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系列11丨怀柔诸侯 积久生弊
△通通封赏
虽说安定大汉天下的关键人物是周勃,但吕氏之亡,宗亲诸王也是功不可没。彼时的那些刘氏诸侯王,有些仍是高祖刘邦所立,也算是因功晋爵,还有一些是从老诸侯王手中沿袭下来的。
刘恒既“不劳而获”,那么“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态度自然要表现得更为真诚些。
在赏赐功臣之后,就轮到了刘姓宗亲:
吕后在时,老齐王刘肥为保命被迫分割了齐国的城阳、济南、琅琊三郡给吕氏族人。因此刘恒上任后第一时间就将这些土地送还给了在平定诸吕中起到带头作用的齐王刘襄。
琅琊王刘泽在促成刘恒登基一事上也算有功劳,但是他曾经的封国就是吕后从刘襄那儿抢来的,故刘恒将他改封为燕王。
被吕后害死的赵王刘友,其长子刘遂仍被封为赵王,刘遂之弟刘强分走赵国的河间郡,为河间王。
不久之后齐王刘襄去世,尽管知道其弟刘章和刘兴居原本打算推举刘襄做皇帝,但刘恒依旧分封二人为城阳王和济北王,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封地并没有另谋他处,而是从齐国原有国土中划分出来的。更有意思的是,在新任齐王即刘襄之子刘则去世后,刘恒更是将齐国划分成了七个王国,全部封给了老齐王的儿子们,这倒是有些“推恩令”的意思了。
总之,曾经被吕后亏待过的、对迎立刘恒有点功劳的,刘恒一律都给了封赏,一块块土地分割出去,新帝刘恒的表现着实大方,而这“大方”的背后,也有刘恒对于宗亲的“以柔克刚”。
自从登基以来,刘恒对于功臣和宗亲的态度都以安抚居多,毕竟采取强硬手段的前提是你需要有属于自己坚实的根基,这跟今天我们在有脾气之前一定要有真本事是一个道理。奈何这些都是刘恒目前所欠缺的,虽然他一直在扶持,但依旧不够。
此前吕后诛杀刘姓诸侯王,虽然根本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她看到了刘氏子弟的日益膨胀也是原因之一。而没想到刘恒一系列的“怀柔”政策,眼看着就要将这一切打回原型……
刘恒初登帝位时,这样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持续若干年后,刘恒对刘氏宗室的态度仍然没有变,甚至显得更加纵容了些,尤其是对吴王刘濞和淮南王刘长。
其实,原本因为太子刘启失手错杀了刘濞之子刘贤,刘恒尚且心有愧疚,但刘濞却以此为由失了君臣之礼,更是称病不朝,刘恒便降罪于吴国的使者,来警醒刘濞。可没想到刘濞非但没有反省,更有了谋反之意。而此时的刘恒依然没能下决心除掉这个隐患,而是一再地纵容,不但赐予刘濞倚几与手杖,还允许他至死不来朝见,任由他自生自灭。
而淮南王刘长,是刘恒唯一在世的亲兄弟。刘长自视与刘恒关系最亲,一向骄横顽劣,违法乱纪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面对刘恒,刘长常呼以“兄长”,为了泄愤更是私下诛杀吕后曾经的宠臣审食其,汉文帝念及他坎坷的身世,对他也是多有纵容,从不治罪,在不知不觉间便助长了刘长的蛮横霸道。可又能如何呢?毕竟是这世上唯一的手足啊!
对于剩余的诸侯王,刘恒秉承了汉初的“无为而治”,没有任何扼制他们的举措。经历了吕后执政时的阴暗期,汉文帝刘恒掌权后,刘氏宗室的日子倒是无比滋润。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刘恒一样以挥舞“和平”的旗帜为己任。
济北王刘兴居尽管接受了刘恒的好意,但他却对于刘襄未能称帝依旧耿耿于怀。在刘恒登基的第四年,趁着匈奴大举入侵,刘兴居亦起兵造反了,最终兵败自杀。
也许是看刘恒太好说话,三年后,备受刘恒溺爱的刘长竟也意图谋反,在群臣再三申诉下,刘恒才不得不将其流放。刘长以为只要自己绝食,刘恒便会不忍心,可惜最终却落了个绝食而死的下场。
先后两次叛乱让问题彻底地暴露了:“怀柔”的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
在刘恒看来,同姓便是一家人,对于家人,多些宽宥倒也无妨,只要各诸侯王在恪守君臣之礼的前提下共同维护宗族和天下,进而共享天下即可;而在诸侯王来看来,“一家人”却是不分彼此、不较尊卑。这两种态度对于君统的沿袭,不是“相左”,而是“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