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夷坚志异人传》相信会是个不错的单行本。《夷坚志》所记载的这些异人千奇百怪,让我们对宋代社会有了一种很异样的感受,人们似乎可以存在于一个相当大的空间,不论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原文】
楚州又有陈道人者,其父仕至员外郎,当任子,陈年二十多读书,不肯受荫。忽若发狂,弃家,颠痴不可拘束,遂乞丐道塗。经数年,日夕卧于堰岸牛泥中。或识其家世,捐金施之,一饱竟,即与人。当寒雪永夜,鼻息鸣雷,人虽异之,而莫能知之也。又数年,稍泄其机,顶顖常有气腾上,或问之,曰:“勿问,但以未炊烝餬置吾顶,少顷,则通熟可食。”验之而信。已而不复泥中卧,往来自如。建宁刘思恭旧见之。淳熙间再见,则在他所,扣其说,曰:“吾为丹所恼,不居泥淖,是身殆无所容。”又扣为何丹,不答而走。
【白话语音文字版】
楚州(江苏淮安)还有个陈道人,他父亲的官职达到了员外郎,按条件,孩子可享受荫补(儿子得官,即“任子”),陈道人二十多岁的时候还在读书,打算走功名路,他不肯接受荫补。但是有一天,他忽然像是发狂了,弃家出走,人的状态变得颠痴,完全不可拘束了,这样一来,人就成了乞丐,整天在路上乞讨。过了几年这样的日子,他日夜都躺卧在堰岸(大坝岸边)边牛踩出的泥沼里。有人知道他的家世,捐钱给他,他拿了钱,饱餐一顿后,就把剩下的钱给人了。赶上冬天寒冷下雪的长夜,他躺在泥里鼾声如雷,人们虽然觉得这情况很怪异,但不知是怎么回事。又过了好几年,他稍微透露了些他的“异能力”,他头顶心经常有气腾腾上涌,有人问是怎么回事,他答道:“不要问,你只用把还没做熟的烝餬(某种面食)放在我头顶,过一会儿熟透了,就可以吃了。”人们一检验确实如此。后来他就不在泥地里躺着了,四处行动,一切正常。建宁(福建三明县名)人刘思恭以前就见过他,等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再见到他时,并不是在楚州。问他之前为何有那种异行?陈道人回答说:“我是被丹药所恼害,不住在泥沼中,我这身体就不知怎么待着才舒服。”刘思恭又问是什么样的丹药,陈道人没回答就走了。【祥宏点评】:这故事是紧接着《楚州方夫子》讲的,所以它说楚州还有一位异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陈道人;员外郎,宋代三省六部下属都有各司,各司主官称为郎中,副职就是员外郎,简称员外;任子,指官职比较高的父亲或兄长可以使家中子弟不经科考得到官职,这是宋代官员获得官职的一个途径,也称“荫yìn补”;按故事描述,陈道人年轻时一切正常,甚至不屑于“荫补”,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功名,因为通过“荫补”得到的官职通常较低;堰岸,指水坝岸边,说到楚州,多说两句:吴王夫差首开邗沟运河,这是中国漕运史上最著名的第一条运河,终点就是楚州,邗沟是南北走向,淮河是东西走向,两河相交于楚州,所以这个“堰”指的就是隔开运河与淮河的水坝,《夷坚志》多次讲到的“北神堰”(现在依然是淮安的地名)正是这种“堰”的代表。这也证明了《夷坚志》的地理真实性;寒夜大雪天,一个人躺在泥沼中鼾声如雷,这个景象当然令人惊异,说明这陈道人不一般;道家人士所说的“丹”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外丹,一个是内丹。外丹指经过一系列的方法炼出的丹药。内丹指的是修行人把身体当做鼎炉,以人的精气神为材料炼出“丹”,这就是内丹。从陈道人描述来看,他有可能是被内丹所恼,也许自己炼内丹时在方法上有问题,所以说不得不躺在泥里,否则身体受不了;茅山的刘蓑衣和楚州的方夫子都是《夷坚志》讲过的异人。(待续……)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3-《夷坚志》所涉猎的地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