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氧疗,这 6 个要点你不可不知!
图 1 缺氧的病因分类
氧疗的具体适应证为:
氧疗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带来的代谢障碍和生理紊乱,一般吸氧后达到 PaO2≥ 60 mmHg 或 SaO2≥ 90% 即可;对于合并慢性高碳酸血症者,可适当降低氧合目标,达到 PaO2≥ 55 mmHg 或 SaO2≥ 85% 即可。在达到此目标的基础上,应该尽量降低吸氧浓度,以避免高浓度氧疗的危害。
根据吸入氧浓度 FiO2 的高低可以分为低浓度氧疗(<40%,一般不超过 30%),中浓度氧疗(40%~60%),高浓度氧疗(>60%)以及纯氧吸入。不同浓度的氧疗适应证不同,要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
为什么 Ⅱ 型呼吸衰竭要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COPD 或 Ⅱ 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伴 CO2 潴留,高浓度吸氧会导致肺泡通气量降低、加重 CO2 潴留,其发生的机制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伴 CO2 潴留的慢性低氧血症患者,主要靠低氧血症的刺激兴奋呼吸中枢,高浓度吸氧后,低氧血症解除、对于呼吸兴奋的作用减弱,从而导致自主呼吸抑制、通气量减少、CO2 潴留进一步加重。事实上,PaO2 只有在<60 mmHg 时才起兴奋呼吸的作用,一旦超过此水平呼吸兴奋的作用很弱,因此这种观点不符合临床实践。
另一种观点是吸入高浓度氧后,解除了低氧导致的肺血管收缩,导致通气血流比失调加重,生理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降低,PaCO2 进一步升高。这是高浓度氧疗导致高碳酸血症加重的重要原因。
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吸氧方式,好处是简单、方便,不影响病人咳痰、进食;缺点是吸氧浓度不恒定,容易受患者呼吸影响,且达不到高浓度吸氧。鼻导管或鼻塞吸氧的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密切,也就是所谓的吸氧浓度公式:
吸氧浓度公式的局限
氧浓度公式对于指导氧疗有重大意义,比如遇到 COPD 患者我们一般要求「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 2~5L/min),根据公式算下来,在 FiO2 大约 28~41%,属于低浓度吸氧。但是临床上这个公式的应用被无限放大了,甚至用在小儿或机械通气患者,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原因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原版的公式:
FiO2(%)= 21+吸氧流量 (L/min) × I/(I+E) ×79/VE
其中 I 为吸气时间,E 为呼气时间,VE 为分钟通气量。健康成人一般 I:E = 1:2,VE = 6L,带入公式得到 FiO2(%)= 21+4.39×吸氧流量 (L/min),为便于应用取整数的话就得到了上面的公式,吸氧流量增加 1L,可使吸氧浓度提高 4%。对于婴儿来说 I:E = 1:1,VE≈1.3L/min,带入公式可得到吸氧流量增加 1L,可使吸氧浓度提高 30%,与简化公式相去甚远。
另外,面罩吸氧时,面罩有一定的氧气储存作用,呼气时一部分氧气留在面罩内随下次吸气时吸入,实际吸氧浓度要高于按 I:E 计算出的数值。
因此,吸氧流量增加 1L,可使吸氧浓度提高 4%,这个简化公式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只用于成人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如果应用于婴幼儿、面罩吸氧甚至机械通气,那就大错特错了。
(1)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防止氧中毒。
参考文献
[1]. 朱蕾. 机械通气 (第 4 版)[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 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 (第 9 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