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北二路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我和北二路

文丨王徐洲    编辑丨文姐

北二路就要通车了,真是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我现在住的地方距离北二路很近。北二路扩建工程已经好几年了。今年下半年路面施工开始后,进度明显加快,好像就是一场会战,施工机械密密麻麻的,成了一条钢铁的洪流。日夜不停。就是瞬间,连接西三路的这一段主路已经完工。北二路变成了一条八车道的宽阔通衢。站在路面上好像站在一个很大的广场中间,顿觉心胸开阔。正在修筑中的辅路和绿化带好像比主路还要宽阔。顺着路面向东西两个方向看过去,远处的建筑物就像建在地平线上。北二路成了大家打卡的好地方。北二路大变样了。
我在西营村出生长大,对北二路有着深深的感情。北二路在我的梦中,在我的脚下。在北二路的陪伴下,我从少年走到了青年,走到了中年,走到了老年。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北二路啊,之于我就是一首歌,是一串串故事,是流淌着岁月的河流。
第一次踏上北二路的时候,还不知道这条路叫什么名字,很可能也确实没有名字。有了八分场以后我们就叫它“上八分场的路”。那时没有北一路,没有南一路,没有南二路。更没有西一路西二路等。这么说吧,那个时候的基地就是现在胜利广场附近的一片砖瓦平房。除去公路的路面没有一点硬化的地方,就是胜利广场也是一片不长草的平平的盐碱地。和北二路作伴的只有一条南北向的东辛公路,就是现在的西四路。作为我们东营公路家族的成员,北二路绝对称得上是元老。
元老当初年少时,也是我少年的时候。我在上小学。上小学也要经常下地干活。我们村有一片地就在北二路和西四路交汇的东南角。上这片地里干活,就路过北二路。在北二路上行走最多的还不是种地。是去现在石油大学附近或是石油大学里面拾草和捡煤核。
拾草就是捡做饭用的柴火。拾草一般分三个时段。在秋末的时候去拔蒿子,用小车退回来晒干储存。再就是冬初和春天用大铁筢拉草。从我们村出来到现在粮站这个地方上北二路,一直往东走到石油大学附近下公路,就是拾草的地方了。这里都是荒地,没有庄稼,遍地荒草。
拾草是一个很辛苦的活。拔草要弯腰弓背,拉大耙同样弯腰弓背,拉着大耙在满是荒草的地里不停地走,等耙上的草满了,把草退下来,再继续拉。不论秋末还是冬季的天寒地冻,只要干起来就是汗流浃背。中午就在地里吃一个带来的饼子。没有水就是干吃。
这还不是最辛苦的。拾草最多的汗水是撒在北二路上。一小推车通常装四到八捆草,约3百斤左右。在地里装好车往公路上推的这一段是最辛苦的。上了北二路也不轻松。特别是有风的时候。.秋末冬初拾的都是干草。体积很大,特别招风。遇到顶风更是寸步难行。顶风推车,就是冬天也要脱去棉袄和棉裤,这样还是满身是汗。其辛苦程度,现在回忆简直不敢想象。那时的北二路尽管已经是柏油路了,但路面坑坑洼洼。推车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每一步都洒满了汗水。在北二路上我对生活的艰难有了更深的认知。
踏上北二路去油田驻地捡煤渣相对比较轻松。我们大都是到石油大学和电测站去捡。那个时候天然气还没有输到宿舍,冬天取暖是靠每个宿舍的煤炉子。所以,煤渣只有冬天才有。煤渣都是倒到宿舍的门前。捡煤渣大多用一个大篮子。那个时候教室和宿舍一样,也是平房。门前也有煤渣。这样我们就经常捡到石油大学的教室前。对了,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什么单位都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也没有标明单位名称的牌子。不论大学还是其他单位都是荒野上一排排房子。
我对大学生很崇拜。因为石油队在我家住的时候有不少大学生,都文质彬彬,很受大家的尊敬。他们什么都懂。你想象到的事情他都知道。所以就很想看看大学生是学什么的。我经常趴到教室的窗子前面看。有一次看到一个老师,在教下面的大学生分数加减法。那时我上六年级,这些早就学过了。我当时就想,这就是大学生啊。这样的大学生我也可以当。在我们拾煤渣的几个伙伴回家,走在北二路上也经常讨论这个事。从没有讨论明白。为这事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我的结论是,也许他们学的分数加减法有我不知道的更深的学问。就像过去的算命先生对一个字也能念叨半天一样。直到我在垦利一中上高中时,偶然在一个老师那里知道。那个石油大学的老师讲的和我学习的很可能是一样的东西。那些大学生很多也和我一样是小学水平,因为他们都是工农兵大学生,是没有经过考试直接从生产一线抽上来的。
我参加工作后,和北二路有了更深的接触。我的工种是开特种车,是专门给井队搬家的。上世纪70年代初期,莱州湾是石油会战的一个很重要的战场。去莱州湾作业,主要道路就是北二路。那时候连接北二路的硬化路面已经能延伸到莱州湾主要会战区块。从我们单位出来,还有几条路连接北二路,但我更愿意从粮站这个地方上北二路。
我第一次开车走上北二路。那是一个冬天。从运输处出来先要慢慢行走,因为要先热车。一般上了北二路温度就上来了。就可以全速前进。驾车行驶在北二路,看到路两旁自己过去捡煤核和推车经过的地方,想着自己曾在这个路面上洒下的汗水,当年顶风推车望不到头的路,现在一轰油门,转眼就过来了。感觉自己和车在路面上像飞起来一样。那种自豪和满足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
当时的莱州湾会战如火如荼。井架像森林一样。作为搬家队,我们中队也全力投入到这火热的会战中。最艰苦的工作在夏天雨季。平平坦坦的莱州湾,一下雨就变成了望不到边的水泊。我们的车下公路就陷在泥水里,车基本上就变成了爬犁,得用拖拉机拖。为了抢时间,连轴转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连轴转就是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休息。
在莱州湾的泥水里滚爬。最盼着把活干完,爬上硬化路面。驶上北二路。驾车到了北二路就像到了家一样。特别是非常疲惫的时候,对北二路有着难以形容的亲切感。
那个时候的口号是革命加拼命。不太讲究安全。夏天高温再加作业时间太长,时常有极度疲劳的情况。一天特别热,连续干了一天一夜。快天亮的时候终于把活干完了,我一个开日本吊车的同事,千难万难把车拖到了公路上。剩下的应该是轻轻松松地开车回宿舍。可一上北二路就一头扎到了公路旁边的沟里,把他从驾驶室里拉出来,胳膊骨折了。在医院他说,我也不知道,好好的车就进到沟里去了。医生听完后对他说,你这是因为天热,工作时间又长,上了公路,心情一放松,休克了。
我也碰到类似的事情,那是干完活回停车场,感觉前面的车向我的车倒过来,直接把我的车撞了一个大坑。实际上是我的车向前溜了,自己迷迷糊糊得不知道。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不是轻轻松松唱出来的。我们油田能发展到今天,我们东营能有今天的繁盛很不容易。对这些,北二路是一个见证者。
东营市发展了。公路一条条的建设起来。东西向的就有黄河路,南一路,南二路,北一路,还有几条以城市命名的,像济南路,淄博路等。原来是唯一或者是主要东西向通道的北二路,不再在舞台的中央,渐渐地从主角变成了配角。人们再不青睐这个元老。就连石油大学的大门也从北二路改在了北一路。走在北二路上就像走进了郊外的公路。路两旁很少高楼,更多的是没有开发,长满芦苇的田野。
北二路并没有沉寂很长时间,先是路面进行了扩展,接着又从西四路向西延伸,一直过黄河通到了利津。新世纪东营市的发展更加迅猛,先是西面的利津县城日渐繁华,接着东面建起了世博园更有金河银湖,东城区也在向北二路两旁扩展。北二路又成了香饽饽,成了连接利津城区和东西城还有金河银湖片区最便捷的通道。北二路的扩展是必然的。
北二路工程,三四年前就开始行动了。对路两旁的建筑进行了拆迁。拆迁完成了,好像又沉寂了。北二路在等待着。我也在焦急地等待着。我真怕北二路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但北二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去年它突然在沉寂中醒过来了,并且一下子就气贯长虹,进度异常迅速。现在马上就要通车了。
最早建设,为油田和东营做出巨大贡献的北二路,以更加靓丽,更加雄浑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北二路上,东营人一定会奏响更加嘹亮的进军号,迈出更加雄壮的前进步伐。

作者简介:王徐洲,1952年出生。退休前为胜动集团职工,高级政工师。曾担任分厂厂长和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吃 食 堂

那一个难忘的夜晚

碱滩上,那一双双深深的脚印

我的《山楂树》

东微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征稿要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