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代表人物之·刘墉,其书以浑厚古朴、貌丰骨劲而独步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局部 老翁
乾隆皇帝真爱书法,不仅把字写得千篇一律,还狂热地在宫内所藏的书画上到处盖印章,搞得花花緑緑的就满意了。由于皇帝的审美格局,“黑、大、圆、光”的馆阁体大行其道,然而刘墉的书法不与时俗同声,远涉前贤,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晚年潜心碑版,从容大度,外肥内遒,神魄超然,自成一家。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
刘墉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该小楷册为刘墉书录古文辞赋及自撰诗文,先后续书于乾隆乙亥、丙子间(1755——1756),为刘墉青壮年时期之作。书体肥壮而无臃肿之态,扁而无萎琐之习,黑而精神外溢,得雍容华贵气象。
刘墉书法册页《行书节录晋书语》描金花卉蜡笺,七开14页。丁未(1787年)作。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书法艺术精品《清爱堂墨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