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蔡小荪运用蒲黄的经验 --- 血虚夹瘀,通涩并用

导读:上海江湾蔡氏女科肇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传八世,历有二百余年,蜚声沪外,名闻遐迩。本文是七世传人蔡小荪临诊运用蒲黄治疗妇科诸种血证的经验,有其独到见解。(编辑/闫奇峰)

千虑一得话菖蒲——沪上名医蔡小荪运用蒲黄的经验

作者/周翠珍,指导/蔡小荪

沪上名医蔡小荪临诊运用蒲黄治疗妇科诸种血证,有其独到见解。吾有幸追随蔡师临床学习十余载,亲聆教诲,耳濡目染,深有体会。兹将蔡师经验作一简述,冀飨同道,启迪后学。

蒲黄,味甘、性平,甘缓不峻,性平无寒热之偏,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之功。《本经》:“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说明蒲黄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活血化瘀之效。宋代《大明本草》始有“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须炒用”的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亦有同样叙述。因此流传至今,一般认为蒲黄生用性滑,行血消肿;炒黑性涩,功专止血。

然蔡师尤推生蒲黄。他认为炭剂是治疗月经过多的常用之品,在炮制方面必须存性,若成焦炭,难免损耗药效。从临床实践来看,生蒲黄的止血作用胜于蒲黄炭。据动物实验报道证明,生蒲黄对不同动物的离体子宫平滑肌均有直接使其收缩或增强其紧张的作用,因此具有较强的化瘀止血功能。

蔡师临诊用药每喜精简。主张药量不必过大,既要避免杯水车薪,又不能药过病所。唯蒲黄一药,用量灵活多变。处方时少则用10克,多则可达60克。随症斟酌,常据病情轻重缓急而定,使其恰到好处。一般化瘀止痛,经量少而不畅者用10~12克;经量中或偏多而带有血块者用12~15克;量多如注,块下且大者用30~60克。他指出,蒲黄一物而能多用,除其独特功能之外,实赖医者在临床上善于掌握运用也。剂量轻重不同,则功效大殊。他说:“只有辨证正确,用量、配伍得当,庶可获得预期效果。”

血虚夹瘀,通涩并用

血虚兼有瘀血阻滞胞宫之证。蔡师喜选用生蒲黄与阿胶珠配伍,蒲黄用量一般在15~20克左右,阿胶10克烊冲。如临床常见产后恶露不绝一证。他认为,产后恶露排出较畅,一般2至3周即可净止。如排出过多,或逾期不止,色淡红质稀夹有小血块,为子宫复旧不全。生蒲黄除能缩宫止血,去瘀生新,促使瘀血排出外并能止血定痛,对宫缩不良、腹痛阵阵的瘀血性恶露不绝等,有良好治疗作用。阿胶,甘平,入肺、肝、肾三经,具有补血止血之功效,对一切失血之症,均有效。阿胶据现代医学药理分析,有加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长的作用。阿胶与生蒲黄相配,使止血而不留瘀,补血而不滋腻,寓涩于养,动静结合,配伍巧妙,瘀去宫宁,血自归经。临床运用,每能应手取效。

如治一位新产妇女,199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产后35天恶露未净,日前始下血量增多,色淡红,有小血块,小腹阵痛,头晕乏力,腰背酸楚,面色少华。血色素70g/L。脉细,苔薄腻质淡,边有齿印。证属气血两亏,瘀阻胞宫。治拟补血止血,祛瘀生新。处方:生蒲黄20克、阿胶珠10克(烊冲)、炒潞党12克、炒当归10克、仙鹤草10克、益母草12克、川断肉10克、桑寄生12克,2剂。药后腹痛消失,下块较多,恶露显减未止,继服2剂净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