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暑知识了解多少: 从军事医学地理学的视角

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患者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 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失代偿等异常,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进展状态,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还可根据临床症状再细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重症中暑的死亡率非常高,可达40%以上,若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达80%。
在我国,大范围的高温热浪事件频发,不断出现高温中暑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已逐渐成为我国夏季的公共卫生事件,而中暑的发生有明确的环境特征,做好相关预警措施可显著减少人员伤亡。本文探讨了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地区)与军队的中暑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特征和发展趋势,为高温中暑预警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01

部分城市(地区)中暑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纳入的病例时间为2008年1月-2017年12月,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温中暑报告模块(表1)。纳入研究的14个城市或地区中,每年均有一定时间的炎热高温持续状态,而这一状态的持续时间与中暑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男性显著多于女性,这与男性更多从事体力劳动、并且多以户外劳动为主有关。夏季温度较高,从事户外作业尤其是较大强度的体力劳动者,机体水分蒸发快,水、电解质丢失较多,如不做好饮水补充等防暑措施,极易出现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导致中暑。从发病例数看,不同城市(地区)间年均发病例数差异显著(图1)。宁波市在2011-2014年,年均中暑发病例数高达1103.8例,远高于本研究中的其余13个城市(地区);而作为“火炉城市”之首的重庆,2009-2013期间的年均中暑发病例数也仅为215.2例。这可能与宁波的地理位置有关,宁波紧邻海洋,空气最大相对湿度可高达97.0%,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导致中暑的发生。

不同地区发病年龄虽然存在差异,但多以40岁以上为主,60岁以上老年个体室内中暑也较多。部分独居老人,室内缺乏空调,加之发病时又无法及时呼救,病情延误可能发生致命性后果。从发病时间来看,6-8月是全年发病高峰期,除重庆外其他城市中暑发病时段集中在7月。重庆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在副热带高压、局部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条件共同作用下,8月份高达40℃以上的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中暑病例集中出现。

图1 我国部分地区中暑发病情况

在发病构成方面,全国以轻症中暑为主,但也有部分地区重症患者较多,如济南、上海嘉定和浦东地区等。这可能与患者本身的就诊行为有关,尤其是很多轻症中暑患者,经休息、饮水或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后症状自行缓解,并未到医疗机构就诊。重症中暑中热射病较为多见,这也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绝大部分重症中暑发生在户外劳动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导致治疗延误,极易引起死亡。中暑发生后,越早救治效果越佳。因此,在中暑发生时如何选择最佳路径尽快到达医疗机构,也是中暑救治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预警防护方面,建议通过电视、网络、移动多媒体以及社区宣教等多种途径做好中暑防治知识教育,提醒在高温季节户外作业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果自身合并有基础疾病,更要加强自我保护。目前,现有研究报道均为湿热地区中暑病例,尚缺乏新疆等干热地区的报道。以新疆为例,该地区日照时间较长,而且有大面积沙漠,部分地区白天气温可达40℃以上,从事户外作业人群发生中暑的风险性较大。此外,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气温明显升高的地区也应引起重视。2018年沈阳、长春等地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天气,而当地居民长期未经历过此类极端天气,未做好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导致当地中暑病例集中暴发。

02

部队中暑发病情况

军队群体多为青壮年男性,身体素质较好,中暑的发生与天气情况及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夏季在户外短时间从事高强度的体力作业时,如体能训练、演习以及抢险救灾等中暑发生较多。在密闭舱室中,坦克和装甲履带车、舰船机舱、雷达操作室,以及穿着严密的专业训练服装,如防化服、排爆服等,由于散热不良也可能导致中暑。一般来说,湿热环境下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容易诱发中暑的发生,如某特种部队中暑发病率达21.01%,并且存在个别重症中暑导致伤亡的事件。提示组织训练时要注意合理制定训练计划,一方面提高战斗力需要有科学训练,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中暑可能导致伤亡情况的发生。因此,在热区如何科学训练是目前军队战斗力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个体功能状态是中暑尤其是重症中暑发病的重要原因。在军事训练中,一定要做好中暑相关的健康教育和热习服训练,尤其是对于训练前已经存在基础疾病者,必须经积极治疗、症状缓解后方能继续训练。对于体质基础较弱、心理紧张的人员,需要循序渐进加强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做好心理疏导,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训练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也需逐渐加强,包括现场紧急救治措施,以及将患者紧急转运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等,争取尽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3

中暑发生预警

原国家卫生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实施方案,将中暑发生的气象条件分为4个等级: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和极易发生中暑。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存在差异,中暑发生风险的气象条件预报也不尽相同。目前,现有的中暑预警指标包括日最高气温、高温持续时间、累计4天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连续升温天数等,并且构建了多种模型验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变化剧烈,仅以两三年的数据构建模型还远远不够,而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方法的不断应用,亟需加大数据量并采用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探索中暑发生与天气状况的内在联系,为中暑预警提供更敏感、可靠的指标。

目前,针对军人中暑相关气象指标的预警研究鲜有报道。现行军人高温作业的标准为《湿热环境中军人劳动耐受时限》(GJB1104-1991),其规定在湿热地区进行军事训练时,干球温度≥30℃、黑球温度>50℃,干湿球指数>28℃、三球温度(WBGT)≥32℃即达到高温作业标准;在干热地区进行训练时,干球温度>40℃、黑球温度≥32℃即达到高温作业标准。该标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WBGT指数,但是因操作复杂,在部队训练中应用较少。因此,探索建立适用于我军全域作战以及基层训练需要,并且简单易行、易于操作的中暑预防天气指标尤为重要。

中暑是由高温导致的疾病,致病因素明确,因此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中暑发生的关键。由于工作性质差异,不同单位采取的中暑防治措施也有很大差别。在地方机构,需要气象局与医疗卫生机构联动,构建中暑发生风险的气象等级预报,医院也要根据情况建立中暑的急救治疗体系。同时,亟须应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探索中暑发生与天气变化的内在联系,并及时应用于中暑的预警。在部队群体中,一方面需要加强中暑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官兵均要提高对中暑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热习服训练,引导官兵依尽早适应热环境,做好中暑发生风险的早期预警,并设置好现场救治措施,一旦出现先兆中暑须及时进行早期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此外,由于部队训练多为集体活动,中暑多呈现集中暴发的情况,现场救治可能无法保证时效,因此需制定医疗转运预案,使所有患者均能得到及时治疗。更重要的是,针对军队工作的特殊性,要充分做好各种保障措施,确保官兵在高热环境下的战斗力。

参考资料: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