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秦桧与金国求和致使毁了北伐
秦桧,虽然他的形象被定格在了奸臣上,但是他也曾是胸怀抱负的,是想要为当时那个摇摇欲坠的宋朝做出贡献的。年轻时候的秦桧,也曾经是个热血青年,主张积极抗金。而且曾经因为反对金国拥立伪皇帝张邦昌,所以在金国眼中他也是一个危险人物。在“二帝”被押解到北方的时候,他也一同被金送到了北方,并没有留在伪齐,这从侧面说明了他在年轻的时候至少不属于投降派。而到北方以后,他也一直跟随这两位先皇。后来他逃回宋朝以后,受到了赵构的重用,委以重任。开始了他十九年的宰相生涯。应该说他在当宰相的十九年中在南宋朝廷中属于主和派,参与了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
秦桧返回宋朝廷后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而此时金军在北方穷于应付游击健儿的袭扰,在南线又接二连三地挫败,使挞懒改变了单纯军事进攻的方针,重新捡起“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挞懒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桧在南宋的政治活动指针。赵构觉得秦桧的主张很合他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也睡不着觉呢。”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过了三个月,又提升他当副宰相。
秦桧看准张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不满于兼空头都督的弱点,进行煽动。两人共同说服宋高宗,不应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权,以免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当即收回成命,致使岳飞的北伐计划成了泡影。接着秦桧伙同赵鼎,利用张浚的个人失策,对抗金路线搞落井下石。他们把“行在”由建康后撤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终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准备,以示苟安一隅。九月,张浚引咎辞相,高宗问谁可代替,张浚不答。又问秦桧如何,张浚回答说昏暗无能,于是高宗任命赵鼎为相。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高宗重礼发丧,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抗战派的宰相张浚。当时抗金形势空前良好,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时,宋高宗决定授予岳飞对全国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说:“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赵构发布这项决定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岳飞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等军不能协同配合的缺陷,岳飞一时兴高采烈,积极作直捣中原的准备。
赵鼎初任宰相之际,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朝合兵大举进攻,举朝震恐。赵鼎提出战御之计,诸将各持己见,只有张俊认为应当进讨,赵鼎同意他的观点。有人劝高宗移驾其他地方,赵鼎说:“战如不胜,再去也不迟。”高宗也说:“朕一定亲率六师,临江决战!”赵鼎高兴地说:“多年退怯,以致敌人越是志骄,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便命张俊带领所部援助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兵建康,并且催促韩世忠进兵,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军。
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议和,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希望和议速成。朝廷舆论认为不可信,高宗大怒。赵鼎说:“陛下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屈己求和,不惜这样做,是因为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而已。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高宗以客礼相待,态度极其傲慢。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愿效力死战,高宗不准。金使抵达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归还河南,册封高宗为帝,余事再慢慢商议”。之后高宗派王伦入金议和,赵鼎面授二十余事,强调岁币银、绢不得超过25万两、匹,要求获得刘豫统治的全部土地、拒绝接受金朝册封等。赵鼎虽然主持议和,但极力维护宋朝的利益和国格。赵鼎在议和问题上与金朝据理力争,与秦桧意见不合,到赵鼎因为力争为赵璩封国一事忤逆了高宗皇帝,秦桧就乘机排挤赵鼎,又推荐萧振任侍御史。于是赵鼎被罢相,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又改任奉国军节度使。秦桧率领执政大臣前去送行,赵鼎对他不礼遇,一揖而去,秦桧越是恨他。赵鼎罢相后,秦桧独揽大权,就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
因为遭到许多朝臣的激烈反对,秦桧曾经被罢免了宰相职位。但是昏庸的宋高宗还是把秦桧当做心腹看待,过了几年,又重新任秦桧为宰相。秦桧利用他的权力和地位,勾结金朝,千方百计破坏抗金将领的活动。这回听到岳飞连战连胜,准备直捣黄龙府,大起恐慌。于是,他就唆使宋高宗发出命令,要岳飞从前线撤兵。
岳飞突然接到宋高宗的撤兵命令,弄得莫名其妙。他派人送奏章给高宗说:金兵已经丧尽士气,我军士气高涨,胜利就在眼前,时机不能错过。他请求高宗取消撤兵命令,允许他继续进军。秦桧接到岳飞奏章,又想了一个恶毒的手段,先命令张俊、刘光世等大将的人马从淮北前线撤兵,然后对高宗说,岳飞的军队在中原已经成为孤军,不能再留,叫宋高宗发出紧急金牌,叫岳飞撤军。岳飞在前线等待高宗的进军诏令,没想到接到的却是朝廷催促退兵的紧急金牌。
岳飞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犹豫,送金牌的快马又到了。从早到晚,快马一个接一个,一连接到十二道金牌。岳飞知道要改变高宗的决定已经没有希望,气愤得泪流满面,说:“想不到我十年来的努力,一下子全给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