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作用仍不可替代

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要追上硅谷的数字经济创新潮流和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的综合创新潮流,从这个方面讲,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而香港在其中也会有进一步发挥潜力、做出贡献的前景。
12月21日“2020香港上市公司高峰论坛暨第八届港股100强盛典”成功举办,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会上发表了致辞演讲。以下是发言实录:
展望“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远景目标实现之前的时期,香港的“超级联系人”的功能会不会改变?从香港已在历史上形成的特定意义和作用来看,从中国内陆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视角来看,香港的不可替代性,仍然体现在它有这样的地位和功能。这不是主要依据香港的GDP而言的,如果单从经济总量规模来看,近年与它毗邻的深圳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香港。这种不可替代性主要是基于香港作为准自由港的制度安排、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特别是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中国内陆目前尚不具备香港已有的金融中心作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在国际经济运行中与各个经济体互动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比如,在投资的便利化方面,香港的金融制度早就确立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内陆在这个方面还很难说什么时候可以做出制度安排上这个“惊险的一跃”,实施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就迈不出最为决定性的一步,人民币也没有具备硬通货的基本模样。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规模体量不断上升的巨大的经济体,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这个约束条件下,国际投资者在投资内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要素流动壁垒方面的问题。那么,借助香港来做一些与国际惯例对接、可以在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打开局面的事情,把香港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作用辐射和连接到内陆市场,是香港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现在看到,粤港澳大湾区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非常重要的、最新区域战略部署里的重头戏。如果说过去有一系列的区域战略的话,那么又特别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战略的内在意图,就是希望已经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深圳,要和香港、澳门更好地实现一体化的发展,要追求的目标,实为要使大湾区在未来可以与世界上早已经有巨大影响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一比高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极区域。
这里面就要解决制度和规则层面改进的问题。应该很清晰地看到,在粤港澳三地的调试当中,不可能想象香港、澳门这两个已经稳定形成了几十年、上百年商业文明、市场制度规则的地区,回过头来与广东、深圳在规则上对标;那么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虽然广东、深圳在内陆冲在了改革前沿,但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接国际规则方面,广东和深圳还是要按照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样的原则要求,去跟香港、澳门这两地的接轨国际惯例的规则体系去对标。这就意味着广东、深圳要进一步带头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实施要素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这个逻辑,对于中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现在都有一个共识,信息革命已经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经济时代,这个新经济所产生的作用,就是邓小平先生当年所特别强调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的创新被企业家称作颠覆性创新,这种创新能够以这样的异乎寻常的解放和提升生产力的力量,改变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面貌,带来一系列原来难以想象的更高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有效供给。
在现实生活当中,在香港、深圳过去的发展中,已经有新经济、数字经济的成分。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之下,粤港澳三地最可能在科创领域继续产生引领作用的,可能还要考虑广东和香港,特别是在深圳和香港的基础上,加上珠三角以及中国腹地可能给予的配套。也就是说,在香港已有的教育、科研力量更好发挥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地和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以及珠三角形成互动,形成新经济发展方向上、超常规占领制高点的发展态势。我觉得这个战略意图里面隐含的,就是一定要追上硅谷的经济创新潮流,从这个方面讲,粤港澳大湾区大有可为,而香港也会有进一步发挥潜力、做出贡献的前景。
从这个视角来看,香港金融中心的作用和地位,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凸显。它的投资便利化,它跟国际上其他主要金融中心之间早已经形成的紧密互动和联系,以及它在金融中心继续发挥作用过程中,能够给予投资活动最大便利的制度环境相对优势,都会使香港为不论是生物医药还是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内陆在这方面,就要学习借鉴香港金融中心的一些经验,学习香港金融中心在制度建设过程当中怎样抗御风险,做出规范化的市场管理。
也是在这个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中国内陆其实也要隐含着自己的战略目标:在金融领域深化改革中,使直接融资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争取创造条件让人民币迈出“惊险一跃”的步伐,实现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具备条件之后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后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