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出游?开车常出现的这种病,医生提醒你牢记3个动作
据我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的首席专家吴尊友教授发布的内容来看:
现如今我国社会中,已经没有了新冠病毒存在,也就是说社会层面已经没有了新冠病毒。
所以,很多人都想趁着小长假,打算携带家人一起出行旅行!
假期乘车出游,什么疾病易找上门?
出游散心固然好,但却不能忽视隐藏在旅行中高频率出现的疾病——“深静脉血栓”!
以往大家对“血栓”的了解,基本都停留在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上,比如脑梗、心梗等疾病,毕竟它们背后凶手就是“血栓”!
但你不知道的是,“血栓”不但可出现在动脉血管内,静脉中同样可形成血栓,且危害一点都不低于动脉血栓。
因为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液游走,就可能会进入肺部小动脉中,并诱发“肺栓塞”,患者在短时间内就可因肺栓塞而猝死!
而深静脉血栓最容易出现的部位就是下肢深静脉,这是因为双腿长时间不动,静脉回流不畅,血流缓慢和瘀滞,最终就形成了深静脉血栓。
该疾病经常出现在手术过后、长期久病卧床的人身上,而经常长途旅行的人,出现静脉血栓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高危静脉血栓的人群有哪些?
长途旅行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还有一个别名:经济舱综合征!
名字由来主要是因为无论选择了火车、轮船或飞机,便宜的经济舱座位都相对狭小,乘坐的人需被迫长时间保持同样的姿势,时间过长的情况下,静脉血栓就很容易找上自己!
对于选择自驾长途出行的人来说,同样可存在血栓风险。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用到的家庭轿车,空间其实都并不大。
在长途旅行时,乘坐者的双腿都无法得到充分伸展,反复压迫之下就会产生回流障碍。
特别是本就存在“三高”疾病的中老年,其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差,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久坐、姿势不变的影响,就可能会诱发血栓!
除了上述人群之外,腹腔内存在肿瘤、孕妇等人群,下腔静脉同样也会受到压迫,继而诱发回流障碍、静脉血栓。
另外,近些年也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避孕药物的35岁以上女性,也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在旅行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呢?以下几个动作或许能帮到你:
一、起身活动
旅行中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就是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所以,想要预防血栓形成,动一动就是最佳方式。
如果是乘坐大小的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时,要记得经常变化身体姿势,比如稍微翻身、活动手脚、起身走动、上厕所等。
二、服务区下车活动
长途在高速上行车时,不应连续长时间驾驶,在路过休息区时可暂时停车休息几分钟,司机与乘客下车伸展一下筋骨、去厕所释放自己。
这不仅能预防静脉血栓,还能缓解司机长时间开车的疲劳感。
三、踮脚尖
在不方便停车活动时,可以通过一个最简单的下肢小动作来预防血栓,它就是“踮脚尖”。
通过双脚绷直、踮脚尖的小动作,就能给静脉施加压力,促使静脉血回流。每隔1小时左右,就进行一两分钟的踮脚尖活动。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在选择自驾游出行时,千万要将交通规则牢记在第一位,除了要严格遵守之外,还需绝对避免酒驾、疲劳驾驶。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和他人交替驾车、尽量避免夜间驾车,以免出现意外情况。