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禹廷吴式太极拳动作解说

太极拳的八方线和圆周度数

我们现在练的太极拳,过去有“太极十三式的名称”。“十三式”也就是所谓的“八门(八方,即四正、四隅)五步(前、后、左、右、中)”,老的拳谱里也有用所谓的八卦(乾、坎、艮、震、巺、离、坤、兑)代表八方。过去的前辈门创造太极拳时,其目的不外是健体与致用。“十三式”的制定,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可学的武术项目,因为它假定人体处在中央位置,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空间,去应付四周的一切呢,看来只有“八门五步”的“十三式”,才是“布局周密”、“照顾全面”的最好方法。又因为它是在松柔的原则下,用圆形动作做为动作基础的,所以它也是一种良好的练体调气的功夫。

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首先也应该弄清楚八方的说法,和按照圆周360度划分的运动角度,因为这些都是太极拳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规矩。

一、 太极拳的八方线。

八方线假定人在中央面南而画的。东、南、西、北(实线)为四正方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虚线)为四隅方向。

二、太极拳的圆周度数:本讲义中,用几分之几的字样来代替圆周度数。分数和度数的对照如下:一周,360度 1/2,180度 1/4,90度 1/8,45度 1/16,22.5度

太极拳的基本姿势―――步法和手法

一、 太极拳的步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两脚的距离、角度所分的步法:

1正步:左右两脚尖向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前脚脚跟和后脚脚尖的距离,其前后为一脚长,其左右为一脚宽,为正步。

2隅步:左右两脚尖向着同一方向,一前一后,前脚脚跟和后脚脚尖的距离,其前后为半脚长,其左右为一脚半宽,为隅步。

按八方线测定正隅步的度数时,正步:前脚脚尖或脚跟,和后脚脚尖或脚跟,站在其面向四正方向(东、南、西、北)约30度的同一斜线上者,叫作正步。若前脚、后脚的两脚尖或两脚跟站在同一隅线上约45度的,叫作隅步。 (二)由姿势所分的步法:

1,自然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中间距离约为一个立脚,两脚外

缘之间距离,约等于本人的胯度。如预备式初站时的步法,及合太极

收势时后的步法。

2,平行步:两脚并列,脚尖相齐,两脚外缘之间距离约与本人肩宽。如

预备式第二动开步后步法。

3,弓步:重心在前脚,弓膝(膝盖与脚尖上下对正,膝左右侧也与脚大

趾,脚小趾对正,勿向前闪或左右歪斜),后腿弯舒直,后脚跟要蹬直,

后脚掌要全部虚着地(正隅步皆如此)。如揽雀尾第二动;左右斜步搂

膝第二动。

4,坐步:后腿弯曲,身体后坐,尾闾对正后脚跟,重心在后脚;前腿舒

直,前脚脚跟虚着地,脚尖上翘(正隅步皆如此)。如揽雀尾第一动,

左右斜步搂膝第一动。

5,骑马步:(又称马裆步):两脚并列分开,两脚尖微向外斜(小丁八步),

中间距离约为两脚长,两腿弯曲,身在两脚之正中蹲坐,重心平均在

两脚。如斜单鞭第二动;扇通背第二动。

虚丁步:右脚横置,右腿直立;左脚尖虚着地,左脚跟靠于右脚里侧,

6,左腿膝部弯曲,形如丁字形。如:左探马第一动,右探马第二动。

7,拗步:弓左膝,右掌前按,或弓右膝,左掌前按,皆为拗步,如搂膝

拗步第八,第十动。

8,顺步:弓左膝,左掌前按,或弓右膝,右掌前按,皆为顺步,如扑面

掌第二动。

9,一字步:两脚一前一后(弓步或坐步),前脚里侧与后脚里侧在一条直

线上,如野马分鬃第二动并步之动作,退步跨虎第一动放手撤步之动

作。

10,倒八字步:两脚左右分开,一虚一实,两脚脚尖斜相对,两脚脚跟微向外开,如倒八字形。如左右斜步搂膝扣脚倒1/8后步法。

11, 仆步:两脚脚尖均向前方,平行分开,两脚中间距离均为两脚长(与骑马步同),右腿弓膝,身向右腿下坐,腰须竖直,左腿舒直,左脚掌全部虚着地,重心在右脚。如:下势之步法。

二、太极拳的手法:

太极拳手法中有掌、拳、钩之分,掌分两种,一为立掌,(如搂膝拗步之掌),立掌要求五指分开、指节向上;大指稍节与食指第二节横纹呈水平线,这样要求是便于垂肘。立掌经常有掌心向内、向外、向左右等等,但均为立掌。另一种掌为平掌,只是掌心向上或向下(如揽雀尾第五、六动的掌,及抱虎归山第一、二动的掌)。拳又叫捶,要求五指回拢、大指侧压在食指和中指的中节;拳面要平。太极拳要求拳心虚,五指松拢,不要用力。钩有虚钩,实钩之分,虚(如单鞭的钩),要求五指松拢,腕部弯曲自然下垂,钩尖向下;实钩(如肘底看捶和退步跨虎的钩),要求五指聚拢,腕部弯曲,钩尖向上。聚拢五指的原因是便于臂骨(即肱骨)向内旋转、向后沿伸。

太极拳八十三式(326动)顺序

太极式

一, 预备式 (4动)

二, 揽雀尾 (8动)

三, 斜单鞭 (2动)

四, 提手上式 (4动)

五, 白鹤亮翅 (4动)

六, 搂膝拗步 (12动)

七, 手挥琵琶 (2动)

八, 上步搬拦捶(4动)

九, 如封似闭 (2动)

十, 抱虎归山 (4动)

十一, 左右搂膝 (4动)

十二, 揽雀尾 (6动)

十三, 斜单鞭 (2动)

十四, 肘底看捶 (2动)

十五, 倒撵猴 (6动)

十六, 斜飞式 (4动)

十七, 提手上式 (4动)

十八, 百鹤亮翅 (4动)

十九, 搂膝拗步 (2动)

2/47页

二十, 海底针 (2动) 二十一, 扇通背 (2动) 二十二, 撇身捶 (2动) 二十三, 上步搬拦捶(4动) 二十四, 上步揽雀尾(4动) 二十五, 单鞭 (2动) 二十六, 云手 (6动) 二十七, 左高探马 (2动) 二十八, 右分脚 (4动) 二十九, 右高探马 (2动) 三十, 左分脚 (4动) 三十一, 转身蹬脚 (4动) 三十二, 进步栽捶 (6动) 三十三, 翻身撇身捶(2动) 三十四, 翻身二起脚(6动) 三十五, 左右打虎 (4动) 三十六, 提步蹬脚 (2动)

(2动) 三十七, 双风贯耳

三十八, 披身蹬脚 (4动) 三十九, 转身蹬脚 (4动)

上步搬拦捶 (6动) 四十,

四十一, 如封似闭 (2动) 四十二, 抱虎归山 (4动) 四十三, 左右斜步搂膝4动 四十四, 揽雀尾 (6动) 四十五, 斜单鞭 (2动) 四十六, 野马分鬃 (12动) 四十七, 玉女穿梭 (20动) 四十八, 上步揽雀尾 (8动) 四十九, 单鞭 (2动) 五十, 云手 (6动) 五十一, 下势 (2动) 五十二, 金鸡独立 (4动) 五十三, 倒撵猴 (6动) 五十四, 斜飞式 (4动) 五十五, 提手上式 (4动) 五十六, 白鹤亮翅 (4动) 五十七, 搂膝拗步 (2动) 五十八, 海底针 (2动) 五十九, 扇通背 (2动) 六十, 撇身捶 (2动) 六十一, 上步搬拦捶 (4动) 六十二, 上步揽雀尾 (6动) 六十三, 单鞭 (2动)

3/47页

六十四, 云手 (6动)

六十五, 高探马 (2动)

六十六, 扑面掌 (2动)

六十七, 十字摆莲 (4动)

六十八, 搂膝指裆捶 (4动)

六十九, 上步揽雀尾 (6动)

七十, 单鞭 (2动)

七十一, 下势 (2动)

七十二, 上步七星 (2动)

七十三, 退步跨虎 (2动)

七十四, 回身扑面掌 (2动)

七十五, 转脚摆莲 (4动)

七十六, 弯弓射虎 (4动)

七十七, 上步挫捶 (2动)

七十八, 揽雀尾 (4动)

七十九, 单鞭 (2动)

八十, 上步挫掌 (2动)

4动) 八十一, 揽雀尾 (

八十二, 单鞭 (2动)

八十三, 合太极 (2动)

太极拳各式动作解说

这套架势共为83式,分成326动,每式的动作均为双

数,最少的两动,最多的二十动。太极式并无动作,不在

83式之内。

无极式

面对正前方(正南)并脚站立,身心虚静,周身松力,头顶正直,舌尖抵上鄂;两眼平远视;两臂下垂,掌心向内,指尖下指,意在两掌的指尖,重心平均在两脚。(图1)

一、 预备式(四动)即起式

(命名释意)凡是运动的开始、开头、起头、头

一个动作,叫起式

1左脚横移:左膝松力,微屈;全身重心集于右脚;左胯微舒,左脚向左横

移,大趾虚着地,两脚宽度与两肩相同。眼向前平远看;意仍在两掌的指尖。(加

图2)。

用法:对方用右手扒着我之左肩向右横拨或横搬时,我则用意想自己的

右肩或身之右侧某部位即可,这样一想对方就拨不动了

2两脚平立:左脚渐渐落平,重心平均在两脚,视线与意均不变。(式同图1;

但两脚距离少宽)

用法:此式为太极自然桩法,既可摄生,又有防守六面劲(上下前后左

右)进攻之作用。“授密歌”中所说的“应物自然”之句,即指此法而言

4/47页

3两碗前朋:两掌指尖微松,两碗向前舒伸,两臂即自然

前起,以起至与肩平为度,宽与肩相齐;指尖松垂;意在两

脚,重心与视线均不变。(图2)

4两掌下采:两膝松力,身体渐向下蹲,以膝盖与脚尖

成垂直线为度;提顶,松腰,溜臀,重心集于两脚,同时(即

于身体下蹲时)两掌的指尖向前下方舒伸,至极度时,自然

向后收敛,掌心如扶物,收至两掌的大指贴近两股外为度,

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意在掌心;视线不变(图4)

注:刘晚仓对太极起式的解释,起式全部动作在一呼一

吸中完成,要求精神集中,摒除杂念而取静字,用意不用力。两臂的起落都含有向上向外的朋劲,两腿由平均分配体重的双重开始变动,负

担体重的腿为实,另一腿为虚。 这样太极起势不仅是动

作的开始,也是用意和导引行气的开始,用思想安静来使大

脑皮层得到抑制,以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并使全身器官的机

能活跃起来,对于全身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起式虽然只

是为太极拳架的开始,但它在技击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

用,敌人从外线来攻我时,如用双风贯耳动作,我则可以采

取起式,将精神凝注于手背腕骨之间,用来沾取敌臂,将气

沉入丹田,仔细听劲,或转腰,或卷腕,都能化卸敌劲,而

后向敌发放。此中的关键在于双臂起落均不可失去朋劲。

歌诀: 太极起式精神敛 虚领顶劲成自然

抬起双臂松无滞 调和呼吸守丹田

寓意对手取外线 立肘上朋沾其腕

雕弓直放转腰斜 双风贯耳取效难

王培生对太极起式的注解:1意念在臂上的传递。臂分三节,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稍节。意念可在两臂的根节和稍节互相转移。起式先从右臂的手、肘、肩转道左臂肩、肘、手…..臂又与腿呼应,重心所在的腿(实脚),意念在同侧的臂,即右脚实时,意念在右臂活动,左边也相同。这为以后的“以意行气”打基础。2臂与腿的意念传递是交叉的,即左手与右脚,右手与左脚。传递意念时要有呼有应。小手指与大脚趾呼应,想小指时,大趾要有反应。有呼无应时,继续呼,直到有反应、有感觉为止。要以切实有感觉为准,不是背口诀,有了感觉再往下继续想。3意念活动促成的动作,是“知白守黑、道发自然”的。意念活动促动作,一般不直接显现出来,如起式中移脚、落脚不想脚,前朋、下采不想手。而是意念通过有关穴位后,自发的自然动作。成习惯后,日常生活中也是动作协调轻灵,身体平衡舒展,克服老态。4大敦穴、足大趾、趾甲根偏内侧,十宣穴在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3毫米处,即指甲内嫩肉,中冲穴在中指,神厥穴在脐窝正中,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肘弓下缘连接中心点,两肾当中,与肚脐前后相对。

一、 揽雀尾(八动)

(命名释意)此动作有象形之意,将对方向我击来之手臂比喻为鸟雀

的尾巴,把自己的手臂比喻为绳索,随着对方手臂的屈伸、上下、左右的

(0)

相关推荐

  • 太极拳基本步法,动作要领及图解

    练习太极拳,不仅要注意手上的动作,步法同样重要,步法是太极拳的根基,考验人体下肢的稳定,太极拳步法,求其清灵.稳健,似沼泽拔涉,陆地游泳,更像是太空行走,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太极步法基本要求 1.进步 ...

  • 简单小诀窍,教你练习太极步

    一个人太极打得好不好,首先看的是脚下的步法.步法在太极里面是基础,太极强调的是力始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上下相随,完整一气.下身决定上盘,步法要准更要稳,上盘才不会晃. ...

  • 随师杨禹廷学艺近三十年的吴式太极拳传人邓来儒

    吴式太极拳宗师杨禹廷的弟子邓来儒先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随杨禹廷学艺近三十年.艺成后,积极传播吴式太极拳. 邓来儒年幼体弱,成年后因生活压力,身体多病羸弱.1953年邓来儒到北京看病,一位老中医 ...

  • 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弟子马汉清先生演练太极拳,内有杨禹廷先生珍贵练拳视频和拳照

    文太极 3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名家简介]马汉清,男,1920年生,汉族,北京市人,大专文化.北京市武术协会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北京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文革前曾任北京 ...

  • 杨禹庭先生弟子翁福麒先生1989年演练北派吴式太极拳

    文太极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名家简介]翁福麒,1931年9月12日 出生.辽宁辽阳人.满族.大学文化.北京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7岁在天津跟"定兴三李"之李耀 ...

  • 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

    杨禹廷宗师在二十世纪中(1940-198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太极拳事业做出丰功伟绩的第三代代表人物.第三代掌门人杨禹廷宗师(1940-1982),讳瑞霖.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九月二十九,逝于 ...

  • 杨禹廷太极拳问答

    杨禹廷先生太极拳问答 杨禹廷先生太极拳问答 一.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答: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多年来就在人民群众中间流传,它是我国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拳种,它不仅具有强 ...

  • 杨禹廷太极拳核心思想

    京城著名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字瑞霖.祖居北京,生于1887年,历经长达八十年的教学生涯,于1982年95岁无疾而终. 杨禹廷九岁习武,先后拜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子明等名师学练回汉两门弹腿. ...

  • 吴式太极拳37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吴式太极拳37式口诀,欢迎大家浏览. 一.起势: 1.重心右移:2.左脚跟提起;3.左脚横移;4.左脚跟落平 ...

  •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 六问

    一问 吴式太极拳起源的"北京大兴"是今天的北京大兴区吗? 吴式太极拳发源地为"北京大兴"的说法长久以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共识.但此发源地应当结合吴式太极拳的发源时 ...

  • 吴式太极拳名家赵琴先生演练王培生传吴式老架83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名家赵琴先生演练王培生传吴式老架83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