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温病可分为温热和湿温

  温病的分类就是将温病范围内的众多病种,再划分为若干类别,以利于临床辨证论治,根据病因性质可以分为“温热”和“湿温”两大类。考证其分类之源流有助于认识温病学科的发展历史。

  由于历代医家对温病概念的认识不尽一致,所以温病包括的范围也有大有小。许多文献都指出,温病是多种外感温热病的总称。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光绪年间的《温病指南》中记载山阴娄杰与其门人肖吉甫主要依据吴氏《温病条辨》一书,参考其他温热专著和自己见解,以温病之兼湿与否,将其明确划分为“风温”与“湿温”两大类别,并以此概括所有温病的辨证证治。他认为温病“名目甚烦,而究其治法,只须细审温邪之兼湿与否,及‘湿’、‘温’二邪孰多孰少,以为用药之差别。今以温邪之不兼湿者,统归‘风温类’,列为上卷。温邪之兼湿者,统归‘湿温类’列为下卷”。

  近人谢仲墨氏对此备加推崇,认为“娄氏此论,简明扼要,是温病治疗的大纲。”在他撰写的《温病要义》(1958年)一书中,即采用娄杰的分类方法,参考吴氏条辨原文,“分温热、湿温两部分叙述”,并提出“不兼湿的风温篇可称为温热篇,以与湿温篇相对,今按照《温病指南》另一印本,将风温三篇,改题为温热三篇。”由此,将“风温”、“湿温”的提法,正式更易为“温热”和“湿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与温病的统一思考

    经方与温病的统一思考 温病大概分为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热类的疾病可以融入到经方的三阳病范畴当中去,更多的是少阳和阳明,湿热类疾病也就是热邪合湿邪,同时具备热邪和湿邪的致病特点,和经方中的阳明太阴合病有相 ...

  • 『古方新解』竹叶石膏汤治温病痉证

    周某,男性,14岁,2010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发烧,引发病毒性脑炎,在某市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天.出院时各项体征基本正常,无头晕.咳嗽.咯痰等症:但四肢及头部无规律性震颤抽搐仍未改善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

  • 『古方新解』芍药汤解析

    笔者去年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行气调血芍药汤"(见2018年6月20日学术版)的短文,对比了芍药汤与葛根芩连汤,并分析了芍药汤行气调血治疗湿热兼气滞血瘀 ...

  • 『古方新解』参苓白术散可治疗多种疾病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 ...

  • 『古方新解』茯苓四逆汤——仲景时代的“破格救心汤”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 ...

  • 『古方新解』再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 ...

  • 『古方新解』柴胡剂的衍变过程

    柴胡,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之功,而本品更长于疏解半里半表之邪,故张仲景视柴胡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他在<伤寒论>一书中,用此品先后制方数首(共制方八首),开柴胡剂之先河.小柴胡汤可推许为柴胡 ...

  • 『古方新解』山药在儿科中的应用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都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越是在 ...

  • 『古方新解』阳微阴弦 瓜蒌薤白

    瓜蒌薤白剂指<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是目前治疗胸痹心痛病的主要方药.经过多年对瓜蒌薤白剂的学习与应用,笔者有所体会,今述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