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历史”——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
明朝永乐时期,黑龙江地区已完全纳入明朝版图。明中央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流域。其地位于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今阿姆贡河)与黑龙江汇合处右岸的特林(曾为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并在此修建永宁寺,先后在寺旁立石碑两座,合称永宁寺碑。一碑立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碑额题“永宁寺记”;一碑立于1433年(宣德八年),碑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两碑碑文内容详尽记载了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和兴建、重建永宁寺的经过以及奴儿干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是现今研究明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珍贵史料。
二碑碑文内容明确了奴尔干都司是明政府设置在黑龙江地区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是黑龙江地区各原住民族与中央政府存在密切联系的有力证明。现两座石碑存放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亦失哈,海西女真人,明朝宦官。明永乐、宣德年间数次巡视奴儿干地区,推动奴儿干都司的建立,为开发、巩固我国东北部边疆做出巨大贡献,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与明朝中央政府的联系,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
1411年(永乐九年),亦失哈奉旨率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到达亨滚河口右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辖区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抵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是管辖黑龙江、精奇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的最高军政合一建制,直属于明中央政府。
奴儿干都司治所位于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渔村。这一带区域是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与费雅喀族(俄罗斯境内称那乃族和尼夫赫族)世代渔猎的地方。
1413年(永乐十一年),亦失哈再次奉旨巡视奴儿干地区,并在衙署所在地西南修建了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永宁寺,在永宁寺西南立石碑记事,即永宁寺碑。
1432年(宣德七年),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地区时,发现永宁寺被当地居民毁坏,故主持重建永宁寺和永宁寺碑。
曹廷杰,字彝卿,清末爱国学者,历史地理学家。1885年(光绪十一年),曹廷杰奉旨侦察中俄边界防务,期间考察了明代永宁寺及奴儿干都司遗址,并亲手拓写了永宁寺两座石碑碑文。
永宁寺记碑,即永乐碑,为1413年(永乐十一年)亦失哈首次修建永宁寺所立之碑。碑额题“永宁寺记”,正书“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高五尺三寸六分,宽二尺五寸。碑文竖刻,刻字30行,每行64字。主要记录了开设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及亦失哈巡视奴儿干地区等情况。
碑阴面刻有女真文和蒙文各15行,对汉文内容简要翻译。侧面用汉、蒙、藏、女真四种文字刻写“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为佛教徒熟诵佛语。
重建永宁寺记碑,即宣德碑,为1433年(宣德八年)亦失哈重建永宁寺时所立之碑。碑额题《重建永宁寺记》。碑高六尺二寸,宽三尺六寸七分。碑文竖刻,刻字30行,每行44字。主要记录重建永宁寺等情况。
明廷在奴儿干都司治所西南修建佛教寺庙永宁寺,并立二碑,可谓寓意深刻。体现明政府对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既武力威慑又进行宗教渗透。永宁寺碑上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更证实了明王朝是一个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国家政权。
如今明代永宁寺碑经数百年的历史更迭,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珍贵文物。现两座永宁寺原碑珍藏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原碑青石质材,碑身字迹多已漫蚀模糊。
(照片摄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右侧为永宁寺记碑,即永乐碑;左侧为重建永宁寺记碑,即宣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