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什么宁愿重用胡惟庸也不愿意重用刘伯温?

前言:对于明朝的开国功臣,大家最先知道的是谁?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会是刘伯温,其原因就是因为他太"神"了。据《明史》所载,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尤其擅长象纬之学,民间常常把他的智慧比作诸葛亮,说他"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年",明太祖也赞他是留侯张良一般的智者。

然而,明太祖在洪武三年的论功行赏中却只给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而且给他的官职也不是很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明太祖不愿意重用刘伯温,难道刘伯温这个时候就不是他的"张良"了吗?他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的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代奇人——刘伯温

一、 朝堂上错综复杂的形势

1、 淮西集团VS浙东集团

没有哪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搞小团体,因为一旦臣子们结党的话,势必对皇权带去威胁和冲击。但是有一句话叫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臣子们为了追求更大的政治抱负或者满足自己更多的欲望,很容易就以同乡、同窗等关系为媒介抱成团。明太祖立国之初,这种大臣们抱团组圈的情形相当突出。

洪武三年封的六位国公,二十八位侯爵,一共是三十四人,而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和明太祖是同乡关系,他们的老家都是在淮西地区,也因为他们的地位都比较高,所以以他们为核心结成的圈子就被人称为"淮西勋贵集团",这个集团可谓是明初最强集团。

明太祖于淮西起家

打仗靠武将,治国就得靠文臣,天下统一之后,明太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开始将文臣的地位往上提,武将的地位往下压,由此,六国公之一的李善长成为了淮西集团的带头大哥。当然,不可能所有的大臣都出自于淮西,也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是勋贵,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抱负,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高智之士,还有很多人曾经有过元朝大臣的身份,他们以刘伯温为核心结成了另外的圈子,俗称"浙东集团"

淮西集团多武将,浙东集团多文臣,两个集团各有各的优势,淮西集团的优势在于他们有巨大的影响力,浙东集团的优势在于成员们的治国理政之才很强。两个集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但是浙东集团着实很难和正处于巅峰状态的淮西集团抗衡,杨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明太祖招纳淮西子弟

2、 帝王心术

淮西集团那是在明太祖"打天下"的阶段就成了气候,那么明太祖在"治天下"的阶段为何还允许出现浙东集团呢?明太祖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利用浙东集团来压制淮西集团。那个时候他还没想着自己亲自动手去对付淮西集团,他不想担"飞鸟尽、良弓藏"的那种骂名,所以他需要浙东集团的存在。

明太祖把浙东集团的杨宪破格提拔到中书省任职,就是想分淮西大哥—李善长的权,结果杨宪既想让皇帝对他更看重,又不想往死里得罪李善长,最后两边都没讨到好,被李善长找到机会一下子就给扳掉了。明太祖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自然心里是极为不爽的。

李善长堪称明太祖的左膀右臂

他意识到无论是淮西还是浙东都是朝廷的麻烦,只要它们存在一天,势必分走部分皇权。所以,他决心把这两个集团都给收拾了。他先用淮西出身的胡惟庸接李善长的班,在他看来,胡惟庸无疑更好对付,接着让胡惟庸不断地膨胀。半只脚踏进鬼门关的胡惟庸却不知道自己成为了案板上的肉,反而变本加厉地揽权,甚至残忍地害死了刘伯温,让浙东集团失去了灵魂人物。

这一切都在明太祖的掌握之中,当胡惟庸惹得天怒人怨的时候,他适时地出现了,并且通过真真假假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把胡惟庸给送进了鬼门关,并把淮西集团的一大票人物也一起送了进去,让两大集团再也不能威胁老朱家的皇权。

“胡惟庸案”爆发

二、 刘伯温让明太祖“难做”

1、"劳苦功高"缺了一半的刘伯温

刘伯温为明太祖统一天下建功颇著,他在战略上的谋划称得上登峰造极,他的这种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在当时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比如明太祖在和张士诚、陈友谅形成三足鼎立之时,是刘伯温给明太祖定下的战略规划。

在刘伯温看来,张士诚进取心不足,过于守成,而陈友谅有雄心,但性格短板明显,比较自负,所以他建议明太祖从自身实力出发,避免两线作战,稳住张士诚,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明太祖正是按刘伯温的这种战略来纵横捭阖,方能以弱胜强,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元末形势图

对于刘伯温来说,他确实是有大功劳的人,但是苦劳呢?他是在明太祖打下应天的第六年才加入明太祖团队的,在此之前,李善长和徐达等人已经和明太祖一起打拼了多年了。就说李善长吧,明太祖大封群臣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国公的爵位,当时被封为国公的一共只有六位,这六位中能算作纯文臣的只有他一人,不仅于此,他的地位还凌驾于其他五位国公之上。

李善长就是典型的"劳苦功高",明太祖才起步的时候,他就跟着了,期间主要负责的也是内政和后勤这种繁杂的工作,他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功劳上,刘伯温或许可以和李善长比肩,但是苦劳上,刘伯温是万万比不过李善长的。所以,刘伯温在立国之后远不如李善长受重用。

明太祖的部分“合伙人”

2、洞察帝心的刘伯温

明太祖很早之前就针对谁来接李善长之位的问题询问过刘伯温,并且直言了当地告诉刘伯温,李善长的位置就是刘伯温的。刘伯温虽然内心里也向往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但是他当场拒绝了明太祖。因为他太懂得明太祖的心思了,他看出明太祖想让他出头,去打击淮西集团。

淮西集团中的很多勋贵都是泥腿子出身,因为跟对了老朱,翻身成为了贵族,一下子心态就崩了,他们在明太祖跟前或许会老实,但是他们一旦回到地方上,那就是胡作非为,无法无天。另外,自从浙东集团浮在面上之后,淮西集团处处和浙东集团作对。有了这两条,一身正气的刘伯温不应该,也不会不愿意出这个头啊?

脆弱的“铁三角””

因为他还看出了明太祖另外的心思,一旦他把淮西集团给收拾了,那么朝堂之上肯定要沸反盈天,要知道淮西集团的那些人可都是开国功臣,到时候作为执行者的他肯定会被明太祖推出去,拿他的脑袋去平息众议。同时,没了他的浙东集团注定会变成一盘散沙,明太祖就可以轻松拿捏了。

因为他的拒绝,明太祖的一番计划全被打乱了,明太祖岂有不生气之理?而且明太祖也非凡人,他也知道刘伯温看出了他的心思,这是让他最不能接受的,其一,皇帝的心思,臣子都知道了,那皇帝还怎么当?其二,臣子知道了皇帝的心思,还不按皇帝的意思做,把皇帝放在哪里?所以,他在再三考虑之后,就给了刘伯温一个伯爵。

神机妙算——刘伯温

结语

刘伯温为明太祖的功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既帮助了明太祖,也成就了自己,然而在开国之后,他却得不到明太祖的重用,他想学习张良,但是他还是成为了明朝政治的牺牲品。都说胡惟庸是害死他的罪魁祸首,但是这背后难道没有明太祖的身影吗?如果和明太祖无关,那只能说胡惟庸胆子真的是大到了天上,敢在没有皇帝的授意下擅杀开国勋臣?如果和明太祖无关,在他死后,明太祖何以那么冷淡地对待他的死亡?并且最后还清洗了他的两个儿子?

就算是刘伯温这种智者,依然跳不出明太祖的五指山,可见明太祖有多厉害!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太祖》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实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