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高,看这里!

 一、什么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

二、自我控制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 2012年颁发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我控制作为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可以让个体拥有良好的健康状态,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并能有效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学习成绩来说自我控制的预测作用比智力的预测作用还要大,并且自我控制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使个体具有高水平的创造性。

三、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对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表明,在出生后6到12个月左右,幼儿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行为,2 岁时该行为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

研究者沈悦、杨丽珠等人对3~6岁年龄段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 在3岁到3岁半时,大多数幼儿还处于“被动控制阶段”,此时幼儿的自我控制具有情境性,通常需要借助外力,他们对教师的指令虽然能情境性顺从,但其冲动性强,当教师不在场时,多数会违反规则。

  • 在3岁半至4 岁半期间,即4岁左右时,幼儿处于“他控向自控过渡的阶段”,即约束性顺从阶段,此时幼儿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顺从社会的规范,这是真正意义上幼儿自我控制的开始

  • 4 岁半以后,幼儿从约束性顺从阶段过渡到了“自主控制阶段”,对于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控制真正是“自我”进行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但可以自己抑制冲动行为, 而且可以阻止其他儿童的违规行为,说明他们已经内化了外部规则。

此外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在性别上的差异: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男孩。

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男女儿童的差异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因此也提醒教育者应该更加规范男孩的日常行为和规则意识,让男孩更多地参与日常管理,通过人际互动、观点采择等手段提高男孩自我控制水平;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对女孩的教育过严,这样有可能影响女孩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实用指南

在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和迅速发展时期,家庭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幼儿的许多时光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若能提供建设性的支持策略,那么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将大大提升。那么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为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提供支持呢?

1

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控制观念

家长要相信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逐渐发展的。家长可以通过查阅书籍、寻求专家帮助、与其他家长交流等方式确保自身对幼儿自我控制理论的获取、把握和提升,同时反思自身对幼儿的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

2

要教给幼儿自我控制的知识

幼儿成长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自我控制能力的掌握也需要学习,家长可以通过教育让幼儿习得关于自我控制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为什么要控制,控制什么,如何控制,何时需要控制等。例如,在控制的原因方面,家长应结合具体情境,主动耐心地为幼儿解释这件事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

3

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

自我控制水平不同的幼儿对父母教养方式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对于高自控的幼儿,父母有所回应,对于他们内化规则就足够了,而对于低自控的幼儿,温和的约束是最好的方式。父母要根据对幼儿的了解和分析,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教养方式,使其与幼儿的特点和控制水平更加匹配。

4

要逐渐“解放自我”

4岁以后幼儿已经能够做到真正的自控,因此家长应学会从高控走向低控直至弱控,给幼儿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尝试克服困难,坚持对行动的预定目标的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