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法治”思想的道家渊源 2024-05-05 01:49:58 法家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候达到鼎盛,秦朝灭亡后逐渐衰落。法家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一个以主张“以法治国”为基本思想的学派。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按时间先后顺序,有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法家最终确立家思想体系的人是韩非子,他总结了前期法家思想先驱所取得的成就,创立了以法为本,“法”、“势”、“术”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他的这一思想为秦朝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法家思想的先驱,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道家思想,对后世韩非子法治思想影响深远。一、商鞅的道法关系思想商鞅,先秦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记》载:“商君者,卫之庶子也。……鞅少好刑名之学……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商鞅致力于推崇以重法治理国家,面对秦国逐渐衰落的现状,提出了以增加连坐、奖励军功、重农抑商等法令等主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秦国国力和军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商鞅不畏强权,通过系列举措,使民众对“法”的敬畏之心愈加改观。《史记》谓之:“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其著作《商君书·更法》中记载:“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述,与道家的“事与时化”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相关。商鞅的法治思想得到了韩非的继承与发挥,其提出的在当今“争于气力”的时代必须寻求改变,从而实现国家繁荣强大。二、申不害的道法关系思想申不害,先秦时期法家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史记》载:“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为政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申不害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术”,其将老子“君人南面之术”重新做了解释:一是君王要做到“操契以责其名”,通过法律约束民众行为,臣子的功绩纳入考核管理;二是君主要修为自己的城府,才能做到“以暗见疵”。《申子》中提到“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意思就是说君王要用“无为”的状态依法治理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实现了术治与法治得到了完美结合。自此,君王以“藏于无事,窜端匿疏,示天下无为”的“术士思想”赢得国力相对弱小的韩国的实现了“无侵”。申不害的“术”思想继承传习了老子思想,这一理论又成为了后世韩非思想中的重要环节。三、慎到的道法关系思想慎到,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史记》载:“慎到,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慎到的流派归属问题,一直有待争论。《庄子·天下》载“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荀子·解蔽》载:“慎到、田骈尚法而无法……”,认为其崇尚法家,但又思想纷杂。到了近代,郭沫若、胡适等人对其学派的属性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管慎到当属何种派别,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其思想中既有法家又兼有道家的思想,其思想可归纳为“抱法处势”,即“势治”与“法治”相互融合。《威德》:“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说的就是势位的重要性,君王治国应当“尚势不尚贤”这个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相得益彰。以上三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中都与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对于韩非的法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烙印,对后世韩非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从《解老》《喻老》中看韩非法治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1. 以“道”修身《解老》《喻老》中明确了“道”的地位。韩非对“道”进行了解释:《解老》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在这里,他承认了道是万物之始。在他看来,“道”即是君主治国理政的哲学基础,又是君主以此为基础扩展国家治理方式的理论依据。《韩非子·扬榷》:“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宁。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与时生死。参名异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由此,韩非将老子的“道”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韩非式”的法家之“道”,为君主中央集权找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基础,而在这种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国家治理方式就是“法治”。2. 以“道”驭臣“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这里的“势重”,意谓权势;“渊”指深潭。韩非把君主比喻为鱼,权势比喻为深潭,认为权势对于君主来说,犹如水对于鱼一样重要,君主的权势如果落到了臣下手中,那么就将是失而不能复得。所以说君主必须十分重视保有自己的权势,不能使它落入臣下之手。在《有度》中说,君主之所以能够独制四海之内,使善于机巧权变的人不能玩弄其诈骗之术,阴险浮躁的人不能施展其谄媚的口才,远在千里之外的臣下不敢随意言行和相互逾越职守,达到这种局面的关键就在于“上之任势使然也”。在《奸劫弑臣》中,又指出“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君主只有牢牢掌握了自己的权势,才能够“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在本篇中,韩非提到《老子》书上的“鱼不脱于深渊”的话,还举例指出,齐简公、晋平公失去权势而“邦亡身死”,就像鱼离开水一样,绝不会有好的结果。韩非在《功名》中还指出权势比才能更为重要,“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依然强调了“势重”的重要性。在《内储说下》,韩非又曾说:“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对“势重”加以论述。3. 以“法”治国韩非在《解老》《喻老》中明确阐述了“道”统摄万物的思想,其终极目的就是为法的实行创造理论基础,引“道”入“法”,变“道”为“法”。韩非认为,尊主无为而治,以静制动,在不耗费过多精力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身的保养,还能将国家治理好,依靠的就是法治。他认为,君主“无为而治”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也就是说“无为”的实现是靠法的实施来完成的。至此,韩非子将老子的“道”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化的转化。 赞 (0) 相关推荐 先秦诸子思想中最切实用学术派别——法家与其集大成者韩非 法家思想一方面来源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实践,一方面又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精髓. 春秋时代,管仲相齐桓公霸诸侯,子产为郑国铸刑鼎,战国时代商鞅为秦国变法,李斯相秦王一统天下.这些政治实践中都鲜明地体现着法治 ...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周朝历史进入后半段,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逐个崛起的诸侯渐渐不把周天子放眼里,楚庄王甚至直接问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趋势是朝着封建化去的,昔日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注定要被淘汰. ... 《韩非与法治》| 还原一个真实的韩非 先秦时期,令人着迷,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先秦时期,让人依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思想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 群星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源头活水是诸子百家思想.汉初司马谈概括为儒 ... 法家如何与正统儒家抗衡?商鞅和韩非:法、术、势三宝齐上 法家如何与正统儒家抗衡?商鞅和韩非:法.术.势三宝齐上 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儒家思想一直是占据社会主流的正统思想,但在 ...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老子道家思想“道”的渊源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老子道家思想“道”的渊源 转《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学术渊源》 注:偶然读到这篇文章,感觉挺好,对研究德鲁克思想的起源很有帮助,所以收录到简书上来了,平时也可常回顾. (2017.3.12)"所有现代管理学流行的观念,彼得·德鲁克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写文探 ... 陈平民 | 王茂荫法治思想初探(徽学研究) 王茂荫法治思想初探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10 王茂荫给咸丰皇帝上了那么多奏折,无一不关系国计民生.他真正做到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 ... 法家思想就是法治思想?太天真,战国法家喜欢百姓当“工具人” 商鞅 说到商鞅,我们都知道他在战国时在秦国的变法.最近这几年随着<大秦帝国>等一系列主打"老秦人"的影视剧的热播,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大秦热",连带 ... 法治的悖论——论霍布斯的“法治”思想 作者简介 李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亚里士多德将法治定义为"对良法的普遍服从".这一思想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中引发下述难题:主权者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主 ... 《禅宗与道家》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南怀瑾老师 ▏<禅宗与道家>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过去一般研究历史文化学术的习惯,一提到道家,不是想到老子与庄子,便是想到神仙与"方士",甚之,把老庄.神仙.& ... 道家思想中提倡的“无为而治”,很容易让人... 道家思想中提倡的"无为而治",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无所作为,其实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去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做事. 冯友兰先生说:"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任它 ...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 法国汉学 || 蒋向艳:从《查第格》看伏尔泰与道家思想之关联 从<查第格>看伏尔泰与道家思想之关联 蒋向艳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伏尔泰哲理小说<查第格>对明代拟话本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借鉴, 探讨伏尔泰与道家思想之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