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有那么难吗?
导读:好好说话有那么难吗?是的,真难!
说话很容易,喉咙喷出一股气流,嘴巴和舌头调整好发音的方向,抑扬顿挫的声响就发出来了嘛。
但是好好说话很难。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在外面谈笑风生的人,进入公司岗位或家庭的一瞬间开始变脸,在面对家人或下属的时候,感觉就是气不打一处来,要么就是上辈子有仇。但是说来也奇怪,当他们面对客户或者领导说话的时候,这类人总能保持一定的克制,始终保持客客气气的。跟刺猬正好相反,它们把尖酸刻薄带刺的话对准了家人、下属或许还有其他人群。特别是对于有一定权力、财富和地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你以为这类人完全是因为讨厌你的性格和做事风格,或者不爱家人,可能你就错了。他们也经常跟下属谈笑风生,中午也一起吃工作餐,而且家人也经常很关心,也舍得花钱,但是就是缺乏一个重要的东西——耐心。经常在重要事情、关键场合发脾气或者使性子,一旦某些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当场就甩脸子尥蹶子,让所有人都尴尬在那儿。
在这类人心情好的事情,有时候也会聊起,我自己天生的就是这么倔,还有点暴躁,如果改掉这个毛病,应该能做更大的事情。很多时候,这类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坏脾气,但是想改已经太难了,积重难返,只能慢慢做引导和调节。
为什么缺乏耐心呢?任何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可能有些人被认为脾气好,耐心天生就多一些。这有限的耐心,它们都用在了面对他们认为该耐心的人和事情上了。不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是不想再耗费有限的耐心,用在它们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人和事情上。这是不是就是真相,我不能确定,姑且算是我当前最深刻的分析结果。
这篇文章先重点说说家庭中爱发脾气的人,下篇文章将重点谈职场中这类领导的特点及应对策略。
先举一个家庭中的例子吧。圣诞节前的平安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饭店吃饭。我特意早一点接了孩子回家。妈妈特意买了一个苹果蛋糕给孩子,其实就是用巧克力做了一个苹果的外形,里面填充巧克力面包和奶酪,外表面涂上苹果的红色,还挺像真苹果。一切进展的都很欢乐祥和。
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因为作业已在学校写完了,而且还不到休息的时间。孩子提议打扑克牌,从书桌里拿出扑克牌。打牌之前一般都要清点一下张数够不够。结果,数到最后发现少一张,到处找也没有。我们就提议用其他牌代替呀。那怎么行?!不一样吗?!于是自己又数了一遍,还是少了一张。忍不住冲外孙发火:整天乱玩,把扑克牌扔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的情绪就有点控制不住了。我们和孩子一样,都感到莫名其妙啊。多少天不玩扑克牌了谁知道多少,另外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发火吗?
孩子没经受住这么大声的呵斥,眼眶湿润了,并且不断地用手背揉眼睛。委屈地说,不是我弄丢的。不是你弄的谁弄丢的,上次就是你弄丢了一张。玩个屁,玩!自己气呼呼的掐着腰站起来走回自己的房间。找一张替一下不就行了吗,不用那么严格吧?那怎么能行呢?不一样嘛!不一样,不一,不,b,... ...是的,是的,是的,我们不一样。我怎么想起歌手高进唱的那首歌了呢?
其实,我们都一样。
每个人都有高兴、悲伤、愤怒的时候,都有脾气。能控制住自己情绪,不乱发泄的是一种修养。当然,控制不住的也是大多数人。我首先自我批评,我也不是完全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我还需要继续提高修养。不是说,人生是一场修行吗,我还远远不够。以前有篇文章就是关于发脾气的自我反省《我怎么把自己活成了我最讨厌的那类父母》。
一副牌也就是2块钱,下次买上几幅放在家里就可以了,别生那么大气,气坏了身体,不值当的。不知道有没有被听到。牌局没法成行了,大家不欢而散,其他人提醒在电视上播放一个喜剧电影,大概是想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
事实上,这个家庭刚刚组建完成的时候,经常因为一通咆哮,把愉快的,其乐融融的家庭里,温馨的场景给破坏了。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作为晚辈,我一开始是懵逼的,后来经过几次,我是抗拒的,据理力争,换来的是不理解:你怎么能争辩呢?对长辈要尊重,要顺从,表现出接受、理解,宽容,并且配合上尴尬的笑容,还要不断地给发脾气的和被呲的人都找台阶下,比如他都是为你好,为孩子好... ...
事实证明,转移话题和转换场景,都是劝架的最英明的做法。因为你会发现一转身,发脾气的人把这件事忘了,似乎发泄情绪的那一刻是另外一个人附身——是超我,回归平静的才是真正的自己——本我,那个发脾气的超我犯的错,本我可不认账。咦,本我招谁惹谁了,被无情甩锅。
大家都可以不欢而散地各寻乐趣,但是孩子的内心是无处躲藏的。他不知道,什么地方自己以前埋下的雷,被家人触碰到了,所以心态始终是紧张、焦虑不安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能又被通批一顿,但是不能让孩子一直处于这种焦虑的心态之中啊。
我一边想着怎么解决,一边安抚委屈地抹眼泪的孩子。先转移话题,要不我来陪你玩牌。孩子也是固执倔强的性格,非要大家一起玩牌。我一想,也是啊,长辈的遗传基因已经注入到了孩子身上,能不能倔强吗?
现在,我觉得面临两个问题必须解决:首先让孩子明白任何人通过发脾气解决问题都是不对的;第二让爱发脾气的人意识到发脾气的坏处。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了。而且我以前也经常跟孩子发脾气,希望用发脾气的威严让孩子改掉一些自己认为很大的毛病,例如撒谎。但是事后,我后悔就跟孩子道歉,这件事爸爸表达方式太粗暴了,对不起。孩子心理获得了一定平衡,他的内心就没有那么惶恐和焦虑了。
关于发脾气这个事情,我还跟孩子认真诚恳地谈过一次,俗称恳谈会:你怎么看爸爸发脾气这个事情。也喜欢也不喜欢。我很诧异,那是什么意思呢?不喜欢你发脾气时的样子,好怕人;你说过之后,我就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你以后能不能好好说话?
听到这,我其实有点泪目了。是啊,好好说话,真的好难啊。但是同时,我心里也逐渐敞亮了,我愿意跟孩子交心,因为孩子内心能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
此时此刻,我忽然觉得,有问题的是成年人自己,而不是孩子。是我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乱发脾气。特别是对亲人,发一次脾气就是伤害,而且大都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情,心胸宽一点就过去了,家不是锱铢必较的地方,家不是生意场,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家不是权力场,家不是赛场,家是养伤的地方,家是港湾,家是最终的归属地。
那么,该怎么跟孩子解释发脾气这件事呢?我不能让他认为,发脾气是一剂灵丹妙药,凡是解决不了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发脾气来解决,即便是解决不了也通过发脾气来发泄一下情绪。更不能因为你是长辈是父母是老师是领导,就有资格不问青红皂白地乱发脾气,就可以践踏别人的自尊。
我要告诉他,人与人之间还是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家庭里没有人是绝对的BOSS拥有不可辩解的权力。所以,我先要积极地对自己的言行做道歉,让孩子看到道歉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每个人都可能做错事。如果做事之前先了解清楚,就会减少犯错的几率。即便是真的别人犯了错,也选择尽量先解决问题,再尽量以和蔼的方式与犯错方沟通和提醒。
犯了就该,改完再犯,千锤百炼嘛,最后一句是引用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话。
但是,第二个问题太难了。将心比心地说,我可能会偶尔意识到自己脾气不好造成的恶劣影响,但是当有人提醒我自己脾气很坏的事情,我可能会有些恼羞成怒的感觉,很难一下子接受。所以,希望主动找一个人去谈让他收敛一下脾气,简直就是犯上作乱,往枪口上撞。我相信,爱发脾气的人,被别人提醒应该不是一次了,自己应该也不止一次认识到自己爱发脾气,但是问题是只能保持几天的平和,就开始继续肆无忌惮了。
但是,说来也怪,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在家里爆发,在面对单位领导,面对同事的时候都能相敬如宾。这绝对就是自己有意地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到了家里,一切都那么熟悉,不需要再绷着神经了,所以本我的另外一面就暴露出来,并且不加收敛了。这是从我自身爱发脾气的经验,倒推出来的原因,但是相信还有其他原因存在,欢迎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回复更多自己的观察。
不能直言进谏,那也只能旁敲侧击了,通过别人家的故事和场景,让爱发脾气的人明白,发脾气首先是解决不了问题,伤害的危害大于教育的效果,其次是伤害自己的身体,最后发脾气还有损你在家里的威性,因为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而造成的误解。包括我自己,以前都有一种误解,看到某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对人颐指气使,动不动咆哮几句,家人或下属马上就能更高效地行动起来。我以为,这就是立威信,现在来看正好搞反了。但是,规劝别人,说你这样是错的,那样也是不行的,太难了效果很差。尤其是面对老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犯家规族规的,属于忤逆行为啊。
小结: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紧密的社会关系团体,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力,没有单向的理解和尊重,都是相互的。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各司其职,老人运筹帷幄是主心骨,中年人勤恳努力是主力军,孩子勤奋好学是未来的希望。和谐的家庭将有助于事业、感情、育儿等各方面的积极发展。一旦家庭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家庭就像是埋了一颗哑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引爆。如果不想那样的结局,请各自先清理内心的那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哑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