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港湾|“新北京 新京味”征文选登|王彦|与古塔书香为邻

与古塔

书香为邻

翻看元杂剧《张生煮海》,没想到第一折便生出些亲切之感——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与龙女的侍女梅香打趣:“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这末一句提到的“羊市”,就是我们单位所在的羊肉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而“羊市角头”的那个“砖塔胡同”便是俺们的近邻了。别看砖塔胡同遍布修鞋铺、杂货店、小旅馆,一副稀松平常的模样,可人不可貌相啊,咱这“邻居”其实来头不小,它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全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而且,咱这邻居还是位老寿星,人家元朝时就“诞生”了,算起来可是七百多岁的高龄了。更了不起的是,人家还是有名有姓有案可查的“大户”。据说,胡同之称始于大都,当时曾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砖塔胡同有文字记载。而且从元明清、民国一直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也一直都不曾改名,这在北京是个孤例。用专家的话说,这就是咱北京胡同的“根”。午休时和同事遛弯,每每经过这里,近来突然发现,胡同东口的砖塔小院开门了,大门右侧的砖墙上挂一蓝底金字牌匾,上书淳一题写的四个大字:“正阳书局”,左边又是六个小字:“北京砖读空间”。仔细一想,这一日正是世界读书日。

前阵子,砖塔小院一直在修。院内的八角九重檐青砖古塔亦非等闲,它是金元之际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也是砖塔胡同得名之由。关于万松老人的传说很多,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内·万松老人塔》中有详尽记载。万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少年时在河北的净土寺出家,后来云游四方,传承佛法。此后又重返净土寺,建了万松轩,自称“万松野老”,后人敬称其为“万松老人”。据说,万松老人讲经说法十分透彻,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来到燕京时,就得到了金章宗的极大赞赏。元朝定都北京时,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听他讲法说道,学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博学多识的丞相耶律楚材也慕名前往,在万松老人门下参学研习,深受其教。老人圆寂后,为了纪念他,后人修建了这座青砖葬骨塔。此后,这座砖塔遭遇了寒风中的无人问津,经历了倚塔建屋的市井喧嚣,也曾一度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但不管岁月带来的是和暖阳光,还是凛冽风雨,它都屹然挺立在胡同巷口,默默承受着一切过往,为天下,为苍生,像极了那位身在空门、胸怀众生的老人。于是,这座砖塔,又成了北京人心中的一座精神灯塔,不管它的容颜是否改变,那深入人心的光芒,一直璀璨着。

虽猜到古塔有朝一日定会修缮一新,但没想到如今的古塔竟与“读书”有了交集。这名字也取得巧——“北京砖读空间”,既有古塔悠远的历史文化为底,又以谐音带出“专心读书”之意,而且坐落于繁华的商业街,闹中取静,让人多了一分于喧嚣中邂逅文化的喜悦。

跨进小院的门槛,又是一番惊喜,它不同于一般的现代书店,没有冷冰冰的量贩式售卖,而是古香古色的庭院幽静。院内种了些许花草,搭了阳光棚,随处散落着桌椅条凳,无事可静坐,闲情且读书。塔的两侧各是一溜儿房间,被划分为图书馆、博物馆、京味书房等几个区域,房间不大,却也别致。这里的老板伙计也别有情趣,或长袍,或对襟褂子,或手执一卷书,或指间一盏茶,不知怎么,眼前突然浮现出鲁迅先生的身影。翻书一看,嘿,这砖塔胡同还真和鲁迅有些瓜葛。1923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虽只住了九月有余,却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肥皂》以及《中国小说史略》等名作。问老板哪里是鲁迅故居。他指点说,沿着胡同往里走,在一个拐角处,门牌号为84的地方就是。同时,不免长叹一声,经过多年的变迁,那个小院已经不是当年模样了。

除了鲁迅先生,因《啼笑姻缘》、《金粉世家》名噪一时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也在砖塔胡同居住过,京味作家老舍在任西北城高等小学国民学校校务主任时,也常到这里,还以砖塔胡同为环境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离婚》。再往前追溯,砖塔胡同还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元代大戏剧家和名角们常在此聚会演出;清代著名女词人顾太清也曾搬来这里居住,她是续写《红楼梦》的第一人……经历了这番时空穿越,更爱这方不算大却足够幽的“空间”了,仿佛透过一卷卷书、一行行文字,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岁月,走进了文学大师们满载传奇的一生。

和老板闲聊起来,他说这里的书主要是三类,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架上林林总总有万余种,另有库存书近4万册,有学术专著,风俗趣事,也有老照片,古地图。随手翻开《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透过百余幅珍贵的老照片,一个消失了半个世纪的老北京仿佛又回来了;而《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则以我国历代都城演进为背景,讲述了北京产生、变迁和规划建设的故事。

对于架子上的藏书,老板格外珍视,他一边擦拭一边说,“这些书是给多少钱都不卖的,就免费给人看。”让爱书的人,在古老的砖塔、悠久的胡同中细细品味北京、领略文化,这让正阳书局又多了一层韵味,也更添了一段欢喜。而将“北京砖读空间”倒过来念,又会忍不住会心一笑,这不正是“空间专读北京”嘛。如果喜欢这儿的书,想要拿回家慢慢看,还可办上一张仿古线装善本的借阅证。

古塔换新颜,院内驻书香。和这样的好人家为邻,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那还有啥好犹豫的,定要常来常往,才不枉邻居的一番美意。

王彦

供职于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成员,中国土地学会土地文化分会副主任

多篇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文艺报》《散文百家》等刊物。

点击下方 延伸阅

文学港湾|李培禹|老街坊

文学港湾|陈新增|屁帘儿风筝 飞上天

文学港湾|陈先义|家住钓鱼台

文学港湾|刘宏|北京盛开一朵体育之花

文学港湾|沈俊峰|秋深银杏黄

    每周一书

写给岁月的情书

剑钧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京东、当当网有售

 文学港湾公众号

wxgwgzh

长按 二维码识别,关注《文学港湾》

刊发精美原创文字,打造移动阅读品牌

欢迎   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