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蜂巢能源如何参与动力电池市场竞争?

动力电池市场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显现,初创公司如果没有很好的竞争力和独门绝技,很难参与竞争。蜂巢能源凭什么?

几年国内外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极大,特斯拉交付量大增带动LG化学市场份额急剧增加,大众汽车入股国轩高科、戴姆勒入股孚能科技让非头部供应商看到了进入第一梯队的希望,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则出现下降。这些迹象都表明全球和中国国内的动力电池市场格局远未确定,新进入者仍有机会。
2018年才进入动力电池市场的长城控股集团旗下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巢能源”)将如何参与市场竞争?近期,我们采访了蜂巢能源电芯研发中心总经理高飞,对于这个问题有了部分答案。

首先,高飞对于当前的市场格局认识非常清醒:“动力电池市场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显现,对于蜂巢能源这样的初创公司来说,如果没有很好的竞争力和独门绝技,很难参与动力电池行业的竞争。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显示,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6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8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6.0GWh、18.5GWh和20.9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1.3%、82.1%和93.0%。

从全球市场来看,据市场调查机构SNE Research 8月初发布的数据,LG化学成为今年上半年电动汽车电池的最大供应商。市场份额达到24.6%,高于去年同期的10.4%。宁德时代排名第二,市场份额23.5%,比去年同期的25.1%略有下降。

从市场格局来看,尽管TOP3的位置出现了变化,但是市场集中度确实在不断提升,这意味着后进入者要想成功分一杯羹难度确实很大。

但不可否认的是,蜂巢能源过去两年多的发展确实非常迅猛。2018年才进入动力电池市场,最初依赖从外部采购电芯,目前实现了电芯、模组和电池系统的量产。而且,在产业链上下游也进行了布局,为未来电芯成本的持续降低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蜂巢能源不仅实现了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芯的量产,还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无钴电芯。从市场开拓层面来看,除了供应长城控股旗下品牌之外,也收获了一些外部订单,其中也包括知名跨国车企。

近期,据媒体报道,蜂巢能源已获得法国PSA集团的正式采购合同,预计未来几年内为PSA旗下车型作各种动力电池设备配套,该项目采购量预计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超过7GWh。

高飞认为,蜂巢能源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没有传统电池企业的包袱,而且在电池技术和生产制造方面都具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在电池技术方面,蜂巢能源首先将叠片工艺应用在方型铝壳电池上。相比传统的卷绕工艺,采用叠片工艺的方型铝壳电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上都有较大的提升。

蜂巢能源除了研发生产传统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芯之外,还推出了无钴电池。其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也非常出色,而成本显著降低。

无钴电池的能量密度目前可达到240-245Wh/kg,远高于磷酸铁锂电池170-180Wh/kg的水平,也十分接近目前商业化应用的能量密度最高的811体系三元锂电池水平。

安全性方面,无钴电池的抗过充能力更强,可以实现140%SOC过充电,而811体系三元锂电池目前可实现120%SOC过充电。无钴电池的热稳定也比较出色,可以在150度的热箱环境中不爆炸不起火,远高于国标所要求的130度的标准。

使用寿命方面,无钴电池循环寿命在2500次以上,从目前数据的趋势看大概在3000次。而811体系三元锂电池的电池使用寿命目前在1500次到2000次左右。

成本方面,相对于传统的三元电池,无钴电池的材料成本可降低10%-15%,电池层面可以降低6%-10%的成本。

蜂巢能源目前共有无钴的两款镍锰酸锂电芯产品。

第一款产品是是基于590模组的电芯设计,容量为115Ah,电芯的能量密度达到245wh/kg;这款产品的特点,是在通用化电芯尺寸设计基础上完成的。它能够搭载到目前大部分新的纯电平台上,出色的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特性,使得这款电芯在整车端能够实现15年120万公里的质保,在2021年6月份推向市场。

第二款是L6薄片无钴长电芯,容量226Ah,这款产品正在与汽车企业合作开发,在先进的矩阵式PACK设计支持下,是全球第一款可以实现880公里的续航里程的车型,预计可以在2021年下半年实现量产。

第二、在生产制造方面,蜂巢能源2018年开工建设、2019年投产的车规级AI工厂在环境控制、毛刺控制、金属异物检出率、质量检测和追溯控制等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趋势,高飞表示,追求高能量密度在最近3-5年肯定还是以三元材料为主,但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全球钴资源无法支撑整个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所以低钴化、无钴化是大势所趋。

实际上,最近几年,三元材料中钴元素的比例也在逐渐降低已经从三分之一降低至目前的10%甚至5%。从负极材料来看,负极加硅或者负极补锂也是趋势。

另外,三到五年之后固态电池将会逐渐登上新能源汽车的舞台,特别是准固态电池,届时会小批量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在2030年左右可能全固态电池会逐渐商业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