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古建木柱抗震稳定构造

周  乾

(本文原载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0年第3期,此处有删减)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北京紫禁城(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在构造上主要由基础、柱、梁枋、斗拱、梁架、屋顶、墙体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柱是主要受力构件,主要起支撑上部构架,并将上部荷载传递给基础的作用。柱的稳定性是古建筑结构整体稳定的根本前提。北京位于地震多发地带,紫禁城自建成至今近600年,其间遭受过200余次地震的袭击,但其木柱鲜有损坏的记载,可反映紫禁城古建木柱有着良好的抗震稳定构造。部分学者开展了与我国古建木柱抗震相关的研究,包括柱底平摆浮搁的隔震机制、柱侧脚机制、柱与梁的榫卯连接机制等相关研究,但对紫禁城古建筑木构抗震构造的系统化研究,相关成果较少。本研究基于已有成果,从构造角度较全面地探讨和归纳紫禁城古建筑木柱的抗震性能,相关成果将可用于我国木构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参考。

1  柱底-平摆浮搁

紫禁城古建筑属于木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木柱和木梁组成核心受力框架,支撑屋顶传来的重量,墙体仅起维护作用。其中,柱子作为古建大木结构的重要承重构件之一,主要用来垂直承受建筑上部传来的作用力。从安装角度讲,紫禁城古建筑立柱的柱根并非插入地底下,而是浮放在一块石头上,这块石头称为柱顶石,见图1;柱根的放置方式则称为平摆浮搁,见图2。

图1  柱顶石照片

图2  柱底与柱顶石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连接方式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紫禁城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首先,木材在封闭的环境中容易糟朽,立柱柱根若插入地底下,那么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产生糟朽。其次,也是最重要原因,是隔离地震的需要。我们知道,地震力作用力是很大的。若柱根插入柱顶石内,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柱根很容易折断并造成古建筑破坏。而柱根平摆浮放在柱顶石上后,在发生地震时,其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不仅隔离了地震,而且地震结束后,柱根可基本恢复到初始位置,而不产生任何破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三,由图2可知,柱根置于柱顶石上后,柱根外皮与柱顶石外皮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柱根始终在柱顶石上往复滑动而不掉下来,这也是紫禁城工匠智慧的体现。

2  柱身——侧脚、收分

所谓侧脚,就是古建筑最外圈的柱子(檐柱)顶部略微收、底部向外掰出一定尺寸的做法。宋《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柱》规定:“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谓柱首东西相向者,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若侧面,谓柱首南北相向者,每长一尺,侧脚八厘;至角柱,其首相向,各依本法,如长短不定,随此加减”。这句话规定了每间房屋在正面(长度方向),柱身侧脚尺寸为柱高的1/100(柱底往外掰出1/100柱高的尺寸);在侧面(宽度方向),柱身侧脚尺寸为柱高的8/1000;在角柱位置,则两个方向同时按上述尺寸规定侧脚。紫禁城古建筑普通立柱的安装都是柱身垂直立于柱顶石上,而檐柱的安装则不同,按照侧脚做法,形成“八字”状,见图3-图5。

图3  檐柱侧角照片

图4  侧脚示意图(左:侧脚前;右:侧脚后)

图5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柱架运动示意图(左:侧脚前;右:侧脚后)

侧脚做法,不但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更加庄重、沉稳而有力,而且体现了一定力学智慧。图5为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木构架运动示意图,其中左图表示不考虑侧脚构造,右图表示考虑侧脚构造。由图5不难看出,侧脚使得古建筑的柱架体系由直立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变成了“八”字形。由于古建筑的柱子与梁是通过榫卯方式连接的,即柱顶做成卯口形式,梁端做成榫头形式,插入柱顶预留的卯口中。在发生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时,立柱与梁之间的榫卯连接使得彼此之间产生相对晃动。对于未设侧脚的“平行四边形”体系而言,其在水平外力作用下不断往复摇摆,很容易产生失稳破坏。而这种“平行四边形”的连接体系,在物理学上可称为“瞬间失稳体系”。对于设置侧脚的“八字形”体系而言,而侧脚之后柱与柱的延长线会相交于一点,形成虚“交点”,而整个体系则犹如一个三角形。其在水平外力作用下的晃动受阻,该阻力由侧脚的柱身提供。且侧脚使得柱顶的卯口与梁端的榫头挤紧,增强了榫卯节点的受力性能。在物理学上,该“八字形”体系可称为“三角形稳定体系”。

3  柱顶—榫卯连接

紫禁城古建筑的立柱在顶端与水平构件(梁、枋)的连接,主要通过榫卯形式进行。这里所说的“榫卯”,是指榫头与卯口。其中,榫头位于梁端,被加工成凸起部分;卯口位于柱顶,柱顶被剔凿掉部分木料,形成凹形口,即卯口。位于梁(枋)端的榫头插入柱顶的卯口中,形成榫卯连接;而榫卯连接的位置,可称为榫卯节点。紫禁城古建筑的榫卯节点有数十种,如图6-图8所示为太和殿柱与额枋连接为其中的一种,称为燕尾榫节点。

图6  柱与额枋的燕尾榫卯连接

图7 燕尾榫安装前

图8  燕尾榫安装后

以燕尾榫为例来说明榫卯节点的抗震智慧。从连接方式来讲,燕尾榫榫头与卯口的连接属于半刚接。所谓“半刚接”,即节点不能像铰球一样随意转动(铰接),也不像固定的刚架一样完全无法转动(刚接),而是介于铰球和刚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征为可以转动,但受到一定限制。这种连接特征是非常有利于古建筑抗震的。因为这样一来,有限的转动能力有利于减小梁柱构架的晃动幅度。不仅如此,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地震能量传到古建筑木构架上,部分转化为木构架的变形能(构架变形),部分为构架的内能(内力破坏),还有部分转化为构架的动能(榫头与卯口的相对运动)。也就是说,榫卯节点的运动有利于耗散部分地震能量,减小建筑整体的破坏。

4  柱架—柱高不越间广

紫禁城古建筑在确定房屋的高度时,檐柱高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规定:“凡用柱之制……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这句话的意思是,檐柱的高度不得超过构架的进深宽度。檐柱高与构架进深的位置关系见图9。

图9  檐柱高与进深关系示意图

实际上,紫禁城古建筑的高宽比均满足这种要求,比如太和殿檐柱高7.39米、进深尺寸33.35米,中和殿檐柱高5.62米、进深尺寸20.89米,保和殿檐柱高6.75米、进深尺寸21.72米。这种限制古建筑高度与宽度尺寸的做法是有利于古建筑稳定性的。与现代建筑不同,古建筑木结构的构造有着众多的特殊性,尤其表现在柱与柱顶石之间的连接方式,柱底主要通过平摆浮搁的方式立在柱顶石上,也就是说建筑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之间并没有可靠的拉结作用。发生地震时,如果地震作用导致立柱产生过大幅度的摇晃时,立柱会带动建筑整体产生倾覆的危险。另一方面,对于古建筑而言,其抵抗地震倾覆的主要方式在于自身重量绕柱底产生的抵抗弯矩。

5  结论

紫禁城古建筑木柱有着良好的稳定构造,主要表现在:

(1) 柱底平摆浮搁在柱顶石上,在地震作用下可产生摩擦滑移隔震效果。

(2) 柱身侧脚有利于地震作用下柱子的稳定,柱收分有利于减小上部竖向荷载的偏心作用,柱生起有利于降低结构整体的重心,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倾覆可能。

(3) 柱顶采取榫卯节点形式与梁端连接,在地震作用下榫头与卯口的相对运动有利于耗散部分地震能量。

(4) 柱高不超过建筑宽度,有利于柱架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复位。

(0)

相关推荐

  • 歇山屋顶式木构古建抗震构造研究

    歇山屋顶式木构古建抗震构造研究 (本文载于<建筑技术>2021年第3期) 1  引言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对古建筑的防震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歇山屋顶类古建筑属于我国木构古 ...

  • 榫卯:一榫一卯,木头间的天荒地老

    文/红豆豆包 在<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程凤台重金从国外请来了一个洋人设计师辛博士,想要为他加固留仙洞.没想到辛博士却亲自来道歉,原来经过他勘测计算后,他发现自己做不来. 因为他无法解决留仙 ...

  • 修缮古建筑柱子,一篇文章带你看明白!

    在传统木构建筑中,柱.梁.枋.檩.板.椽构成了整个房屋的承重构架,作为支撑这个骨架的柱子,屋面的所有重量都要通过它来传递到基础,所以,柱子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由于柱子直接与地面.墙体 ...

  •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 故宫太和殿的建筑细节与文化之美 演讲人:周乾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2021年7月 作者:<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7日 10版) 太 ...

  • 故宫古建筑梁柱榫卯连接的智慧技术

    故宫(明清时期称为紫禁城)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作为我国木构古建的典型代表,故宫古建筑的构造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其构造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木构件之间采用榫卯节点的连接方式.所谓 ...

  • 扫盲了!最全古建榫卯种类及其构造

    木结构 榫卯 北京大学古建筑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研修班第五期报名进行中,报名在篇末! 感兴趣的哲友们!名额有限!速报名! 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 ...

  • 结构抗震的构造要求,你需要知道的建筑工程知识点!

    筑龙结构设计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建工知识课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地震的震级及烈度 我国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浅源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 ...

  • 问道寻源 | 中国古建榫卯种类及其构造!

    内容导读 榫卯是中国古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    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现根据榫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 ...

  • 紫禁城古建的黄金外衣——贴金技术的应用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19年12月6日第8版,有修改)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紫禁城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即使历经时间长久,紫禁城古建筑仍向世人展示其其金碧辉煌的外表 ...

  • 紫禁城古建基础里的奥秘

    紫禁城古建筑群建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近600年来,它们历经各种自然灾害而基本无恙,是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结晶.而紫禁城古建筑营建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合理有效的建筑基础做法.其中,又以 ...

  • 古建营造系列——悬山顶的构造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 ...

  • 古建营造系列——卷棚顶的构造

    卷棚式屋顶也成为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面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也就是说卷棚式屋顶的'正脊'是弧形的,与普通人字形屋顶不一样,没有屋顶的正脊. 譬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式 ...

  •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上分

    中国古建筑 哲匠之家系列介绍了古建筑构造,下分.中分,今天介绍古建筑上分(古建筑的屋顶构造). 古建筑屋顶位于中国式三段的上段,最为引人注目.它不仅是在建筑最上面起围护结构的作用,而且屋顶形式.屋脊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