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普及化阶段中医药精英教育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780号建议的答复”中强调“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精英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未来医学教育发展路向,如何准确理解普及化阶段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事关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成效。

深刻认识普及化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属性。国际上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核心指标,分为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大众化阶段(15~50%)和普及化阶段(50%以上)三个阶段,而我国2020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已迈入普及化阶段,但为何仍将中医药高等教育视为精英教育而非普及化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为人类健康福祉服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渊博的学识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医药高校招生少、培养周期长、办学成本高,社会对中医药学子寄予较高期望值,这些均为精英教育属性;从经济发展来看,人才特别是高端精英人才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医疗状况对维护公民健康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医药高等教育既要为人民提供健康福祉,也要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遵从精英教育的规律,办好中医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强调精英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须从经费、生源、改革和思政四个方面着手。经费保障是前提,坚持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在仪器设备、校舍面积、实验实习场所等方面,凸显政府的财政投入主导作用,多措并举扩充办学资源。生源质量是关键,此次教育部“答复”中明确提出严把医学人才“入口关”,要稳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常态化推进中医药院校到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利用中国医师节正面宣传中医药行业形象,吸引更多优质生源选择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是动力,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晰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长学制、强化医教协同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思政工作是保障,精英型人才具有利他性、创造性和引领性,要协同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坚持以德领才、德在才先,培养能够担负起时代重任的精英,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建设高素质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为精英教育提供关键支撑。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高质量师资是办好精英教育的第一资源,中医药院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办好中医药精英教育的首位,构建集引进、培养、评价与服务于一体的教师管理机制。要把师德师风放在首位,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职业信仰。要做好教师培养和评价,在落实教育部“破五唯”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激发教师工作潜力。要积极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学习生活,不断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着力营造潜心工作、倾心学习、舒心生活的良好氛围。(刘波)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