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性侵的女童,最后都怎么样了?

几天前,微博又又又炸了,这次不是某个明星结婚离婚那些饭圈的事情。

而是上海某企业大老板被爆出猥亵女童

一时间全网炸开了锅。酒店猥亵女儿童,猥亵者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还试图拿钱封口了事。

好在人间自有公道在,这衣冠禽兽已经被警方逮捕,等待开庭受审。相信法院能判的狠一点儿,要知道这种上层阶级老板有钱有人脉,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刑的,要中和一下。

在中国,儿童性侵这样的话题一直是很沉重很避讳的,能够去讲述这一社会题材的影视更是少之又少,《熔炉》《素媛》《华盛顿邮报》这些都是大家较为所知的。

而今天我们要来讲一部很少有人知道的,国产的豆瓣8.2分的拿了金马最佳导演的票房却只有215万的文晏导演作品《嘉年华》

故事发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多数人心地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见钱就收,官商勾结。

在这样的一个城市,犯罪发生的似乎那么理所当然,那么平淡无奇。正如旅店老板说的那句,我开这家旅馆20多年我什么没见过。

小米是这家旅馆的童工,但他谎报自己18岁,没有身份证,干着每个月600工资的活。宁死也不愿回到家里。没人知道她来到这座城市之前的故事。

这一晚,罪恶发生了,当地某权势人物刘会长带来了两个女小学生开房。

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都能想象到。没过几天两个女孩(小文,小新)的父母便发现了这件事。

自此噩梦开始了。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以为女孩被性侵带来的是贞操的失去和留下的童年阴影。直到我看见电影里小文妈妈得知真相后狠狠的扇了小文一耳光的是侯。我意识到,性侵带给儿童的创伤更多的是,性侵之后的整个社会带来的二次伤害

首先是父母,一类像小新父母那样,知道自己不能把刘会长怎么样,选择拿钱了事,欺骗自己的女儿什么事儿都没有。这类父母自私自大到了极点,完全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感受,甚至将这些纯洁的心灵视为同自己一样的物质追求者。

第二类就是小文母亲那样,极度的封建思想,认为女儿被性侵是非常丢脸的事情,殴打女儿,甚至认为女儿不三不四,思想不纯洁。当女儿跑到前夫家避难时,居然还有脸面上门要人,大声宣告:我才是法定监护人。

可笑至及,女儿被性侵的当晚自己跑出去喝酒,女儿被性侵,自己反而动手打人。监在何处?护在何处?

而所谓的人民警察王警官,更是不把孩子当孩子看。一遍遍的审问,吓唬,套话。甚至用不屑的语气说:现在的孩子不像他们当年了。赤裸裸的在为刘会长开脱洗白

整部片子里只有小米,小文爸爸和律师在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但是小人物的力量实在是太过有限了,所有人都无能为力。尤其是小米甚至因为所谓的“多管闲事”被炒鱿鱼被殴打被迫去接客。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你改变不了它,只能去顺从它。

影片发展到后期,最最最荒诞却又真实的一幕出现了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省里派来了三位权威专家来诊断小文和小新是否有被性侵的痕迹。然后小文和小新就像货物一样,没错,货物一样被挪进了诊断室,看完之后,就晾在那儿。

几大专家,在腐败警官的陪同下,耳不红脸不白的向一众记者宣布:没有性侵痕迹。然后就头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不断追问的记者,暴躁的小文父亲和一脸失落的小文。

可怕吗?太可怕了。你信吗?不敢信,但不得不接受

尾声处,为了能够过审,导演加了一段新闻联播画外音,内容都懂,就是坏人都被抓了,真相大白了。

可小文、小新和小米他们的将来日子还能回到正轨吗?更何况,在现实当中,性侵犯被绳之以法的占比能有多少呢?我实在是不敢再去想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身无分文的小米心如死灰,她穿上了一件,也是整部电影中唯一的一件白裙子,骑着电动车在公路上骑行。

那一刻的小米格外的亮眼,格外的纯洁,格外的美丽。

可她又能去哪儿呢?有能容得下敢于伸张正义的人生活的乌托邦吗?

她会不会变得和社会一样唯利是图,颠倒黑白,只求混口饭吃呢?就像海滩上的那个梦露雕塑一样,从一开始的无暇,变得越来越脏,满是小广告,失去了最初的作用呢?

《嘉年华》这部电影不同于韩国电影《熔炉》那样的台词动人,富有感染力。而是以一种冷静的方式去审视,去平叙

没有配乐,没有装扮,没有精美的打光,有的只是大量的室内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下的二人对话。这给影片带来的写实感与访谈节目无异。

导演的目的很明确,通过这样一部片子去渴求社会去保护关爱这群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刨根问底,指指点点,妄下推断。给这些孩子带来二次创伤。

快两年过去了,一切如初,随着审核制度的越来越严格,《嘉年华》类似的片子是不可能再出现了。像《熔炉》那样引发舆论,改变宪法也是天方夜谭。

电影和新闻一样,我们看完只会心疼一下,骂一骂衣冠禽兽。其他的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一切如初,该打游戏打游戏,该上班上班。

就像看完《嘉年华》的我和看完老总猥亵儿童新闻的你。

更不要说,压根没几个人舍得花钱去电影院关注现实题材,绝大部分人更愿意去隔壁开心麻花吃爆米花喝可乐。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电影有时候,真的就只能是电影。

----

原创:有鱼(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0)

相关推荐

  • 我们参加的这场“嘉年华”,无可逃遁,更无人幸免

    文娱价值官解读: <嘉年华>今日上映.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映,简直是天意. 去看吧,祝你在泪水中觉醒. (电影<嘉年华>预告片) 去看吧! 让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活下去! 今天,文娱 ...

  • 《熔炉》《素媛》《嘉年华》:这些电影我都不敢刷第二遍!

    与你相遇,我好幸运 关注夏至,温暖你 '比电影更残酷的,是现实" 近期闹得纷纷扬扬,也最让人关注的新闻莫过于三色幼儿园事件了,虽然现在官方已经发布了声明,但依旧有让人困惑和质疑之处. 事实真 ...

  • 中国版《熔炉》:《嘉年华》在真实与无力之间

    "女权之声"组织<嘉年华>的点映,并请来叶海燕女士做嘉宾.周日去看了,心里几句话,姑妄言之. 1 想象遮蔽下的真实 女童被性-侵,我们觉得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 父母悲愤 ...

  • 从0.8%到1.5%,这样的排片率配不上这部11月份最值得观看的电影!

    网视导读:"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虽然昨天"三种颜色"爆了 ...

  • 为什么有些老男人,专挑儿童下黑手?

    孩子是一个社会最柔软的部分,这只伸向孩子的黑手无疑击穿了整个社会的底线.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一些个体的心理出现变异,从而产生于异于常人的性取向.某些人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从学术角 ...

  • 《嘉年华》影评:不做沉默的帮凶

    文晏作品 嘉年华 影片的结尾,小米换上了梦露一样纯白的连衣裙,带上莉莉的耳环,在高速公路上驶向未知而遥远的未来-- 似乎在导演心平气和地讲诉一件令人万分痛心的故事之后,给了我们一个稍显安慰的结尾.可是 ...

  • 《嘉年华》你可以忽视这部电影,但不要忽视这些少女

    这几天关于<嘉年华>的讨论声也不少,因为三个颜色掀起的话题,也因为金马奖上获得了嘉奖,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孤独的少女,在一群英雄片和警匪片之间,以柔弱却顽强的姿态,去面对观众的眼光. < ...

  • 我的女儿,我拒绝与你相见!

    长得好看的都关注我了 那尚且有利益驱使,而今,一条鲜活的小生命就这么陪着一对诈骗成性难以为继终于厌世的人渣离开人间. 孩子,要怎样的妥帖保护才能佑你一世周全? 从入得娘胎,便要小心翼翼,从饮食到运动, ...

  • 救救孩子,就要捧这种敢发声的好片

    "撕开糖衣,人们总是下流地想品尝糖的味道." 今天,又爆发了一条,小十君不愿看到的新闻--"红黄蓝幼儿园虐童". 距离上一起"携程亲子园虐童" ...

  • 接下来上映的电影,让人悲痛!

    本文首发于电影界网站 撰文|林平平 编辑|肥水母 有些事情,人们永远也不愿意发生,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受害者是那些天真.可爱.无辜的孩子. 但现实往往就是那么残酷,一个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揭开了早 ...

  • 花茶《嘉年华: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嘉年华: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就在三种颜色事件发酵不久后,<嘉年华>上映,不是巧合,是不幸,应该为我们的孩子感到不幸,就在我们对红黄蓝感到无比的愤怒时,此时出现的<嘉年华>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