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后,上将军范蠡真的功成身退了吗?
都说勾践灭吴后,上将军范蠡功成身退,带着大美女西施泛舟太湖之上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2002年,无锡市意外发现了一百多座形制独特的古墓。没人会想到,这些古墓最后竟然会跟范蠡扯上关系。
这些墓葬大小不一,其中不乏一些贵族大墓。与中原地区墓葬不同的是,此处古墓全是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之地的土墩墓。
起初,考古人员认为这些墓葬属于吴国,因为这里距离吴国国都很近。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出土的器物体现出明显的越国文化特征。考古队员不得不承认,墓地其实属于越国。
可吴国和越国是死对头,如果墓地属于越国,这些越国的贵族为何会安葬在敌国的腹地呢?
在用碳十四对此处墓葬的随葬品进行测年后,考古人员又得到一个惊人的信息:这些墓葬的年代集中在公元前474年至公元前468年的6年间。
也就是说这批以瓷器为主的随葬器物很可能是在短时间内集中烧制埋葬于此的,难道这里的人是集体死亡的?这个结论让大家极为震惊。
那么公元前474年~468年附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查阅史书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勾践消灭吴国正好发生在公元前473年。难道这些人的集体死亡与吴越之间的这场战争有关?
无独有偶,考古人员还发现另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墓葬中既没有棺椁与墓主人的尸骨,也没有任何文字信息。
随着整个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丘承墩发掘的开始,一件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浮出了水面……
邱承墩规模很大,80米长、6米高,这对大墓林立的北方来说不算什么。不过在南方地区,除了位于浙江绍兴,勾践之父允常的印山王陵外,它就是最大的了,所以墓主人身份之尊贵可见一斑。
然而随着发掘的深入,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封土堆下3米处,出现一个57米长、6米宽的“中”字形墓坑。这不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典型的贵族墓葬形制吗?为何吴越葬俗的土堆下会埋藏着一个中原的墓坑?难道墓里埋藏的是中原人?
考古队员突然意识到,在勾践灭吴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两位位高权重的谋士——上将军范蠡和大夫文种,他们不都是楚国人吗?难道墓主会是他们当中的一位?
根据文献记载,在灭掉吴国后,上将军范蠡功成身退,但大夫文种自恃功高,不听从范蠡的劝告,后被勾践赐死。如此说来,大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文种了。
不过史书记载,文种之墓在今天的绍兴。那么是史书记错了,还是墓主另有其人?随着发掘的继续,一件神秘的器物破土而出。
在墓坑东测的泥土里,考古人员突然挖出一些破碎的器物残片。这些残片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很像章鱼的皮肤。
当考古人员耐心将其复原后,一个精美无比,隐约透着一丝诡异的空心球状物体呈现在人们眼前。仔细观察,这件器物的表面居然是居然8条缠绕盘旋在一起的蛇,蛇身点缀着红蓝相间的琉璃釉。在古代,琉璃可是比玉还要珍贵的。这件诡异的盘蛇玲珑球究竟用来做什么的呢?
关于它的功能众说纷纭,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此物与宗教相关。这时候,一些历史学者开始怀疑此墓的主人应该就是人们一直忽略了的范蠡。因为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范蠡是位道家学者。
有人会说,范蠡不是和西施一同归隐了吗,怎么可能吴国刚灭亡就死了?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明代文人的演绎,并不足信。
不过演绎不可信,《史记》总该比较靠谱了吧?《史记》中就记载说: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这段话是说,范蠡带着儿子坐船抵达齐国,隐姓埋名,在海边耕种,后来发家致富了。
莫非勾践得知范蠡要离开,怕他为别国效力,便派人将他秘密处死了,并散布他化身陶朱公的消息?
无独有偶,西汉初年的著名政论家贾谊在《新书》中也记载说: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大夫种系领谢室,渠如处车裂回泉。
这段话是说,在灭掉吴国之后,勾践将范蠡捆在石头上投进了五湖。
五湖就是紧邻此墓的太湖。难道范蠡不是人们常说的泛舟太湖,而是被勾践捆上石头沉入了太湖?
关于勾践的下场,贾谊在书中也有交代。在处死文种,逼死范蠡之后,勾践良心受到了谴责,最终在自责中死去。那么临死前,他会不会幡然悔悟,将沉湖而死范蠡安葬在太湖湖畔呢?
考古人员希望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能有所收获。然而直到发掘结束,大墓虽然出土了仿铜青瓷礼器、乐器以及精美玉器等1100余件随葬品,但关于墓主人身份的线索,考古人员没有丝毫发现。
范蠡究竟是功成身退了,还是被绑上石块沉入了湖底,或许将永远是一个密。而关于大墓主人的身份,则将是另一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