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速速收藏!

冬至了,人体阴阳呈现阴盛阳衰,好多疾病随之复发。为了平稳的度过冬季,一些注重养生的伙伴已提前为“三九灸”做准备了,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三九灸”。
“三九灸”、“三伏灸”都是“天灸”。天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中的一种,根据所要预防和调理的疾病,选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或直接用艾条熏烤进行穴位的刺激,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泡,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北宋年间,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种疾病。
“三九灸”是“三九天灸”的简称。我国民间对寒冬的计时方法是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9天为一个时段,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的第1天至27天称为“三九天”。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进行艾灸,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寒冬季节是关节退行性变、颈肩腰腿痛、过敏性鼻炎、面瘫、哮喘、胃肠道疾病、亚健康等常见病的高发季节。
《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肺、脾、肾脏器的虚弱(亦即免疫功能的低下)是身体致病的关键。所谓“寒者热之”,天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温热疗法,因效果显著,受到病人的好评。“三九灸”最佳时间是“三九天”,当然平时也可不拘时节进行天灸治疗。
“三九灸”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种独特治疗技术,与夏治“三伏”中的“三伏灸”一样,属于中医治疗学中的“天灸”,它是采用人体经络循行规律、穴位功效、年历中24个节气规律和时间治疗学原理,根据人体体质情况和发病特点,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艾灸,温通经络、补阳驱寒,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此治疗法时间性强,疗效好,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
三九时节的艾灸调养仍以“补阳祛寒”为主,三九在冬至后当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三九在养生学上是个最重要的时节。中医《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说法,“三九灸”是根据“秋冬养阴,夏病冬治”的原理来治病和保健的。每年冬天进行“三九灸”,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疗效,是对“三伏灸”的有效延续和补充。
1、呼吸系统疾病 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
2、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胃痛、胃肠炎、厌食、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
3、运动系统疾病 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

4、妇科类疾病 痛经、宫寒妇科问题及性冷等症状
1、呼吸系统疾病艾灸调理取穴:过敏性鼻炎取印堂、迎香或远端取穴风池、大椎、肺俞;哮喘取穴天突、膻中、中府、尺泽、列缺、肺俞、定喘;支气管炎取穴膏盲、膈俞、胆俞、天突、膻中、定喘、肺俞;慢性咳嗽取穴天突、列缺、合谷;体质虚弱易反复感冒者取穴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大椎、风门、肺俞。
(配穴仅供参考,个人具体配穴请咨询助教老师辩证)
2、消化系统疾病艾灸调理取穴:腹泻、胃痛、胃肠炎、厌食、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主灸任脉,主要穴位:中脘、下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可以配合中焦的其它一些穴位。
(配穴仅供参考,个人具体配穴请咨询助教老师辩证)
3、运动系统疾病艾灸调理取穴: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肌肉疲劳等。主灸督脉和膀胱经,主要穴位:大椎、风池、肩井、天宗、肾俞、腰阳关、腰眼、环跳、足三里、丰隆、委中、承山、太溪等。
(配穴仅供参考,个人具体配穴请咨询助教老师辩证)
4、妇科类疾病艾灸调理取穴:痛经、宫寒妇科问题及性冷等症状,主灸穴位:命门、肾俞、八髎、神阙、关元、中极、子宫、归来、三阴交、太溪、涌泉。
(配穴仅供参考,个人具体配穴请咨询助教老师辩证)
2020年12月21日-2020年12月29日
2020年12月30日-2021年01月07日
2021年01月08日-2021年01月16日

1、三九灸不宜大汗,不是出汗越多越好,艾灸过程中注意保暖。
2、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灼伤皮肉,浪费时间。
3、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4、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亲爱的伙伴们,如果您错过了“三伏灸”,那一定不能再错过“三九灸”了!抓紧做准备吧,三九天给自己最暖的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