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说,兖州有一碑为证!
原文发表在《济宁文苑》2000年9月第30期
十年前,正当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激发农民想小康、奔小康、赶小康的热潮中,在兖州城西,嵫山脚下,洸河之滨发现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碑文记载着一户农民如何勤俭持家,发展工副业,奔向小康之路的。当地群众都称之为《小康碑》。
现将《小康碑》碑文摘引一段如下:“其治家也:先鸡鸣而起,后斗转而息,荆钗布裙,奉身务崇俭朴,夜纺昼织,操家不忘勤劳,而食不厌粗,衣不厌补,一粥半缕,捡摄靡遗。邻右亲串,有劝其勿自苦者。曰:吾自乐此,不觉疲也。由是训致,金谷充羡,家道称小康焉!”落款:清邑庠生员曹尚和顿首拜撰,清国学生员臧良田顿首拜书。
当时任中共济宁市委书记的王玉玺同志在一次奔小康座谈会上就讲:“从兖州小康碑的记载证明,世世代代农民是非常向往小康生活的,邓小平同志提出奔小康是完全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1991年,配合奔小康的教育,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主编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提纲》一书中第二讲《想小康、奔小康、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章中,又以小康碑为例,阐述了“党和国家提出了实现小康的目标是合民心,顺民意的,它代表了亿万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愿。”同时,还印有市委宣传部一位老部长朱本芸同志的诗句:“历代人民盼小康,兖州古碑铭记详,三中全会指方向,幸福生活全靠党。”1992年,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孔孟之乡石刻碑文选》一节,全文选入了兖州小康碑,并附印了原字体拓片。
由于小康碑的发现,都从不同角度发表讲话、题词、撰写文章。当时,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李世纯同志为小康碑发现题写了“奔向小康”。书法家段玉鹏同志为兖州小康碑发掘题写了“民以食为天。”
转瞬十年过去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温故而知新。现在,重释《小康碑》的内容,重温联系实际为奔小康发表的一些文章,对反腐倡廉,放开搞活,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兖州春秋》第6期编者按语:
二十多年前,正当全国上下响应邓小平号召奔小康的热潮中,兖州发现了一座旧社会农民向往小康生活的墓碑。为此,1991年济宁市委宣传部主编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提纲》一书第二讲中,以兖州小康碑为例作了阐述。原济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本芸,济宁新华书店总经理赵珂等还专门在济宁日报上发表了题这《从兖州小康碑说起》反腐败方面的文章。1992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孔孟之乡石刻碑文选》,以及齐鲁出版社出版的《兖州历代碑刻录考》等书,都全文选入了兖州小康碑。2000年9月,济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冯玉森又专门在《济宁文苑》第30期上发表了《小康碑》释的文章。虽然二、三十年过去了,仍不失为现实意义,为此,特将冯玉森主任的文章转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