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李斯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窈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我听说宫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凭借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拋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襄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0)

相关推荐

  • 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一纸化之,方成就秦国大业

    秦王一统天下,方让战乱的七国统一起来,成就了早期统一的中国.在秦王统一的过程中,不仅有能征善战的将军,例如蒙恬.蒙毅.王翦.王奔.李信等:还有很多能能臣将相也做了不少的贡献,文信侯吕不韦,丞相李斯等. ...

  •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ー检测语文试题(B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如今,诗歌公众号已经成为不少人晚间精神生活的一个私密角落."为你读诗"与"读首诗再睡觉"可谓其中的佼佼者 ...

  • 《谏逐客书》李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体在形式上为应用文,而内容上则为论说文.这篇文章被视为是后来的骈文之初祖.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发韩国实施"疲秦计划&q ...

  •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和学

    <谏逐客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 ...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典故故事 当年,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 ...

  •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斯 〔先秦〕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

  •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 ...

  • 古文观止71: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jiàn)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1.秦王:指蠃政,此事发生在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2.游间:游说离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李斯 谏逐客书

    秦王嬴政期间,有大臣说各国来到秦国的人给秦国造成了混乱,建议将他们驱逐出境.嬴政同意了. 楚国人李斯也被驱逐,临走前,他给嬴政上书说,各国的人在之前为秦国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果把他们都赶走了,不是都去帮 ...

  • 古文观止:先秦《谏逐客书》作者·李斯·原文朗读·赏析

    古文观止:先秦《谏逐客书》作者&#183;李斯&#183;原文朗读&#183;赏析

  •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

  • 经典文言文《谏逐客书》题解、原文、译文与注解

    谏逐客书 [战国] 李斯 [作者小传]李斯(?前208),楚上蔡(今属河南)人.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说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并六国,拜为客卿.佐秦王并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秦始皇 李斯 韩非 荆轲刺秦王 焚书坑儒 谏逐客书 张良刺秦

    秦王嬴政为避免各国到秦国的人进行挑拨离间,下令驱逐外来人.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上书秦王说,之前秦国的业绩很多都是在各国的客卿建议下取得的,如果一律驱逐,其中的能人就会为他国效力了. 嬴政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