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淮安 | 碧霞宫旁罗世英,凉粉卖了50年
我们淮阴人管从农村嫁到城里的女子统称“小新娘子”。
六七十年代,从农村嫁到城里的姑娘可多了,这样一来,淮阴城里的小新娘子也就多了。可别小看了这些小新娘子们,人家哪一个在乡下不是数一数二的美女,要才有才要貌有貌的。不是乡花村花,至少也是一个庄花。要不是为了缩小城乡差别,谁稀罕到你城里。
小新娘子人是进城了,但户口进不了城,没有粮票煤票布票,没有购物本,街道也不能安排工作,最关键的问题是,她生的孩子户口也是随母亲的。还有个问题她也不能做小生意什么的,这是投机倒把行为,是要受到打击的。
但是日子总要过,天无绝人之路,这些小新娘子各施绝活,不为别的,为的是自己有口饭吃,为了生下的孩子要长大成人。
于是,我们淮阴就出了许许多多商业品牌,都是当时小新娘子们创造的。比如新民西路上的罗士英凉粉就是其中之一。
罗士英嫁到新民路李家的时候才二十出头,长得漂亮好看。当时新民路上淘气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从他们妈妈羡慕嫉妒恨的嘴中得知的话语,放学了唱油练歌一样地唱:“小妖精,罗士英,小妖精,罗士英!”是啊,那会儿只有电影上的妖怪好看呢!
巷子深处罗世英的家,她已经在这里住了近50年。门口停着她的小车子,载着她的生活
初嫁进城的新鲜与新婚的欢乐很快就被日常的繁琐代替了。随着儿子女儿的出生,过日子成了罗士英两口子最大的问题。
做凉粉成了她的首选,因为做凉粉简单,只用到农村家家都有而且控制不严的豌豆和水,也不要太多的炭火。而工具是锅和炉子,这也是家家都有的。
至于销路,不可以公开卖,就从邻居亲戚中开始吧。做好的凉粉先是送给邻居们品尝,大家一尝还真不错,就纷纷掏钱买了。
淮阴人喜欢吃凉粉,夏天凉拌,冬天用凉粉做韭菜凉粉大脚合子,都是淮阴人最爱吃的。
渐渐地罗士英的凉粉打开了销路,新民路一条路上的人家,南门小街的,人民路上的,几乎没有人家没吃过罗士英凉粉。
市场稍微有点放开之后,罗士英开始出摊卖凉粉。当时新民路人民南路十字路口,还有另外两个卖凉粉的,一个是腿有残疾的葛姓老者,还有一个是下放回城的杨大扁担。
罗士英出摊只是在家门口一个小推车,在路的一角,不显山不露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人们称罗士英的凉粉叫老凉粉,那是因为料足货实,凉粉经得住摔打。
院子里有一口大缸,装着做凉粉用的蚕豆粉
罗士英的凉粉筋道爽口有韧劲,拷凉粉长而不断,刨凉粉更是如面条般的有嚼头。凉粉切开如白玉一般晶莹剔透,半透明泛着好看的光泽,没有一点的浆色。罗士英的凉粉在这三个摊子中独树一帜,所以她的生意特别好。
但罗士英不贪,每天只做固定的几盆,卖完结束回家。罗士英心里明镜似的,都是混穷的人,心不能太贪。
罗士英这凉粉一做就是几十年,那两家做凉粉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罗士英还在做,从一个花季的小新娘子成了现在的老奶奶了,大孙子都二十好几了。但做凉粉的手艺没变,凉粉的味道没变。
当年吃着罗士英凉粉长大的孩子们可多啦。现在一旦想起凉粉,就会到新民路罗士英家的巷道口,买她做的凉粉。
路牙边电灯杆旁的一个小推车,上面放着用雪白的纱布罩着的凉粉,一边刨粉,一边是拷粉。可以在摊前吃也可以带走,要是去迟了,罗士英总是替顾客惋惜地说:“卖完喽,明天早点来吧。”顾客一偏头,看着西边还没有落山的太阳,嘴里疑惑地问:“天这么早就卖完了?”老奶奶笑呵呵地说:“真卖完了。”
其实一般人不知道,她还是坚持着每天就做固定的几盆的规矩,为的也是保证质量。
罗士英不在热闹的市口出摊子,只在自家的巷道口摆一个小推车,她的摊子也不对着路面,只是靠在路牙的拐角,自己则坐在电线杆的边上,没有吆喝没有电喇叭,甚至就连一个招牌也没有。而她自己也不是面对着街面坐,她不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看着来往的行人,只是静静地坐在小推车的后边面向西。
当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洒在她的脸上,微微的风撩起她有些银丝的头发。写在她脸上的,是满满的淡定从容与恬静,仿佛她不是卖凉粉做生意的,她是守候着小推车中熟睡婴儿的奶奶。
是对未来的憧憬?抑或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还是捎带着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没有人知道她想什么。
这里的冷清和不远处南门小街的热闹形成了对比。但她好像对于那热闹无动于衷。就好比街边的老街坊老房子,不紧不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老下去。
前几天我去买凉粉,五块钱一份的刨粉放到了车篓里,我拿出了手机:“我用微信支付,二维码呢?我来扫一下!”
老奶奶笑吟吟地:“扫什么马什么驴的,老奶奶只认得钱啊!”
我掏了掏口袋,我说:“没带钱啊!”
她说:“没带钱就先拿吃去吧,下次再来买带来就是了!”
我的心中就一下子温暖开来,这是一个做小生意人的大胸怀啊!人家对你信任,你不能失信于人不是。第二天下午早早地我就等罗士英的凉粉出摊,一是还钱,二又买了两份,算是对人家信任的报答。
你说她这是做人呢,还是在做生意呢?这样的生意能不好吗?
罗士英的凉粉做的都是回头客生意。能吃到是你的福分,吃不到是你没缘分。
这就是一个当年小新娘子做凉粉的故事。
(原标题:《小新娘子的老凉粉》)
编辑后记
因为谢大的介绍,我们曾经两次拜访罗世英,都是在2017年的7月。
第一次去,那天有雨,她没出摊,我们在她家吃了凉粉,也因为无法用微信支付而为难,她说:下次来再说。
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她家,这一次她把小推车推到路口,自己倚靠着电线杆坐着,面朝西若有所思。
这一回我们没买凉粉,只是想跟她聊聊。她似乎对于有人要介绍她并不感兴趣。不是很愿意回答我们的问题,脸上的表情也显示出了一些拒绝。
想想也是,50年来,罗世英每天只做固定数量的凉粉,50年来积攒下的老主顾们是她非常稳定的客户群。宣传于她而言,或许是徒增烦恼,最多是帮助她早点回家。
西大街有一个卖糖粥的老奶奶,也是做了一辈子,“魅力淮安”的人想写文章介绍她,也被拒绝了。
不知道那个老奶奶,当初是否也是“小新娘子”。
和罗世英聊天,她显然不愿意别人打扰她
与罗世英家的巷口只有几十米远的南门小街热闹非凡,但她一点都不想去蹭这个热度
滋 味 淮 安
滋味淮安 | 见龙在田(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