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5)
成都街巷系列(5)——布后街
布后街——顾名思义,位于布政使司署衙门后面,街名贵短,故用简称。
著名诗人流沙河曾经说过:随着城市发展,很多老街巷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关于老街巷的记忆永远存在于人们心中。老街巷的故事是成都人的一笔财富,是成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沙河先生建议,成都街道历史悠久,有些街道名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不宜随意改变街道的名称。
今天说的这条布后街,位于红星路的东侧。布后街左边第一家是民国后期公办志诚商业高级职业学校,培养中专财会人才。 其前身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徐子休创办的孔圣堂,招收学子,尊孔读经,以对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改为大成中学,课程仍然设有读经一科,校园内大成殿上供有孔子牌位,不时集合全校师生三跪九叩,煞是好看。
从东头干槐树街直走过来。街面上的二号大院曾是国民党元老、民革中央副主席熊克武的公馆——“息庐”。东侧是孙家花园,据资料记载:前清道光年间的进士、官居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姓孙名治(号琴泉),致仕后居住此间;儿子孙华热心公益教育,光绪间在大慈寺内兴办学堂;孙子名培吉, 字抱和,幼时在大慈寺内读书,后在锦江书院——四川大学前身——执教。直到上世纪50年代,熊、孙两家院子成为四川省文联所在地,院内还有假山、荷池、回廊、小径,百年铁甲松迎宾,二百年古楠浓荫覆蔽;小桃红娇嫩可爱,珠兰、白玉兰清韵有致;桃、李、杏、梨、苹果、石榴、枇杷硕果鲜美。如今这里也旧貌换新颜,尽是高楼大厦了。
布后街南面东头是布政使司衙门(八品)的照磨厅,民国时期改建为志诚学院,抗战胜利后改名志诚商业高等专门学校。新中国成立后,院系合并,校址归入成都三中。西侧为大成中学大成殿及操场,街面仅一后门。 上世纪七十年代,此处曾经开辟为成都第三中学校门。本世纪三中兼称艺术学校,校门也改向红星路一方了。
再往西去曾有一座“成都大戏院”,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川剧演员小桐凤(阳友鹤)演出《白蛇传》和《八宝公主》,唱、做、念、打功底坚实,高难度动作,令观众叫绝。新又新川剧班的石缘秀、李勇新、谢文新、邱福新等唱功特好,武功超群,颇受欢迎。后来改演京剧,著名演员有醉丽君、花想容、小虎宸、徐荣良、余小山等。 特别出名的是头牌老生刘荣升,每场观众都必然对他精彩出众的唱腔报以多次震耳欲聋的喝彩和掌声。布后街西口火炮铺楼上,悬挂连台本戏《济公传》的巨幅彩色海报,刘老板把装疯卖傻和嘻笑怒骂的济公演得惟妙惟肖,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当时上海霞光公司的舞台布景也领先蓉城戏苑,使人眼目一新,为剧院招徕各界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扩展城东北的天灯巷为红星街,以后向南继续拆开塘坎街、长巷子,穿通布后街、藩署街,辟为红星路,经打金街,出新南门,南北交通遂能畅行无阻。
布后街西段北侧有改建一楼一底的新式砖木结构建筑, 那是极负盛名的荣乐园餐馆烹制红烧熊掌、葱烧鹿筋、干烧鱼翅、酸辣海参、虫草鸭子、清汤鸽蛋燕菜等名菜,所用餐具都极为精美,食客们口碑甚好。抗日战争期间,英军坦克司令韩可、美军飞虎队长陈纳德及美英法驻成都领事馆的外交官,多次光顾荣乐园。当时消费者是达官贵人、富商豪绅,一般公教人员,也望门兴叹,不敢问津。荣乐园在南面梓潼桥街东头兼营的副业——稷雪面馆,因所售鳝鱼面、撕耳面、米粉及包子最受大众欢迎,而常常顾客盈门。特级厨师张松元、孔道生、曾国华等,都是蓝光鉴的徒弟。荣乐园的嫡传弟子和再传弟子,是成都市餐饮业最雄厚的技术队伍。
布后街东头与干槐树街相接,延续到惜字宫南街,不看街牌,几乎无法分清。1921年,加拿大教会于干槐树街北面建立协和女子师范幼稚园,1942年改名树基儿童学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名为“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本世纪扩充园址与省文联接壤。
成都不是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的城市,但她经得起你慢慢打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