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入流”大学生的足印与心音 ——评2014级学生刘博新书《雏语集》
刘博——一个身材颀长、皮肤微黑、眼睛可以笑成一条缝的大男孩。他自己还有一篇文章就叫《小眼看世界》,以“小眼”入文题,这虽半是调侃,也大体是事实。刘博是中文专业2014级的在校生,暑假中的某天,他拿来一本自己刚出版的书让我来看。阅后,顿时让我对他另眼相看。通读其书,不仅令人可感受到他出色的写作水平,也能感受到他丰富而朝气蓬勃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我们这个非“入流”大学而生活和学习的精神与品格。
近些年来,常发现有学生连通顺的话都写不出来,连《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名著的作者也会弄混,不免常常感慨今日大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滑坡;而刘博的新作摆在面前,无疑使我眼前一亮,心内一阵。这本新书最初名叫《怪力先生文集》,取《论语》“不谈怪力乱神”之语而用;现据我的意见改为《雏语集》。此书不是经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而是他自费找人印制的。虽说自印,而书从里到外,与正规出版的书籍并无二致。此书是作者进入大学之后的作品自选集,共分《小说篇》《随想录》《政论篇》三部分,总计15万字左右,有小说、诗歌、短剧、随笔等不同文体。全书各篇语言通顺、表意清楚、抒情自然生动;有些记事写人的篇章,也能叙述有序、笔墨简洁传神,具有较好的艺术效果。如《村里的腌菜》《收获》《那时候》《寄给远方的你》《修路》《残叶》等篇,应为具有较高水平的佳品。
这部文集是作者近期一段段生活场景的汇聚,也是他在大学这个特殊的人生成长阶段,所产生出的种种思考、困惑和情感变化。内中有他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有他对爱情的理解和体认,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还有着他对曾经走过岁月的追思,有着他对家乡和亲人们的思念与眷恋;还有着他刚刚接触和认识外面社会时,所产生的新奇、困惑,甚至不满;也有着刚刚触涉人生所感受到的沉重、责任与担当。
作者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农村的生活场景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不少好作品也出自这里,他放于书前的几篇小说主要是写农村的。作品里写到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写到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生活艰难、还写到城镇化给旧乡村所带来的复杂变化,还写到了旧日自己所做的一些荒诞事情和父母对他的疼爱与关切。写到这样的方面,作者的视角是深入的,感情是极为热灼而真挚的。
作者在作品中并不回避与掩饰他作为农村孩子的身份,这样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状况首先给他带来了较大的心里压力与失衡,并产生他心理上的自卑与困惑。如在《一个人的路》中,当那个农村的大男生被女生追问“没有楼住哪儿”时,其心内的痛处应是很深的。另一篇《一个人的夜》中的主人公借酒买醉消愁,部分也有作者的影子在。
但作者并未由此而消沉或自弃,而是更多地激发起他的自尊、自立与自强,进而形成他强烈的正义感和进取意识,以及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如他在《随想》一文中说:“是的,我一直强调是农村,在我家村边上,有几处厂子,我家的生计被那几处厂子操控着,只要那几处厂子有一点闪失,我家的经济收入就没有了。”“当然,也有很多是农村的,但是农村和农村不一样,有的地方的农村是一幢幢小楼,有的地方是一排排土房,而我家却是后者,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更不是现在的拆迁户,我什么都没有,我有的是一颗炙热的心,我能拼。”受如此意识和精神的撑支,作者可以鄙弃依靠“钱的厚度”来践踏她人青春的老板,可以为自己一次性连打72小时的工而大感自豪。
打工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本来是在上学之余且是为辅助上学而做的活动;但作者笔下的“我”却使之成为主业,不仅工作的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常常要工作到凌晨1、2点,在假期甚至还出现了72小时连续的现象。如此疯狂地工作,是其对自身农民出身的一种挣脱,是欲报答父母并解救他们走出贫困窘境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书中的“我”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的一种主要方式。
但尽管如此,他的打工也并不是对学业的完全放弃,也非全部沦陷在为金钱而旋转的体力榨取之中,他在疲惫奔波的同时还在思考着属于他自己的问题。他说自己是:“白天上课,晚上上班,凌晨写作。”在《小小一隅》中:又写道“晚上夜班回来,总想写些什么,这是夜班想好的。我自己一个人的夜班,总是那狭小的一隅,不到6平米的地方,那就是我工作之地,拿着水龙头,冲洗着一个又一个的大盘子,身体是活动的,脑袋是活动的。脑袋动,便知自己是活物,也是这时候,素材总会在大脑中产生!”
关于打工,作者曾回忆说:“暑假,能够最频繁见到我的地方就是104国道,因为那里处于采育出口下高速的阶段,并且,从104也可以直达北京,好多北京人来廊坊买楼,如果拉到客户,104国道的出货量是相当大的。那个时候,夏天,脑袋上顶着太阳,后背上的汗把衣服浸透,这也很正常,30多度高温下的生活,使我如此的疲惫。”读到这段文字,真有心疼得欲落泪的感觉,在无数的象他一样的孩子都在开着空调还嚷热的房间里享福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要在烈日下散发着传单,忍受着暴晒。哪怕是他的脸确曾经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白,常在这样的日头下被晒,能不变黑吗?但是,作者并不为此而痛苦叫屈,反而对人生有着很积极的认识,他接下去说:“是啊,人这一生,不就是这样度过的吗?风风雨雨,风吹日晒,这不就是一种拼搏的人生吗?”他反问自己:“我想问,凭什么在该努力的年纪,而你还在沉睡,你有什么资格去玩,去挥霍,浪费时间。所以,该拼搏的人生就得去拼搏,不枉入人世走一遭,该奋斗的时候就奋斗,不枉人生走一回。”
在如此的艰难与奔波中,作者始终没有泯灭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且一直存活着很强的正义感与责任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以为:“一个人,尤其男人,不管是否有能力,首先要有的是一种担当,要有梦想”。在《谈读书》一文中,作者总结出三条人生智慧,分别为:勤奋养运气、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均超越于一个窘促学生的认识层面。面对家乡的落后与发展的缓慢,他甚至想回去担任村支书与大家一起来改变;面对城市的雾霾与农村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他也表现得忧心忡忡;为了帮助贫困山村的孩子,他还主动收集衣物并为他们打包寄去。面对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下滑的现实,作者还写出《文明落后下的悲哀与反思》一文,大胆提出自己的认识和隐忧。
写了上面很多,绝非仅想说明作者的文学的水平有多高、思想认识能力有多强;同时是更想说明,如果他能有更好的条件去学习,不是为挣钱而熬夜到凌晨1、2点、甚至连续工作72个小时,或者去站路叫卖;而是把这样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思考、写作上,应该肯定会比目前的状态强?对学生的打工,我绝不想鼓励,但也不愿去多指责什么。只希望社会能再多些公平,再给学生们减少些来自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能把精力更多用于自我健康的成长上;当然,同时也希望年轻的学生们能增加自己的定力,不为眼前的种种小利所动,珍惜大好时光,多读书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只有不收获今天,才能成功把握明天。
将来不知道作者是否能以文学为职业,但希望他能永远葆有文学的情怀,永远不失诗与远方;不知道将来他是否会变得富有,但希望他永远保持如现在一般的拼搏与进取意识,保持着那种责任和担当。只要如此,我坚信他这个从非“一流”大学走出去的学生,一定能够取得赶超一流的业绩!
真挚希望刘博能以文学为翅膀,在人生的道路上飞翔得更高、更远!
京畿学堂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转发
来稿请投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