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圣小说|书孩
焚书坑儒是从国都咸阳开始的。几个月后,那阵血雨腥风就刮遍了全国。各地州县已派出差役到处抄家、搜书,把搜出的书堆在街头纵火焚烧。那些竹简、木简、帛书,是很易燃的,只要把油捻儿往书堆上一扔,那书堆就烈烈地燃烧起来。
这事儿,可没有怎么牵动黔首们的心。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在他们看来,只是觉得白白地烧掉有些可惜。于是有些黔首就搬了锅灶、提了铜釜,凑着火堆做饭、烧水,差役们也不阻止。
可是文人们就不行了,他们或摇头叹气,或伤心哭泣,更有甚者,竟然如丧考妣,碰头打滚,寻死上吊。
在这同时,还按照中央的命令杀了不少人。他们中有窝藏书籍抗命不交者,有逆风而上啸聚闹事者,还有故意捧着经书在集市上散播宣讲,并公然指责秦王无道者……
曲阜是儒家的发祥地,是天下儒者云集的地方,据说那里聚集的书生常常在千人以上,收藏的简书有几万卷!
当朝宰相李斯,早就把曲阜当成了焚书坑儒的重点,派出差役、兵丁千人,官员上百,并带了始皇的诏书,正在来曲阜的路上。
曲阜人惶惶不可终日,儒家书生更是心胆俱裂。在这样的高压之下,许多人逃匿了,更多的人脱下儒衣,扮作黔首,隐藏起来。当然,还有许多中坚分子,他们不怕坐牢杀头,就怕祖上传下来的简书化为乌有!他们把儒学简书看成是炎黄民族的生命,灵魂,没有了儒家经典,炎黄民族就要退化,回到蒙昧,回归森林,再次成为茹毛饮血的禽兽!所以他们讨论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怎样保存这些民族的文化血脉!
——有人提议,把宝贵的书简分散给若干儒生,他们带了书简,跑到深山野林,他们以为秦皇的命令也就是一阵风,风再大也有刮过去的时候……
——有人提议,把儒学经典晒干、晾透,装在陶瓷瓮中然后深埋地下,这地方最好选在荒野之中……
——有人提议,把最重要的经史子集藏在可靠的黔首家中,谁也不会怀疑那些目不识丁的粗陋之人家中会藏有书籍……
——有人提议,在家中适当的地方砌一夹墙,再用烟火熏黑,在夹层中藏上书籍,或许可以瞒过那些差役的眼睛……
应对之策想了许多,可是到了最后,还是被一条条地否定了。
因为,朝廷派出的钦差,一路走来,以上花招,他们都经历过,侦破过,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新鲜了。为什么如此匪夷所思的招数,却迷惑不了钦差大人呢?原因是国人自古就有一个了不得的习惯,那就是喜好告密。几千年了,国人的这一怪癖,已溶入血液、精髓中,成为中国特有的国粹。
那怎么办呢?——他们仍然在搜肠刮肚地想着……
“我有一个弟子……”一个老儒生踌躇再三说。他名叫范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释经大儒,
大家抬头望着他,因为好久没有人开口讲话了。
“我有一个学生,是个五六岁的女孩儿……”他说下去。不过,听说是个女弟子,有人就皱起了眉头……
这的确有点儿令人尴尬。孔老先生弟子三千余,贤者七十二,没听说有个女弟子!这老头儿竟偷偷地教着一个女学生!尽管“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后来明朝儒者说的话,可是,它的根是扎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咱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先生那时就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就是说,女子和小人是些很难相处的人,相处都难,更不用说教她学习了!
范老先生经历过多少事呀,这时竟也红了脸,可见这确实是件不光彩的事。不过,他仍然坚决地说下去。
他说,这女孩儿并不是他的正式学生。没有家长的委托,更没有磕头拜师。她是自己来的,来到就坐在学堂的后面,静静地听着。“我想,孔圣人给弟子讲课时,连周围的鸟雀、畜生都围拢过来,屏息敛声,认真恭听,而老夫子也没有把它们赶走,何况一个女孩儿?于是,我就留下了她?这有错么?”
大家沉默。他们都是坚定的儒家,对一些重大问题,是绝不随便说话的。
“……谁知这是一个奇异的女孩儿,她有过目成诵的本领,现在,她已经一字不错地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想,如果她在朝廷钦差到来之前,把‘四书、六经’完全背诵下来,把儒家经典完整地储藏在她的肚子里,岂不是绝妙的主意!”
在场的儒生们,惊喜得跳将起来,连连抚掌,赞道:“妙哉,妙哉!”
不过他们不是十分相信,立刻要求范扬老头儿把那女孩儿找来,亲眼见证了才会放下心来。
老儒生去了,不多一会儿,就领来了一个女孩儿,并向儒生们介绍,这女孩儿姓姜名早,是一位儒生的女儿,她自幼就爱读诗书,三岁没到,她就能够背诵百多首诗经了。
大家望着这女孩儿,她生得眉目俊逸,谈吐不凡,令人觉得真地当得秀外慧中,她也似乎特别胆大,见了这么多在当地有头有脸的先生,竟没有一点拘束的样子。
她从容地接受了对她的考查,一篇篇地背诵了《论语》等几部经典。
老儒生们对儒家经典都是下过功夫的,不用对照书简,就可知道她背诵得有无错谬疏漏。最后他们个个都心服口服地连声赞赏。
怀疑没有了,他们又对这女孩儿有了兴趣,一再地问她,是什么原因使她对儒家经典情有独钟的?这个问题却难住了她。她回头对范老头看着,意思是我怎么回答呢?老夫子鼓励她,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别为难!
女孩儿姜早说:“四书六经像饭食,不吃就饿,看着就馋;四书六经像歌儿,有时间就想唱,越唱越快活;四书六经像父母,见了就亲热,怎么也亲不够!”
女孩儿的回答把大家惊呆了,他们愣怔了好久。
“……真是绝妙的回答呀!……”
“……只有儒家的故乡钟秀所致,才会出现这样的人才!”
“可惜,她是个女人……”
可是,范老爷子等不得了,催促他们作出决定。
于是他们形成决议,责成范老夫子负责继续指导女孩儿姜早背诵其余经典。如果可能,也可以扩大到儒家其他诸子的重要论说。
范老爷子很有学识,但他不明白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过了限度就不行。比方,一只木盆,它只能盛两桶水,装上三桶,必然会漂溢出来。
半个月后,姜早又把《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陆续地填进肚子,好在除了《诗经》、《易经》之外,那些经典,字数并不甚多……
“怎么样?”范老师问她。
“还可以再填点什么东西进去……”姜早说。
于是,范老师又把他的一册几千字的《中庸新解》塞了进去。中国文人自古就有这样的脾性,把自己的的著作视若生命,危机时候,是绝不会忘记先己后人的。
“姜早,还有……空隙么?”
这时的姜早像个吹足气的橡胶娃娃,站不住,坐不下,只能躺在床上,浑身胀得难受。她摇摇头说:“老师,不行了,不行了,再也容不下一个字了!……”
可是,范老爷子忽地想起,儒家“六经”中,还有一“经”没有输入,那就是“乐经”。如果,他没把自己的著作硬塞进去,输上“乐经”还是很宽裕的。
以后的日子,女孩儿过得十分艰难。她几乎不能吃东西,喝点儿米汤还可以,如果塞一点儿食物,如指头大的一点儿面包,那就会从姜早嘴里流出一行字来,比方:“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好在姜早的父亲姜浩也是一位虔诚的儒者,他和老伴知道女儿肩负着极其重要而光荣的使命,正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
女儿不仅不能正常地吃喝,也不能对她的身体有丝毫的挤压。一次,姜早的母亲在为女儿整理床铺时,不小心用一只枕头把姜早搡了一下,姜早就立刻吐出了《大学》中的一些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不管人们怎样地胆战心惊、朝不虑夕,朝廷的钦差还是来到了曲阜。那些当地著名的大儒耆宿被黔首们一一指认出来。一共一百多人,包括范扬老先生。第二天,他们就被活活地坑杀了!这些人早就准备为儒家殉葬,死得十分从容。还有不少儒者拒不交出简书,被当场拖到街头杖死……
死了这么多人,钦差们的“工作”顺利多了。几天后,大街通衢堆起了山包一样的竹木简书和帛书。于是曲阜城被烟火包围起来。
钦差们怕有遗漏,又把所有的书房、学堂放火烧掉,谁知这引起了大火,几乎把曲阜城化为灰烬。
这时,一个贼眉鼠眼的人跑到钦差面前举报说。那些老儒们在钦差到来之前,想出了一个绝招,就是把儒家经典隐藏在学子的肚囊里……
“他们怎能把经典藏在学子们的肚囊里呢?”
举报人结结巴巴地说不清楚。
“这个人头脑不清,让他清醒些!”钦差命令。
于是那人被打了几十棍子,果然,那家伙说活流畅多了。他说:那些狡猾的老儒生,把经典分成若干段落,让十几个学生学透背熟,等钦差们走后,再让他们复述记录下来……
“是多大的孩子?”钦差吼道。
“大概十岁左右吧……”
举报者并没有说得准确。干这种事的人没几个是做得准确的。
钦差们气得嗷嗷叫……
曲阜大火时,黔首们跑到城外山岭、森林中避难。钦差下令搜索山林,专抓十岁左右的学童。他们的办法是抓住后,先让他们背诵经书,大字不识不能诵经的放过,只要能够背诵几段经书的就捆绑起来……
“女孩儿还查不查?”差役请示道。
“你是傻瓜么?孔孟圣贤的经书还能让女人玷污?”
毕竟是孔圣人的故乡,这里能够背诵一部、两部经书的学童比比皆是!
几天后,他们捉了几百学童,差役们把他们用麻绳连成串,一串串地拖到山沟里坑杀了!
事后,钦差们想起来这事儿来,还吓得额上汗水津津。“啊,如果让这么多学童漏网,半年,或者一年后,儒家经典必然会像野火春风……那时,朝廷追究起来,咱们的罪责大矣哉!……”于是他们想重赏那个贼眉鼠眼的举报者。可是寻找了几天,终无所获,事实是,那人早被人拖进山沟,乱棍打死了……
大火弥漫全城时,姜早一家只好随难民一起逃到山林中。父亲背着姜早,母亲提着一点行李。姜早经不住颠簸,一路上从嘴里冒出经书。这一次冒出的是《诗经》。在森林中安顿好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差不多丢没了!
姜早有点伤心,父亲安慰她说:“孩子,不要紧的,《诗经》也是老爹喜欢的经书,我也能够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日后我会给你补足的!”
奇怪的是,因为丢失了半部《诗经》,姜早能够吃一点饭食了。母亲说:“看样子,这孩子能够活下来!”
“当然,”老爹说,“孔孟圣贤的在天之灵会保佑咱们孩子的!”
这年冬天,夜深人静时,姜早开始一点点地把经书背诵出来,老爹一字不苟地记录在布帛上。那时,秦国大将蒙恬已经发明了毛笔,并传到了鲁地,用毛笔在布帛上写字比起用刀笔在竹木简条上刻字当然容易得多了。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始皇焚书坑儒的血雨腥风中,救出两千年来成为文人灵魂的儒学经典的竟是一个被圣人讥为“难养也”的小女孩儿!
第二年春上,坑杀学童的山坡上长出一片茂盛的青草,春风一吹,那些青草就诵起儒家的经书来,不过每株草诵读的经书篇目不一样,即使篇目一样,起止也不一样,听起来有点儿噪杂,不过,如能静心专注,还是清晰可诵的。
这事儿传开后,曲阜的一些读书人自觉地到山坡上默默守护,牧童们也赶着羊群远远地离开。
到了夏天,山坡上野花烂漫,万紫千红,据有心人观察,那些花瓣儿上,叶片上,常常有些小篆的字迹,人们意识到那是经书。如果采集到一句完整的经书,那就是宝贝,若果能够集成一段经书,那就是价值连城的至宝了……
20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