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多动症!开学后“坐不住”的孩子多起来了,大半是这种病

开学后,到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来看“坐不住”的患儿多起来了。副主任医师闻芳的诊室每天接诊近40位患儿,其中一大半儿最终都确诊为一种名为“孤独谱系障碍”的疾病。

“大夫,老师要求我们带孩子来排查多动症。”刚刚上学一周的一年级新生林林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闻芳的诊室。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嘟嘟囔囔,自言自语重复动画片的台词。有时候上着课,就离开座位在教室后头“溜达”,一会儿开柜门,一会儿摸同学书包。起初,老师将林林对课堂纪律的无视当作新入学的不适应。可当老师试图纠正林林的行为,他不但视若无睹,而且大发脾气,发出令人不适的大声尖叫。

林林是多动症吗?凭经验,闻芳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她给患儿进行了语言、社交、情绪等一系列的测试评估,最终林林确诊为孤独谱系障碍。闻芳解释,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核心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和狭窄、刻板与重复的兴趣行为。

闻芳介绍,每年9月,也就是小学新生入学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精神科接诊的孤独谱系障碍患儿非常多,占就诊患儿数量过半;开学过后两三个月,因为多动或注意力问题来就诊的孩子才多起来。“许多家长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但其实孤独谱系障碍的症状要比多动症明显和异常许多。这也是这部分患儿在开学后最早被发现和就诊的原因。”闻芳说,多动症患儿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核心症状,早期表现不明显,课堂上跟老师有互动。而孤独谱系障碍的患儿则不具备应有的规则意识,情绪失控,甚至适应不了正常的学校生活。

那么,为什么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的异常,在学前没有被家长注意到呢?闻芳解释,这是由于许多患儿未必在每个方面都有明显缺损,如不一定有刻板行为,够不上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有些高功能的谱系障碍患儿可以与家长沟通互动,也能适应幼儿园的宽松管理。而在更强调规则,人际关系相对更复杂的小学校园里,病症就掩盖不住了。

闻芳提醒,如果孩子入学后的“我行我素”导致家长教育引导困难,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不能建立正常的同龄社会交往,就可能存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问题。有些家长不了解或不愿承认这种疾病,导致孩子病情耽误,这是非常遗憾的。“目前对孤独谱系问题的干预还很有限,以教育训练为主,公认的干预黄金期为2到6岁,所以该疾病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