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对张爱萍上将说:当初打遵义,参谋长邓萍是替你死了
导言
1986年,张爱萍上将去医院进行例行检查,结果检查出了癌症,癌细胞有没有扩散他并不知道,但是在手术之前,他还是认真地总结了一下自己的过往人生。当时他确实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01
任弼时一句话救命
张爱萍将军第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是在1931年,当时他刚刚入伍,在红14军中当兵。
当时红14军出了一些教条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以打击立三路线和瞿秋白的调和路线为由,在苏区进行了反对AB团、改组派等的斗争。
当时张爱萍反对他们乱打乱杀,于是很快就被列入了AB团的名单,差一点脑袋搬家。后来他去参加一次会议,顾作霖亲口对他说,你知道吗,当时你差点没命。张爱萍惊出了一身冷汗。
是任弼时的一句话救了他,任弼时说,这些宗派主义者利用宗族关系和路线分歧发展还魂,张爱萍是组织从上海派来了,不是江西本地人,就被他们视为异己。对张爱萍等人的审查都是秘密进行的,如果当事人不幸掉了脑袋,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张爱萍多年来一直记得任弼时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更钦佩他明察事实,声张正义的勇气。1949年政协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张爱萍特地赶到玉泉山看望了病中的任弼时,畅叙过往。
1984年,时值任弼时同志80岁的冥寿,张爱萍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人生导师任弼时,他不禁感慨万千,写诗追忆了这位故人。
02
邓萍是替你死的
张爱萍将军第二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是在1935年的遵义战役期间,当时张爱萍是红3军团11团团长。
那一天,3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来到了红11团的前沿,大战在即,他决定亲自去侦查地形,为部队找一条最合适的进攻路线。团长张爱萍和参谋长蓝国清和他一起隐秘地潜入了遵义城外50米的一个小土坡的草丛里。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如果我们不在第二天拂晓前拿下遵义城,薛岳的部队就会赶来把我们吃掉,正因如此,邓萍才违反了条例,把自己置身到了这个比一线部队冲锋位置还近的地方。
本来侦查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但一个我方的通讯员突然前来报告消息,他离开时没有隐蔽,就飞奔下了山,结果这一下就给邓萍他们的位置暴露了。
那个小山坡距离城墙确实太近了,敌人拿着九响枪对着他们隐蔽的草丛连射数发子弹,邓萍参谋长的头部被击中,倒在了张爱萍的怀中,永远地离开了。
张爱萍怀着沉痛的心情把邓萍牺牲的消息报告给了军团长彭德怀,电话的那一头,彭总愤怒地对着电话痛骂张爱萍:你们这些猪狗养的……
战役结束后,彭总向军委做战斗汇报时说,我们的指挥员所在的位置比部队更前,故我们的干部伤亡相当大。彭总后来对张爱萍说:路还很长,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时任红3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同志后来回忆其这件惨痛的往事时,曾对张爱萍说:邓萍是替你死了。张爱萍默默无言。
03
遗憾终生的车祸
张爱萍将军的另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是在1946年,这次经历导致张爱萍上将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张爱萍要从华中军区的驻地淮安赶到津浦路前线去,他本来计划骑马去的,但是大家都说开汽车比骑马快多了,张爱萍犹豫了一下就改变了主意。
当时他坐的汽车是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车已经很破旧了,又长期失修,所以一路上开得跌跌撞撞。在快开到目的地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支援前线的运输队,这个队伍里又是马车,又是独轮车,把整条路都给堵住了。
张爱萍见车子一时也过不去,就想着反正也是要等,不如搞点东西先吃吃,他把头从车窗里探了出来,刚想对后面车厢里的同事交代一些什么,不料这时候车向后滑动了,旁边正好有一堵墙,他的头就被车门和墙夹住了……
时任华中军区作战科科长的孙公飞回忆,当时首长的头上鲜血不断涌出,大家都说千万不能倒车,被车身一阵,颅骨都要给挤碎的,要一起合力把车慢慢推开。
当大家把张爱萍救出来时,他已经昏死过去了,幸好当时后勤卫生部的王广胜就在现场,他说首长的头盖骨从眉骨那里裂开了,或许是他戴的帽子救了他的命,帽檐给他垫了一下。醒来后的张爱萍就开始大口的吐血……
受了这样严重的伤,张爱萍依旧坚持参加了一周后的庆功大会,结果他刚走上主席台,人就一头栽倒了。
陈毅老总见到张爱萍后,简直吓了一跳,当时张爱萍躺在床上,头肿得都认不出样子来了。当时张爱萍的夫人刚刚生子,在经历了这样突然的变故后,再也没有奶水了。
不久后,两淮失守,张爱萍辗转到了临沂、大连等地休养,最后组织还专门安排他去了苏联医治。
在养伤期间,张爱萍一度变得非常暴躁,整天除了睡觉就是抱着收音机收听战场上的消息,很长时间一句话都不说,饭也不吃,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给他搞来了一碗牛奶,还被他一抬手就打翻在地。
那段时间,张爱萍总是头痛欲裂,甚至忍不住要拿头撞墙,很多个夜里他都痛到无法入睡,偏偏这个时候他又得了盲肠炎,需要动手术……
毫无疑问,这次负伤所带来的痛苦远不如另一件让张爱萍更遗憾,那就是张爱萍因为这次受伤错过了我军历史上最辉煌的解放战争,对于一位百战将军来说,这才是才是最令他无法接受的事情。
作者
上弦月,深度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专注于近现代史的研究与发掘。愿与你一起,穿透历史的迷雾,洞察世间百态,寻味人生真谛。
微信号|百年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