父母,他们遇到了满嘴脏话的男孩永顺,遇到了一脸困惑的女童子歌,遇到了健忘的老人奶奶,遇到了无所事事的青年小胡,他们似乎不知道要做什么。但他们都自得其乐。而周青和王晓振一直在等待迟迟不来的父母,除此之外他们觉着做什么都没意思。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展首作奖。

3

玛丽·瓦涅 《在中国》NA China

法国/中国/喀麦隆,2020,71分钟

世界首映,Burning Ligh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单元

非洲商人向中国广州的移民是近几年出现的现象,玛丽 · 沃吉尔通过她的杰姬、朱莉和莎妮的相互关联的影像呈现了这一现象。影片讲述了非洲女商人如何应对全球化的中国经济的故事。

玛丽·瓦涅 是一位居于巴黎的艺术家,曾先后在里昂国立高等艺术学院修读工程和艺术。她关注交织的现实和复杂的、混合了多种真相的故事,在每个项目中以研究对象及其人际关系为主导,形成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她的作品看起来充满科学的调查实证精神,实际上却在错置图像对真相的讲述,避开了后殖民话语,并把主动的角色变成客体本身。她表示,“我不是在采用民族志的手法,而是希望把目光历史化。”她因为上一部作品《廷塞尔伍德》(Tinselwood)获得了2018马塞尔·杜尚奖提名。她的影片曾在蓬皮杜中心(巴黎)、LAXART (洛杉矶)、艺术之家(慕尼黑)、当代摄影博物馆(芝加哥)、柏林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鹿特丹影展、马赛国际电影节以及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2017)、巴黎东京宫三年展(2012)和第6届柏林双年展(2010)展映。

4

François Yang《海蒂在中国》Heidi en Chine

瑞士,法国, 2020, 82'
全球首映,National Competition 单元

1946年,海蒂被她的父亲托付给一个瑞士家庭。父亲再也没有回来找过她。如今,导演François Yang向他的母亲询问她的过去。迎接他们的是一次中国之旅,一次重建记忆的探索。

François Yang于2003年毕业于瑞士洛桑艺术设计大学电影专业,并获得导演学位。他的电影短片《One magic evening》获得瑞士作家协会的“Prix de la relève”最佳短电影奖。杨执导的多部影片曾在瑞士、法国电视台黄金时间及各地电影节上得到放映。2004年杨获得弗里堡政府的经济支持,并考取艺术之都巴黎的法国国家电影学院(la Fémis),并学习电影编剧,写下第一部电影脚本。杨现生活在巴黎和瑞士。

5

Sascha Schöberl《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德国,中国 2020, 84'
全球首映,Grand Angle单元

韩博士的一生已经变成了对完美的永恒追求。从直播手术室到艺术展,再到时装秀,这位著名的中国整形医生只有一个目标: 美丽。通过对这个角色的刻画发出一种质疑:在自拍时代,美已成为社会中虚荣的但又不可或缺的元素。

萨沙·舒伯尔Sascha Schöberl,德国导演/剪辑师。对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美丽的图画的热情一直驱使他走遍世界。目前生活在北京。

6

韩萌《遥望繁星》 Smog Town

中国/荷兰/韩国/日本, 2019, 88'
瑞士首映,Grand Angle单元

一位环保局局长和他的助手胡先生正在努力改变着该城市的空气质量。面对着各方的压力,该如何解决该地的环境问题?或许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解决类似环境污染问题的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谁来买单呢?这成为了当地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

韩萌,纪录片导演,曾任《新京报》摄影记者,第六声(Sixth Tone)多媒体记者。纪录片代表作有《江南弃儿》 (2017)。

注:在FIRST青年电影展几日前的采访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导演韩萌称顺其自然,参不参加都不重要:“片子是拍给历史的,拍给未来的,是过去的一段证据。即使失去了参与电影节交流的机会,相信好的片子,还是会在五年十年拿出来看。”

7

闻海 Wen Hai,Jingyan Zeng, Trish McAdam《喊叫與耳語》Outcry and Whisper

中国香港/中国,2020, 100'
全球首映,Latitudes单元

片历时8年拍摄,纪录了内陆与香港地区的工人、知识分子、艺术家为自由或权益而展开的行动。

8

徐乙漾《千年舞台》A Thousand-Year Stage

中国 /美国/加拿大 , 2020, 36'
World Premiere,Opening Scenes

《千年舞台》(2020) 是一部实验性非虚构短片,讲述的是身处于正在规划改造的雄安新区的居民们,在等待着它的巨变。

Local residents of Xiongan New Area, Chinaʼs most recently planned megacity, await its transformation. In April 2017, state media announced that Xiongan New Area would serve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hub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garegion. The film frames the high-speed rail station as a stage for everyday theatrics, choreographies of labor and improvised performances by local residents and migrant workers. With cities expanding at unimaginable rates to an unprecedented physical scale, Chinese urbanization can be a marvel, but it is also a lived experience.

导演自述:

在这个地区历史上的过渡时刻,我关注的是一个类似的“非场所”,高铁站和它的广场。《千年舞台》综合了对当地居民在现有的以及目前拟议中的雄安新区高铁站进行的表演及日常生活的观察,镜头在雄安车站的建筑工地和现有的白沟站之间移动。以高铁站为中心,居住者捕捉到了高铁站拆除殆尽的建设规模和速度远远大于其农村环境改造的耗时,穿越景观的速度远比当地生活速度快得多。

在雄安新区, 我被居民们的日常戏剧,劳工的舞蹈和自我表现所吸引。当地居民和外来民工在卡拉OK演唱的中国情歌甜美而多愁善感,它与等待改造的景地的空寂,以及显然的雄安新区的官方宣传展开了对话。当地网红的张扬的个性,以及他们在田野和广场上播放的响亮的舞蹈音乐,产生了一种分离的效果,呈现出一幅当代中国的画像,而这幅画像与平时代表中国农村的远远不同。在拍摄过程中,我让我的镜头作为一个舞台,我把当地居民和外来民工定位为表演者。

随着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到如此空前绝后的地理规模,中国的城市化可能是一个奇迹,但它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对于中国公民和我所认识的散居海外的中国人来说,经历如此迅速的变化,使我们对故乡和祖国的记忆,一夜之间变得无法辨认,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带着这样好奇的我以此为驱动力,我从2018年开始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文化影响,特别是在雄安新区。《千年舞台》是探索和记录该地区转型的长期项目的开始。

2020尼翁真实电影节官方预告来自于徐乙漾《千年舞台》

徐乙漾Daphne Xu是一位通过电影、摄影、录像及印刷品探索地方政治及诗学的艺术家。她实践于人类学的日常观察及对有争议地景的情动体验。持有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及布朗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她在影视人类学、公共艺术与设计及公民媒体的交叉领域工作。2016年,她与朋友共同创办了一个艺术与研究团体,丝瓜集团 Sponge Gourd Collective,其录像装置及印刷品已在北京、香港、曼谷、柏林、马德里、纽约、洛杉矶、费城及波士顿发行并展出。

Daphne Xu (b. 1992, Toronto) is an artist exploring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place through film, video, photography, and printed matter. With a background in anthropology and city planning, her practice engages observations of the everyday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s of contested landscapes. She is currently a Film Study Center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庆祝“举报问题”被广泛讨论,导筒手机壳买一赠一

📎异业合作 | 导筒2020年文末广告位招募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